APP下载

外语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法

2020-02-14孟祥熙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人才流失解决方法

孟祥熙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各方面的联系不断加深,这使得外语人才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我国各地也非常重视外语人才,但是东北地区却出现了外语人才“留不住”的现象。焦點汇聚到黑龙江地区,简要阐述黑龙江省人才流失的现状,在从对黑龙江省自身、企业、高校和学生四个方面对外语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黑龙江省外语人才的流失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外语专业;人才流失;现象分析;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42

0 引言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这使得我国对外语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为那些学习与外语相关专业的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外语专业无论是发展前景、就业机会、人才需求量等方面都应该是很乐观的。而且为迎合全球化的浪潮,各省各行各业多多少少都会有与外国合作的时候,所以各省都会有外语人才的一席之地,黑龙江省也不例外,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黑龙江省却出现了外语人才“留不住”的奇怪现象。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外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更愿意选择回家乡就业或是去沿海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本文通过现有的各类数据及资料对黑龙江外语人才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解决黑龙江省外语人才流失的解决方法。将政府、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企业需要,学校改变学生就业观,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满足社会需要。希望可以解决黑龙江省外语人才流失问题,为企业招聘相关人才提供帮助,为高校外语人才的培育提供帮助,为外语人才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方式,并促进黑龙江省有关经济方面的发展。

1 外语人才流失的现象分析

这部分文章将简要概述黑龙江省外语人才“留不住”这一现状,并分析该现象的相关原因。

1.1 现状

根据京东大数据显示(该数据计算的是在主要城市里毕业生在毕业后留在本地的概率)。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大约有36%的毕业生留在了自己母校所在的城市。

从图1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排在前四的城市均为一线城市(其中位列二、三、四名的沈阳、成都、西安均为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魅力值”仍然高居不下领跑全国。按照北上广来看,其中一线城市北京则领先广州和上海10%左右,广州与上海均为40%。从整体上看,首都北京已高达51%的成绩位列第一,而就图中数据显示在杭州、哈尔滨、青岛、济南、石家庄、兰州、合肥、南京等城市的“成绩”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水平为36%),其中,哈尔滨市毕业居留率为35%,仅次于全国水平1%。就此来看哈尔滨市的“分数”不算太差。

但是,针对外语人才居留情况来看并不乐观。根据大部分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接受访问的学生表示他们更愿意选择去沿海城市就业,一方面是因为沿海城市吸引力大而且毕业生认为沿海城市与国外联系密切会有更多适合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认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差,从而认为黑龙江省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甚至是黑龙江省本省的人毕业后也不愿意回到黑龙江省就业。

1.2 原因

1.2.1 黑龙江省自身原因

其一,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吸引力差。从经纬度来看,黑龙江省位于北纬53°33′,南纬43°26′,东经135°05′,西经121°11′,南北纬跨度约为10°,横跨东西经14度左右,占两个热量带和三个湿润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全年气候不佳,如:春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夏季短暂降水量较少,冬季寒冷并且漫长。偏冷的天气,漫长的冬季,较干燥的气候会使很多人望而却步,而事实上也如此,很多人更偏向于去南方或是沿海城市那样气候宜人的地方生活。

其二,黑龙江省非自然条件差。与其他省份经济发展状况相比,黑龙江的经济发展较落后,黑龙江省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增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黑龙江省的“魅力”并不大,事实也是如此,如图2所示(京东大数据整理的城市吸引力),我们可以看到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哈尔滨的吸引力排在后面,情况是十分不乐观的,因此人才流失并不意外。

1.2.2 企业原因

其一,企业的准入门槛高,大部分企业更愿意招聘985院校或211院校的学生,而黑龙江省的双一流院校较少这就使得非985或211院校的学生不得不去其他省份求职。

其二,部分企业给予的待遇偏低,应届毕业生即使在本省应聘到了工作也会因偏低的工资和较差的待遇选择去其他更发达的地区,因为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普遍比其他地区工资水平高,最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大多数毕业生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我省GDP总量偏低,经济欠发达,因此工资较其他地区偏低。

其三,黑龙江省内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去大企业工作,因为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工作环境等方面,大企业更具有优势更加吸引大学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在大企业会有更高的起点这为他们的工作履历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今后个人发展百利而无一害。由上图1、2所示,企业知名度、工作内容、个人发展机会等因素也越来越重要,而这些因素恰巧只有大企业更占优势,这就使得黑龙江省更多的外语人流失。

其四,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国家多为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近国家,学习这些国家语言的学生偏少,导致英语等其他外语专业的人才不得不去其他地区就业。

1.2.3 高校原因

其一,我国有一部分的高校在培养那些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过于单一,因此我国缺少有复合型外语知识的人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掌握一门外语这使得他们毕业后较纯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有优势,它们不仅有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而这使适合纯外语专业学生的工作职位减少,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去其他的地区求职。即使许多学校的外语专业开设二外,这似乎会让毕业的外语专业学生增强竞争力可以掌握另一门语言,但实际上作用并不大,因为大部分院校开设的二外课程较少,重视度不大,许多毕业生无法掌握除本专业学学习的语言外的另外一种外语。

其二,高校开设的课程博而不精。许多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很多课程,这确实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但只是皮毛,并未学精,而且院校开设的一些课程有的可以删减,有些课程不但对学生的语言应用帮助少反而增加學习负担,而类似听、说、读、写、译等有关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应加大重视,除此之外还有相应语言国家文化类课程也应增加课时。此外,学校开设的部分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这种重复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其三,学校开设的有关职业规划类型的可成为受到学生重视。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力度小,使得学生毕业后会盲目跟从社会潮流选择去北上广或是新一线城市就业,而忽略了黑龙江省这样有待开发的省份。其实黑龙江省经济在这几年有所好转。

其四,学校自身并未与本省企业有机结合。许多学校会开设春招和秋招活动,但是来应聘学生的企业多是外地企业,省内学校与省内企业合作少,而且学校更愿意与省外知名大企业合作虽然学生被这些大企业录取可能性并不高,而且省内企业愿意去找双一流院校,这使得本省非双一流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处境很尴尬,省内企业也会陷入有职位却招不到人的“怪圈儿”。因此会出现外语人才“留不住”的现象。

1.2.4 学生原因

其一,学生自身“学艺不精”。部分外语专业学生会因基本功掌握不扎实会选择其他职业而非和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有的会选择去外地继续求学,还有的甚至考虑到纯外语竞争力低会选择跨专业考研。这就使外语人才减少,更难留住。

其二,学生没有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大部分学在上学期间忽略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带到毕业择业时盲目的跟从他人脚步选择去一线大城市工作,没有根据客观情况选择时候和自己的发展方式。而且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好,并未考虑到自身情况,而且部分学生并未意识到职业平等观,这部分学生会出现盲目地选择职业的现象,这也是外语人才“消失”的原因之一。

其三,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少。许多高校内学生知识学得精,但是工作技能掌握不扎实,只会“纸上谈兵”到工作上时弊端就会展现出来。这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其他职业或是另选他地就业。

2 外语人才流失的解决办法

经过对我省外语人才流失严重这一社会现象的分析,我们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2.1 高校应采取的解决方法

我省高校外语学院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对口的就业去向大都是学校、教育机构、外向型企业等。教师的门槛高,而且教师职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招聘英语专业当老师的主要还是一些补课机构。很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并不能使自己的能力达到听说读写译样样精通,甚至有些毕业生连基本的程度都达不到,这也就促使他们更优先去选择其他不对口的职业。而省内有限的就业条件也使得很多外语专业毕业生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而选择去别的城市工作。事实上,更少的外语专业学生从事有关外语的职业跟他们的在校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都是一些基础的课程,就算到大三大四,也不过是添加了一些理论专业课,而这些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不足够的。为了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并且能够留住这些人才,高校应该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调整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强化外语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改善外语学习环境。

2.1.1 调整课程

理论课应着重被安排在大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大一作为一个高中与大学的过渡时期,理论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为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大二时应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定期考核测评,增多外语听说能力实战竞赛,排名优秀者奖励丰厚,还可获得与外教一对一的机会。大三时,可采用外语类课程与经管类课程双修的模式,同时学校可多设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去合作的企业或公司实践实习。这种双修模式对高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标有很大的帮助。也可设有学术研究型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也有助于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大四时学校可以增设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公费出国交流学习,但是回国后要对自己的学生交流经验与知识分享与传递,为本校及本省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未能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学生可以选择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实习,也可以自主选择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在毕业前学生要对大四一年的实践实习作一份报告,而高校也会对其报告进行评估再进行学位证及毕业证的颁发。

2.1.2 强化师资力量

长时间以来,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都是注重语言本身,而这也就导致了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教学方向的单一性。高校应当相应地对外语教师进行系统化针对性的训练,以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拓宽其专业知识领域。高校也可以为一些优秀的外语教师创造去国外深入学习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深造之后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经验以及更广阔的知识。同时高校可以招聘引进一些年轻的优秀教师,为学校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活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多层次发展的优秀应聘者,高校应不遗余力将其留下。此外高校还可聘请经验丰富的国际权威人士与其他高等院校专家在校进行专题讲座等,这样学生可近距离与专家交流学习。

2.1.3 改善外语学习环境

对外语学习而言,环境非常重要。高校应在校园各处添加一些外文标语,无论是宿舍楼还是教学楼亦或是食堂,这种标语都会使学生感受到国际化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恰好有助于学生对生活中外语的实践运用。高校图书馆也应增设一些外文电子阅览室和外国文学读物阅览室,定期开设读书交流会,学生在交流会上主要用外语交流,在交流会上学生不仅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还可以畅所欲言从而锻炼自己。高校也可以增设一些外语学习的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内设外刊阅读系统及跟读评分系统,免费对学生开放,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练习听力口语。

2.2 企业应采取的解决方法

由于我省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且企业准入门槛高,部分企业给予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待遇偏低,很多外语人才更倾向去外省的薪资待遇等都较好的大型企业。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省企业所需的外语人才也大量流失。为了有效地留住人才,我省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与本省高校的联系与合作、优化用人体制。

2.2.1 校企合作

中国的各大中小企业都会选择来到高校招聘毕业生,他们往往需求量大,门槛低。对于毕业生来说是谋求工作的有利条件。往往很多企业将自己的需求发送给学校毕业生工作的教师手里,让他们进行推送、宣传,使毕业生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实际需求。

在明确了企业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要求和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意向之后,余下的就是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来为学生提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与自身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并进一步融会贯通的机会与平台。

校企合作能够使高校与外语学生避免自身发展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脱节的关键之所在。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后,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因此,将外语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训练也是重中之重。但其实校企合作还不仅如此,最终的评估环节才是外语学生真正收获珍贵经验教训的环节。通过校企联合对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期间的训练进行综合性能力评估,外语学生有机会对自己进行或全局或细节的调整,而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如此一来,才是发挥了高校所能提供的平台之功效,为防止黑龙江省外语人才流失进行了基础层面上的亡羊补牢。

2.2.2 学生自身发展

现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自身状况与预期的评估普遍脱节。首先,因为长时间身处学校这座象牙塔中,学生无法有效接收到学校外社会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有效反馈,进而造成对自身认识的偏差,造成学生或是对自身充满盲目的自信,或是对自身充满盲目的自卑,抑或是缺乏担当责任的意志与责任感,尽管目前学校内也有众多实训课程,但是效果却极其有限。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学生并未将实训及类似课程认真对待,而仅仅是当成是例行作业来应付,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获得珍贵实践经验与反馈的机会。

而长此以往下去,有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前就会形成一个相对脱节且不利于自身就业或向其他方向进一步发展的自我评估。但是当我们真正走到社会中去会发现,随着上文提到的大量由龙江丝路带等类似政策带来的就业积极影响的到来。

许多毕业生甚至可能没有把握机会的能力,原因如下:

现在的就业单位,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除去对于应试者的学历的统一硬要求外,最看重的就是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作为外语学生,单纯具备单方面的能力素质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必须成为复合型,专业型,责任型人才,才能够符合大部分稳定发展企业的要求。对自身的认知不清导致缺乏选择合适就业岗位的能力。长期忽视有效自我认知的后果就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无法做出最优化选择。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对自己产生理性的认知。

因此,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方面应该进一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并做出由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案。对学校外语人才培养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真正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估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课程才是黑龙江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3 政府层面的解决方法

针对我省外语人才流失的现状,政府可以从加强对高校外语人才的扶持力度、推动优秀中小型的发展来缓解人才流失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政府可以适当为高校提供硬件设施,例如英语专业所需的语音室及专门的口译笔译教室以及里面的设备。硬件设施的保障使学生可以接触更先进的设备,掌握社会所需的最新的技能要求。很多公司的笔译口译都是借助最新的设备再结合人力,从而达到最贴合的翻译。如果在学校就掌握了这项技能,无疑对学生未来找工作时很有帮助。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增加优秀大学生的奖学金名额,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得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回报社会。

毕业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各高校毕业生能公平参与各企业的应聘。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标明只招收985、211的学生,我省的一些中小型企业也不例外。很多非985、211的學生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甚至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这时,很多毕业生就会选择去外省市一些待遇较好而又不以学历为主要门槛的企业工作。事实上并不是只有985或211的学生能更好的胜任工作,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努力工作的程度也不亚于那些优秀大学的学生。给普通院校的学生多一些机会,不仅企业可以更广泛的挑选适合的员工,而且也有助于留住更多的人才。

3 结语

虽然黑龙江省人才流失现象并不乐观,但是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高校方面可以尝试调整课程并改善外语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外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培育出优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方面除了要加强与黑龙江省学校的联系之外还要优化用人机制以此来拓宽招聘渠道,吸引省内学生,留住人才。政府在中间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加大对高校外语人才扶持力度,推动省内且业发展,还要吸引省外外语人才,使省内企业有吸引力并能吸引省内外人才,省内人才的生存有保障,省外人才也想来就业。因此,黑龙江省人才流失现象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当然我们的解决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也有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希望我们的分析与解决方法能够对黑龙江省外语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洪富艳,王通.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问题政策探析[J].商业经济,2018,(11):16-17.

[2]张建荣.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2018,(27):61-62.

[3]覃继良,杨劲松.区域企业英语人才需求调查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6):55-58+66.

[4]姚建设.以国际技术贸易为先导培养对俄贸易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探析——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5,(03):157-158.

[5]葛宗梅,白宇,王一涵.“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1):24-27.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人才流失解决方法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