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之经验

2020-02-14郭亚楠闫军堂马小娜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桂术心阳甘汤

郭亚楠 闫军堂 谢 苗 马小娜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102400)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此方治疗病种广泛,疗效确切,颇受古今医家重视。王庆国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师承于“伤寒泰斗”刘渡舟先生,从医40余年,熟谙经典,善用经方,对内、妇、儿科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水心病”是刘渡舟先生提出的,即心血管病由水气上冲所致者。王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将其临床证治心得总结如下。

1 方证解析,独具心得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汤由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组成。本方茯苓功效有四:一是淡渗以利水消肿;二是安神而宁心定悸;三是入肺制节而通利三焦;四是培补脾土以制水。四效相须相使,功用卓著,故以茯苓为君药。桂枝为臣药,其功效有三:一是宣通卫阳以消阴翳;二是平冲下气以降上逆;三是补益心阳以制肾水。茯苓得桂枝,化气以行津液;桂枝得茯苓,利水以消阴翳。苓桂相须相成,利水化气之功尤著。至于白术则协茯苓补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1]。诸药相配,共同起到温阳利水降冲的作用。

苓桂术甘汤证临床症见:心悸,头眩,小便不利,身体浮肿或沉重疼痛,或大便不实,手足不温,恶寒怕冷等。本方既能温心阳,又能化水气、降逆气。王教授继承刘渡舟先生的学术观点,认为:心血管病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名曰“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痰饮,上凌无制为患,则见胸痛、胸闷、心悸、短气等症。治疗应予温阳利水降冲法。苓桂术甘汤证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契合。刘老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化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殊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2-3]。这是因为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作用,必须在心阳旺盛、心气搏动有力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治病必须先使心之阳气充盈通畅。

2 类方化裁,变化无穷

王教授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灵活多变,他强调:只要符合“心脾阳虚,水气上冲”的核心病机,临床不论何病皆可用苓桂术甘汤治之,而以治疗“水心病”最具特色[4]。以下将王教授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加减变化治疗“水心病”的类方总结如下。

2.1 苓桂杏甘汤 该方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组成。因水气上冲,所以去白术之壅滞,加杏仁宣畅肺气,调理水之上源。该方适用于“水心病”水气上冲,阻碍肺之宣发肃降之功,不能通调水道,表现为小便不利、肢体面目浮肿以及喘咳等证者。

2.2 苓桂杏苡汤 该方由茯苓、桂枝、薏苡仁、杏仁四味中药组成,适用于“水心病”兼挟湿浊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多痰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胸满似塞、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小便不利、脉缓滑、舌苔白厚而腻。方中茯苓、桂枝通阳利水降冲,薏苡仁健脾利湿降浊,水湿并治,则诸证自愈。

2.3 苓桂茜红汤 该方由茯苓、桂枝、茜草、红花四味中药组成,适用于“水心病”血脉瘀滞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部闷痛,心痛彻背。方中茯苓、桂枝通阳利水,茜草、红花活血通络,水去阳通,则血脉畅通,诸证自愈。

2.4 苓桂参附汤 该方由苓桂术甘汤加参附汤组成,适用于“水心病”阳气虚较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肢冷,甚至夏季炎热之时仍需穿棉衣,心痛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脉微细欲绝。以苓桂术甘利水通阳,加附子温补一身之阳,加人参大补元气。此外,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附子和人参均具有较强的强心作用。

2.5 苓桂二陈汤 该方由苓桂术甘汤加半夏、陈皮组成,用治“水心病”而兼有痰浊之邪者,其证令人咳、呕、不寐、头目眩晕不止等。

2.6 苓桂三参汤(苓桂四参汤、苓桂五参汤) 该方由苓桂术甘汤加人参、北沙参、丹参组成。方中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降冲,加人参大补元气,加北沙参养阴生津益气,加丹参活血凉血,增强了益气养阴活血之功,适用于“水心病”气虚较重的患者。若再加党参,名为苓桂四参汤,进一步加强补气之力;再加太子参,名为苓桂五参汤,其补气之功更强。

2.7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减甘草加猪苓、泽泻名曰“五苓散”。本方用治“水心病”兼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证,以及“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的癫痫证等的患者。

2.8 春泽煎 苓桂术甘汤加党参名春泽煎,用治“水心病”,心悸而颤,自觉胸内发空,气不够用者,其脉弦,但按之则软,加党参以加强补气之力。

综上,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水心病”的主方,只要抓住“心脾阳虚,水气上冲”的核心病机,加减应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此外,王教授指出苓桂术甘汤还有两个明显的方证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广,而与肺、肝、肾、胃、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夹杂痰湿、气滞、瘀血等。由此可见,水气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因此仅仅掌握苓桂术甘汤一方还远远不够,必须掌握由其变化而出的一系列类方,才能应对临床上的各种复杂病情。

3 合方应用,拓展发挥

合方,是指2个以上的方剂相合而组成的方,亦即利用方剂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针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而随机应变、相互补充合用的方剂[5-6]。因为经方的组成往往固定且药味简单,一般都是4~6味药,但是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往往复杂多变,单用经方往往不能兼顾,几个方子合用可做到集中优势、兼顾病症。王教授临床中娴熟地合用经方,以变应变,从而取得最佳疗效。

3.1 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 生脉散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三药一补、一润、一敛,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肺虚久咳之证得之,可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之效;暑热气耗津泄之证得之,可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则温阳利水、益气养阴之功更佳,王教授临床常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气阴不足的患者,症见胸痛、胸闷、心悸、咳嗽、短气。

3.2 苓桂术甘汤与养心汤合方 养心汤出自《仁斋直指方论》,为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名方,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症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脉细等。苓桂术甘汤与养心汤合用,共奏温阳利水、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心阳不足、气血两虚、水饮内停之“水心病”合并心气不足的患者,症见目眩、心悸、短气而咳[7]。

3.3 苓桂术甘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 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胸中血府血瘀”的名方,本方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具有气血同治、活中寓养、升降同用之功。苓桂术甘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则增其温阳利水之功,临床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心血瘀阻的患者,症见心胸刺痛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闷,心悸。

3.4 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 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本方温阳药与利水药配伍,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利水祛湿以治其标,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且补阳药与养阴药同用,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留邪,阳生阴长,刚柔相济,阴平阳秘,则诸证可愈。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则温补心、脾、肾三脏阳虚,兼以化气利水,临床常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肾阳虚衰的患者,症见喘促,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悸。

4 验案举隅

丁某,男,79岁。2018年2月10日初诊。

主诉:心慌心悸2年余,加重半年。后背冷,双下肢浮肿呈凹陷性,按之不起,双足虚浮无力,畏寒,四肢不温,平素体虚乏力,饮食、二便尚可,睡眠较差,舌胖大、苔白,脉细滑。心电图示:缺血型ST-T段压低。心脏彩超:冠心病;左室心肌缺血,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射血分数减低(EF:41%),二尖瓣反流轻-中度,三尖瓣轻度反流。辨证:心阳不足,水气横溢,气阴两虚。治法:温通心阳,利水平冲,益气养阴。选方:苓桂术甘汤合生脉散加减。处方:

茯苓30 g,桂枝30 g,炒白术30 g,炙甘草30 g,党参15 g,麦冬30 g,五味子10 g,生黄芪40 g,薤白30 g,川芎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2月17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慌、心悸诸症均有好转,仍畏寒、乏力、双下肢水肿。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原方加淫羊藿10 g、仙鹤草30 g,去薤白。7剂。上法煎服。

2月24日三诊:诉服药后心慌心悸、畏寒、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见轻微水肿。舌淡红、苔白,脉弦滑。二诊方去淫羊藿,续服7剂。

3月3日四诊:诸证皆好转,复查心脏彩超:主动脉硬化;左心功能减低(EF:53%);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守方再服14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心慌心悸、后背冷、双下肢浮肿、畏寒、四肢不温,再加上舌脉表现,一派心阳不足、水气横溢之象,符合苓桂术甘汤证的核心病机,故王教授用之温阳化气、利水平冲。王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阴虚阳亢多动风,而阳衰阴盛多动水。苓桂术甘汤既能温心阳,又能利水气,降逆气。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桂枝、茯苓相配,利水通阳,桂枝平冲气、降逆气、和营气、固胃气,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下气,使上冲之气下降;茯苓配白术利水消饮,甘草配白术则又崇土制水,三药合用,解决水饮之气横逆泛溢诸症。本案患者心慌心悸,双足虚浮,平素体虚乏力,故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固本;黄芪、川芎活血通脉、益气升清;薤白宣痹通阳。诸药相合,配伍巧妙,药量精准,恰对病机,故收佳效。

5 结语

综上,苓桂术甘汤确为临床效方,其组方精当,配伍巧妙,用之得当,疗效卓著。王教授在临床带教时亦谆谆教诲:只要辨证准确,抓住本方证“心脾阳虚,水气上犯”的核心病机,同时合方并用,加减化裁,遣方用药得当,临床必能收获佳效。此外,王教授还强调,当代中医人在继承古代先贤学术经验的同时,还应加以理论创新,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既善于从中医经典古籍中寻找疾病辨治的思路与方法,还要参照疾病的现代病理机制,古法新用、古方今用,使经方在当今临床上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桂术心阳甘汤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标点符号
抗疫良方麻杏石甘汤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单兆伟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胃下垂1例
观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