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

李 苗

(南通理工学院基础教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现阶段我国很多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有限、生源结构复杂、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难以从人才培养的层面上提升高校数学教学质量,无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成长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因此通过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将现代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教学模式中,能够有效转变高校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个体发展、专业成长及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明确发展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

一、高等数学课程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我国高校教育营造了动态化的教育环境,通过将网络、媒体及课堂相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场地突破了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及教师的限制。满足泛化教学的发展要求,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其中在资源共享层面,信息化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共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及教学材料等资源,并根据教学要求的改变,调整现有的教学环境,使其成为动态化、多元化的教学生态环境。简而言之,数学教师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了解数学学科的前沿信息及社会应用信息,进而通过调整现有的数学教学体系,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有效衔接。

2、构筑全新的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基于数学教师宣讲式教学的理论模式,难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极大地降低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然而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师能够在建构主义的引导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营造出符合课程改革要求,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全新教学模式。譬如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及多媒体技术时,能够将课堂与社会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充满变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探索并探讨相应的专业知识,进而形成有利于数学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动态化专业教学模式。

3、形成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信息化教学视角下,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选择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并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将传统的师生互动移植到网络上,以此形成学生与教师随时随地探讨问题、研究理论知识的教学格局。尤其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微分方程具有相对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学生不仅要结合现有的理论体系,对方程进行解析、表达及理解,更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的给定条件及自身的解题思维,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解答。因此在课后,学生往往需要面对大量的计算,难以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但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通过定期的网络交流活动,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探寻出切实可行的解题思路。

二、高等数学课程应用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信息化程度不高

基于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体系起步较晚,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首先是对信息化教学概念的误解,通常来讲信息化教学主要指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优化教育内容、开发教育资源,以此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本质是“互联网+教育”的现实体现,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根基,重新解构并重组当前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的动态化、多样化的教育格局。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校数学教学仅仅将应用信息技术设备或手段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核心层面上,依旧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无法凸显信息化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时代价值。因此,在信息化应用程度上往往不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通常采用融入互联网交际功能的多媒体技术及自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化教育的主体,进而在资源开发与共享环节中,形成诸多问题。难以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有限

高校数学课程普遍涉及复杂的基础理论、方程定义及数学符号,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板书与讲授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这便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而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此种教学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教师依旧将理论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各类课堂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却难以彰显“互联网+教育”的教育价值,无法提升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信息化教学沦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通常来讲,信息化教学能够推进新模式、新方法的产生,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难以积极、自主地根据信息化教学体系,制定出全新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或方法。因此高校创新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前提应是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意义与作用,进而推动高校数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3、评价体系落后

现阶段我国高校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考核体系依旧采用传统的“7+1+2”模式,即期末成绩70%,期中测试占10%,平时成绩占20%。其中除平时成绩外,期中与期末考核均以闭卷为主。因此学生的主要考核方式是以考试为主,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为辅的评价机制,这便造成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及课后练习中,存在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严重制约着高校人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应明确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专业教学的发展,如果忽视对评价体系的重视,将导致各项信息化教学活动沦为形式,无法从实质上构建并优化全新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

三、基于信息化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策略

1、明确信息化教学内涵

高校数学教师应在建构信息化教学体系过程中,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提升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以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为核心,重新建构教学资源开发、共享、传授体系,以此凸显信息化教育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优势。首先,高校应邀请知名院校的专家及学者,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为数学教师阐述信息化教学的特征及优势,确定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指出信息化技术在专业发展中的价值,以此帮助教师理清信息化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内在关系。其次,由于信息化教育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优秀教师作引领,高校可根据数学教师的教学特征、性格差异及信息化水平,构建出优秀的信息化教育队伍,使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引并引导专业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展专业知识,以此提升数学课程的教育质量。

2、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

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教师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挖掘互联网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以雨课堂平台为例,雨课堂是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将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入到微信与Power-Point 中,为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预习活动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使课堂互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的为学生与教师服务。此外,教师可利用系统将带有习题、视频、语音的教学资源推送到学生的移动智能设备中,以此实现及时互动、实时答题的目的。基于雨课堂的基本功能,高校数学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教学课件推送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阶段便掌握课堂所要阐析的专业知识,进而将课堂讲授环节,转变为知识巩固环节,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此外,教师也可利用平台内部的师生互动交流模块,组织网络交流活动,以此引领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取充足的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泛在化学习格局。

3、改革数学评价的体系

泛在化学习格局是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全新教育理念,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段,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知识,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阶段,高校数学教师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泛在化学习,必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现有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高校必须根据当前的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泛在化学习层面上。首先,高校应改变传统的“7+1+2”考核模式,提升“课堂表现”在评价体系中的比例,进而提升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其次,制定出基于“泛在学习”目标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知识体量的考核。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高等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信息化教育的内涵,明确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将课堂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符合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为高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