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策略

2020-02-04周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人地素养教师

周静

【内容摘要】人地协调观通常是地理课内容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其通常包括持续发展观、科学人口观、正确环境观、科学资源观等,其不仅是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进行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人地协调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并提出地理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培养人地协调发展观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具体教学中的核心观念,及地理教材编写的主线,并贯穿在高中地理的整个教材中,而地理学科的“活动”模块也是对学生具备的人地协调观进行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在人地协调观的落实方面却存有相应的困难,在地理教学当中的人地协调观的具体落实仍存有一定局限性。目前,高中生具备的人地协调观还需不断加强培养,并强化人地协调观相关教学理念的落实,同时,教师还需在课程中强化人地协调观策略。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需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际结合、师生一起发展的原则,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理论依据

首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表述出的人地协调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其在课程的理念当中明确指出,对现代化公民需具备的地理素养进行培养,积极关注资源、人口、区域、环境的发展等问题,以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地关系,并形成科学持续发展观,善待环境、珍爱地球,由此可知,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地理课的教学中需注重人地协调观的渗透[1]。

其次,历史名人表述出的人地协调观。词语协调源自于古希腊,希腊文为harmonica,英语是harmony,日语是和谐,其原意是匀称、联系、和谐、融洽、协调一致。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当中明确指出,理论自然的科学就是把自身的自然观尽量制成一个和谐整体,其明确揭示出和谐的原理,呈现出自然界中差别当中的一致、对立当中的统一,并反映出自然界是个整体的本质,是协调理论实施的先驱。

最后,高中地理的学科素养中阐释的人地协调观,其作为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的核心观念,通常指人类和地理环境形成的协调关系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认识与理解。学生构建人地协调观,不仅能正确的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人们活动造成的影响,及其影响的方法、强度、后果,而且还能对人们对于人地关系阶段性认识的表现与元原因进行理解,能够与现实当中的人地矛盾具体实例相结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策略

1.基于问题引导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为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进行培养,地理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的思想。经过提出相应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从而形成相应的思想[3]。例如,对“人口的合理容量”开展教学时,想要使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强化,地理教师可通过具体教学内容实施问题的设计,首先,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相应的地理概念,地理教师可提问:“环境的人口容量是什么?”通过基础性问题,让学生对基础概念性知识具有一定认识;其次,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学的整体背景,教师可提问:“你们知道该概念的形成背景是什么吗?”最后,教师的提问需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如“你们认为环境的人口容量的概念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经过相应的问题提出,使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人地协调观的有效灌输与培养,经过问题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形成有效的人地协调观。

2.基于案例教学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地理教学讲解相关地理知识的时候,想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人地协调观”,不仅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而且还能以真实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对人地矛盾實施清晰了解与掌握。对于高中生而言,通过大量的文字说明后,再配上图片或数字,通常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地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自身的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得到有效强化[4]。例如,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实施教学时,该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城市形态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实施理解,并促使学生可以对城市每个功能区及其区位特征实施学习。为了学生们更好的掌握与城市结构相关的知识,地理教师则可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将某个城市的相关信息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对城市面积的人口实施计算,并将具体计算出的结果通过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与学习到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存在的矛盾。以江西省的上饶市的城市功能为例,教师可将其图片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其城市形态的特征实施分析,并对城市形态和地理环境二者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以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城市功能的分区实质。由于人地间的矛盾理解相对复杂且抽象,致使学生在实际理解时很容易产生问题,而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印象,而且还能对学生具备的人地协调观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使学生实现持续协调发展。

3.基于地理实践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高中地理的具体教学时,地理实践通常是较为基础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地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具备的人地协调观实施培养时,不仅需注重教学法的进一步优化,而且还需注重学生自身主体地位的展现,并经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并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得到全面提高[5]。例如,对交通运输的布局变化影响开展教学时,想要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让学生经过观察城市中空间形态及其交通干线彼此的关系,并对交通条件对于聚落空间的形态造成的影响进行明确,以充分学习与了解到交通环境对当前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首先,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城市空间的形态和交通干线存在的关系,地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教学内容及其经验,通过小组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个人群对其关系的意见与看法进行认识。其次,地理教师需积极主动的争取校领导的批注,根据高中生的实际地理学习状况,选择与其相应的实践活动及地点,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从而对其关系具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人地协调观[6]。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在具体开展时,地理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的现实感、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以促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强化的同时,实现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通常更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环境和人的矛盾逐渐突出,且人地协调观具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不仅有助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落实,而且还有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沧田.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90-191.

[2]范锦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亚太教育,2019(12):114-115.

[3]毕贵荣,李洪琴.中学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45-46.

[4]顾烽郁.谈如何树立人地协调观、培养地理核心素养[J].才智,2019(30):138.

[5]张玉琴,杨霞.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教育的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41.

[6]李云志.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9):96+115.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一中)

猜你喜欢

人地素养教师
最美教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宿州“人地”挂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圆我教师梦
神秘的玛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