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区力量训练对柔韧素质影响的探究

2020-02-12张涛刘益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核心区显著性力量

张涛 刘益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前言

“核心区”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人体中间区域,包含背部、腹部、骨盆部的所有肌群。这些肌群的综合力量,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稳定和支持作用,因而倍受重视。随着研究的加深,相关成果颇为丰富。目前,大多研究内容聚焦于核心力量训练对力量提升及核心稳定性的影响,有核心区力量训练与柔韧素质的相关性研究。因此,本次研究目的是探究核心区力量训练能否对柔韧素质的变化及影响。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6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均为休闲体育专业),随机编号,对随机数字按从小到大排序,规定前20人为A组,以此类推每20人为一组。共分A、B、C三组,A组为稳定组,B组为非稳定组,c组为对照组,分组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一览表()

表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一览表()

注:以上三组实验对象年龄、身高、体重,经spss22.0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组别 人数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A 组 20 21.12±0.54 175.03±2.56 64.83±8.68 B 组 20 21.37±0.27 174.85±4.54 64.78±6.96 C 组 20 21.17±0.49 175.35±2.47 65.08±6.89

1.2、实验方法

此次训练的动作设计方案参考王卫星、王丹、Jeffreys、PilAtes等人的研究而提出,训练过程遵守力量训练的部分基本原则(如超负荷原则、练习顺序原则)和肌肉均衡性等设计训练动作。A、B、C三组除了均正常参加常规的实践技术课外,A组、B组都要参加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核心区力量训练,A组稳定核心区力量训练,B组则借助器械进行非稳定核心区力量训练。

(1)训练器材。

实验选用瑞士球、瑜伽垫、实心球、挪威REDCORD红绳悬吊器等作为训练器材。

(2)训练时间。

A、B组员除正常上实践课、锻炼外,每周2、3、5进行1次专门针对核心区力量设计的训练,时长为60分钟,共8周,总计24次。C组只参加实践技术课和课余锻炼。

(3)训练内容。

根据人体核心区肌肉分布的特征,训练按照超负荷、练习顺序等原则,各部位肌肉均可兼顾,在动作的形式、数量、负荷量及技术要求等方面尽可能使A、B两组相同。(见表2、表3)

表2 A组训练方案一览表

表3 B组训练方案一览表

(4)测试仪器。

测试仪器为坐位体前屈测试器(科导TCZS-3型)。

(5)测试内容。

A、B、C三组每组共测试5次。分别为:①初始测试(受试者选定后进行1次测试);②训练后测试(1-4周训练后测试1次,5-8周训练后测试1次);③停训后测试(停训第1个月、第2个月后各测试1次)。为了便于比较,本实验训练干预的两个阶段与停训后两次测试均以1个月为单位进行。

(6)评价标准。

坐位体前屈是用于反映人体柔韧性的测试项目,主要体现人体背侧部柔韧素质 (背侧部柔韧性:测试坐位体前屈主要能够反映核心区背侧部结构的柔韧性,如竖脊肌、臀大肌、股后肌群等伸展性,脊柱、骨盆、髋关节等部位韧带或关节囊的伸展性)。评价标准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单项指标坐位体前屈评分标准(见表4)。

表4 坐位体前屈评分标准一览表

(7)数据处理。

首先,计算A、B、C三组每组每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接着算出相邻两次平均值之差,得到每组的4次变化数值。最后,运用spss22.0软件,将A、B、C三组各组5次测试结果及4次变化数据输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1、实验结果

(1)运用spss22.0软件,将各组组员5次测试数据,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得出:①A组测试第2至5次结果与第1次有显著差异;②B组测试第2-5次结果第1次与有显著差异;③B两组测试结果无明显差异;(见表5)

表5 三组测试结果比较表()

表5 三组测试结果比较表()

*:表示A、B组第2至5次测试结果与第1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A、B组测试结果与C组测试结果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C组测试结果与A、B组测试结果有显著性差(p<0.05)。

组别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A 16.85±6.91 19.69±7.14*◎ 20.69±6.62*◎ 20.26±6.63*◎ 20.20±5.37*◎B 17.01±6.14 21.33±5.89*◎ 22.68±4.10*◎ 22.48±4.52*◎ 22.43±5.67*◎C 17.01±6.64 17.03±5.54# 17.04±5.34# 16.99±5.71# 16.93±6.57#

(2)三组柔韧素质等级变化比较:①A组第1、3、5次测试得出,不同层次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其中优秀百分比变化最为显著,停训后,柔韧素质有所下降,但还是较训练前好(如图1-3);②B组第1、3、5次测试发现,训练后优秀人数几乎达到了100%,停训后,柔韧素质所下降较小(如图4-图6)。

图1 A组第1次测试等级变化

图2 A组第3次测试 等级变化

图3 A组第5次测试 等级变化

图4 B组第1次测试等级变化

图5 B组第3次测试等级变化

图6 B组第5次测试 等级变化

(3)各组组间柔韧素质变化量比较:运用spss22.0软件,将各组组内相邻两次测试的变化量 (即后一次测试结果减前1次测试结果得到变化量1,以此类推,得出变化量2、3、4)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变化量1、2、3,A、B组与C组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变化量4各均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6)

表6 各组组间柔韧素质变化量比较表()

表6 各组组间柔韧素质变化量比较表()

□:表示A、B组与C组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C组与A、B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p<0.01)。

组别 变化量1 变化量2 变化量3 变化量4 A 2.84±4.56□ 1.0±5.17□ -0.43±1.17□ -0.06±2.57 B 3.32±1.35□ 1.35±1.30□ -0.2±1.98□ -0.05±2.72 C 0.01±2.30& 0.01±2.16& -0.05±1.91& -0.06±2.09

2.2、分析讨论

(1)三组测试结果组内比较分析。

综上,A、B两组的坐位体前屈的数值均呈上升趋势,5次测试坐位体前屈所对应的等级变化三组能够达到优秀等级人数均不断增多。而C组未进行强化核心区的训练,测试结果示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非稳定性及稳定性核心区力量训练对柔韧素质均有提高。坐位体前屈测试主要反映核心区背侧部结构的柔韧性,此次实验能够看出,通过训练使腰腹部力量增强,核心区背侧部的柔韧素质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理学上认为,核心区是衔接上下半身的 “桥梁”,身体四肢和躯干的肌肉筋膜在此 “交汇”,根据Pamjabi提出的“三亚系模型”理论,核心区肌肉受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三方面的协调控制。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核心区力量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激活了身体各肌肉之间的联络,可能是肌肉部位的深筋膜使它们运动关系变得更加协调,在神经冲动的传递与建立方面发生了改变。

(2)A、B、C三组测试变化量结果组间比较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前三次变化量比较,A、B组与C组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核心区力量训练(不分稳定与非稳定),对受试者柔韧素质有一定水平的提升。停训后,B组成员背侧柔韧素质下降的趋势较A组要缓慢一些,说明非稳定与稳定核心区力量训练相比,非稳定性核心区力量训练效果保持更为长久,从侧面也反应出在锻炼效果上非稳定性核心区力量训练更好些。

3、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发现,核心区力量训练对柔韧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在效果方面,两者相对,非稳定核心区力量训练在持久力方面效果要好于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因此,笔者建议在核心区力量训练过程中结合柔韧素质的发展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设计一些既能提高核心区力量,又能发展柔韧素质的动作,这样肌肉的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核心区显著性力量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