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帮助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脏腑课程

2020-02-14梁晓春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0年3期
关键词:宗气生理功能理论体系

屈 岭,梁晓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北京 100730)

西医院校学生接触“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往往是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此时他们已经学习了西医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早已根深蒂固。同时由于西医的研究方法更为先进,中医的道理描述和解释较为朴素,学生容易认为中医理论相对落后,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为了使其更好理解脏腑理论知识,分清混淆,提高学习热情,本文对于西医院校学生产生困惑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以“肺”为例对本章节课程的讲述方法进行了探索。

1 西医院校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

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脏腑理论时为什么容易产生困惑呢?笔者认为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是中西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和框架对人体相同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这就像从不同的路线爬一座山,每条路线都会有不同的景色,这些沿途景色会影响到爬山者对这座山的感受和认知,于是便可能会引发人们对这座山的争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医脏腑理论即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征象的观察,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人体脏腑与自然界之间联系的学说。“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的含义有二,一指形象之意,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之意,即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五脏六腑的解剖形态和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学说源于《黄帝内经》,该书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目前公认为是秦汉时期。先秦时期思想开放,“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研究方法与西医解剖学研究方法有着共同之处,是《黄帝内经》中关于脏腑解剖形态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来源。因此《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部分脏腑解剖形态与现代解剖学对某些脏器的描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心位于胸腔,膈膜之上,两肺之间,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又如“肺位于胸腔,居膈肌之上,左右各一,左二右三”等。

然而随着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解剖尸体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古人对于器官学的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医学理论便在单纯对脏腑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已有相当成就的“阴阳、气、血、精及津液”等生命物质研究方面,成功实现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型[1]。脏腑的生理功能与西医脏器的生理功能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肺司呼吸和西医肺脏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有相似性。而另一些脏腑的功能则和西医脏器完全无关。如肾藏精主生长、生殖和发育,而西医认为生殖主要是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与肾脏无关。可见中西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对于人体相同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所进行的归纳总结既有重叠之处,又有明显区别。已经具有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西医院校学生学习至此处时往往以西医常识套用在中医脏腑之上,于是产生疑惑在所难免,进而很可能影响到学习中医的效率和兴趣。

2 以“肺”为例对“脏腑理论”课程讲述方法的探讨

对于复杂的生命现象来说,人类的现有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是微不足道的,难以揭示其全貌。这就仿佛是盲人摸象,争论者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端。先入为主的意识和惯性思维也会影响到对后续所接触的理论体系的学习热情和效果。如何解决西医院校学生的学习困惑呢?笔者认为与其任由学生靠自己生搬硬套西医基础医学知识来解释中医理论,不如教师在讲课中科学合理的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来讲解中医脏腑功能。笔者以肺为例,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功能在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中是一致的,哪些在两种体系中存在区别,区别在于何处。

脏腑理论中“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这部分形态的描述源于古代的解剖实践,因此与现代医学的中肺脏形态表述是一致的。易混淆的部分主要在于肺的生理功能,包括: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朝百脉;主治节等。

主气、司呼吸是肺主司呼吸之气和主宰一身之气的总称。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并呼出体内浊气,这与西医理论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泡完成气体交换的主要生理功能相近。因此,肺主司呼吸之气实际上说的就是“肺是体内外气体变换的场所”。这点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肺主宰一身之气又包括参与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两个含义。这点相对较难理解,若想解释清楚,先要让学生了解宗气和气机的概念。宗气是有别于西医的理论体系的概念之一。宗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功能一是上出喉咙走息道,助肺呼吸;二是贯通心脉,助心行血。目前有学者认为宗气中的“清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氧气或是富含氧气的空气,“水谷精气”相当于机体从消化物中吸收的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维生素、某些无机离子和水等小分子营养物质;而宗气的功能则与西医学中的胸内压的形成和作用相似[2-4]。故肺“参与宗气的生成”可理解为:肺为宗气的生成提供了清气(氧气或富含氧气的空气)。肺还“参与气机的调节”。气机就是气的运动形式,包括升降出入4种方式。肺可以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身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所以,肺主气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气体交换方面,还体现在对全身之气的生成和运动的调节上。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异常,则会发生肺气体交换功能的障碍、宗气生成不足和气机运动异常,用西医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述方式可描述为出现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异常、血氧含量降低等,临床可见气短、乏力、胸闷、呼吸频率及节律改变等表现。

肺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扩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具有向下通降和清肃异物的作用。宣发肃降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气机。由宣发呼出体内的浊气,由肃降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这如同西医理论中在肺泡所完成的气体交换。二是助脾运化。把脾传输于肺的水谷精微(从消化物中吸收小分子营养物质)和津液(水)通过宣发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经肃降向下布散到全身,以滋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腠理皮毛。三是对津液正常代谢产物和病理产物的影响。通过宣发调节腠理开阖,把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除体外;通过肃降清除肺内异物,如津液代谢障碍所生之痰等,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宣发与肃降的作用与西医循环系统中物质运输的功能相似,即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运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运送到肾、肺和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宣发异常则见呼气不利、胸闷、鼻塞等呼吸道症状,还有皮毛枯萎、无汗等表现,肃降异常则见吸气不足、气促、喘憋、咳痰、咯血等表现。

肺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代谢起到疏通和调节作用。肺通过宣发把水液布散到全身,并调节汗液排泄;经肃降把水液向下输送到肾,经膀胱排除体外。这点实际是肺宣发肃降功能内涵二、三两点中津液代谢相关作用合并的结果,是从水液代谢的角度单独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单独列出该条目为的是强调肺对于水液代谢调节作用的重要性,即所谓的“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通调失司,可导致出现痰饮、水肿、少尿等临床表现,和COPD、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西医疾病所致肺循环、体循环功能衰竭时出现肺水肿、水钠储留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

肺朝百脉语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后世医家多数认为,肺朝百脉即“百脉朝于肺”,指全身血脉都会聚于肺;也有人提出,“朝”通“潮”,应作“潮动”理解,即“肺潮百脉”,肺使百脉中之气血似潮汐样有序运行;还有学者认为“朝”与“调”(tiao)古音相近,有通假之基础,且语境相合,则二字互为通假,即肺调节百脉[5]。无论哪种解释,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只是各有侧重,均在强调“肺”朝会“百脉”,并对其进行调节,使其有节律的运行,将气血输布全身,即强调心血的运行依赖肺气的敷布和调节。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描述是古人对心肺关系的探讨,已具有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的概念雏形。因此,也可以从肺循环与体循环相辅相成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肺朝百脉”的实质。

肺主治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是肺主要功能的概括总结。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和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实际上是肺宣发肃降的基本功能在气、血、津液三个方面的体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理论中在气体交换、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三个方面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可见脏腑学说中“肺”与西医肺脏的在命名、解剖形态及部分功能等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尚有众多区别。肺的生理功能涉及到了呼吸、循环等不同系统中多个组织器官的功能。肺的生理作用可以理解为是古人从不同角度对于现代医学中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部分生理功能的所展示出的生命现象而进行的归纳总结。

3 小结与展望

本文并未对中医、西医医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讨,而是从西医院校教学中所遇的实际问题出发,旨在解决学生对脏腑知识的学习瓶颈。如前所述,中西医学不同理论体系对于人体相同生命现象的不同认知和表述可能是西医院校学生学习脏腑学说时生产生的困惑的主要原因。脏腑不只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包涵了中医理论下的生理、病理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用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解释,则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脏腑理论,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中医学其他章节知识的兴趣。通过上述教学实践,部分西医院校学生对于中医科脏腑课程的学习热情有所提高,知识掌握情况也有所改善。

然而,尽管一些生命现象客观存在,但不是所有的中医理论中对于生命现象的描述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现代医学解释,还有待于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去进一步揭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应及时汲取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接受并掌握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增加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运用现代医学知识探索中医理论,挖掘传统医学宝库。

猜你喜欢

宗气生理功能理论体系
牛磺酸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慢性瘙痒患者生活行为方式与皮肤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试述“宗气”与“肺痹”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苦荞抗性淀粉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