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统一”的道德哲学基础

2020-02-03文吉昌冉清文

理论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文吉昌 冉清文

摘 要:习近平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八个统一”论述从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层面总结概括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验。“八个统一”强调了我国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必须具有时代性,在把握当代意识形态斗争问题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既要有所批判又要有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双向引导,消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关系;在实现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被教育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学习路径的多元性,从而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和行为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统一”;意识形态;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1-0020-05

作者简介:文吉昌(1986-),男,辽宁大连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文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冉清文(1962-),男,辽宁朝阳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与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存在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从功能上看是为了培育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随着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在社会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思潮,这种道德相对主义提倡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力,但这种自由选择权不仅越过了个人的主体性,还超出了国家主权的边界,鼓吹人们在面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时可以采取任何不计后果的行动来弘扬“世界性”的道德理念。对一个国家而言,道德是具有政治属性的。道德产生的根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被阐释成一种由人类物质生产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在原始共同体时期受到血缘和种族的影响,突出了家族性的特征,在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中又呈现出虚假的意识形态属性,只有在未来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的道德理念才具备真正的普世性,而在此之前,群体性的道德价值标准必定受到集体意识的引导而具有政治性和排他性。不论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还是西方现代性的道德哲学,这两种道德理论都面临着话语的转型和理论模式的创新问题,在这种转型创新的过程中,每一种理论模式都演化出了一种“超越性”的道德理念,在当代中国,这两种“超越性”的话语一种呈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而另一种则表现为西方道德哲学中的“主体”“正义”“权力”等。

中国特色的民俗性道德理念将“善”作为构建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标准,当人们从原始社会的朦胧状态走进封建阶级社会中,社会道德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道德中所蕴含的“善”与群体发展中的道德制度融合为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道德的“善”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也融为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功能就是通过思想宣传让更多的人接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生成的政治上的“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上来看,传统道德所要突出的人心向善也包含了政治属性,比如儒家在强调个人道德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群体性道德领域,儒家思想又倡导“慈父”“子孝”“臣忠”“君仁”等一系列道德观念。不论是个人道德还是群体性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在构建一种公共关系和道德情感。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发展强调道德情感与人的公共关系的融合。同样,西方的道德哲学观念也具有从社会情感向社会公共关系转型的过程,只是在长期的形而上学性质的方法论的运用中,诸如“主体”“正义”“权力”等西方价值观念也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特点。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即强调通过学术性的逻辑梳理,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又使其面向我国政治事业发展的现实。只有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能真正地面向中华民族,提高中国人民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从这一层面来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与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价值性教育与人类成长所需的文化审美紧密相连,价值性教育关系到人的生命的健全成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与西方的心灵哲学有着某些类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人的心性的研究和培育,让受教育者走向内圣外王的发展轨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心性培养和内圣外王培养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在培养人的才智的同时,把道德情感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结起来。牟宗三曾经指出“儒者之学,期在圣贤,不在科学”[2]。但习近平所强调的新时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入知识性的内涵,也就是把中西方前沿的教育理念融合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知识性教育从全球的教育理念来看更多地呈现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知识的传输与重构催生了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文化体系及其意识形态系统,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知识都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正如西方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的,“我们看事物的方式与我们希望如何看待这些事物是难解难分的。”[3]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知识,它们的创新和再造都离不开政治权力的影响,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获得当时统治阶级的政策支持,这种学术观点及其知识、信息都是很难被传播和流通的。所以说,我国思想教育事业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同时还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两种原则是确保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长期立足于中國土壤的存在论基础。

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认识论前提

伴随着道德哲学领域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也从单纯的思想道德培养转移到综合性的文化培养上来,为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人的社会道德培养中增加多元的文化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性和批判性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凡是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出具有建设性内容的领域,它都必须与其它异己性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批判斗争。如在话语建设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构建的话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意识形态话语,但这种话语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口号,而是从批判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中获得的启示。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性就是强调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构建具有时效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论。当今的高校学生面临着互联网科技所带来的文化领域的新感受,这种虚拟化的沟通方式让传统的社会信息打破了时空界限,既可以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呈现出来,又可以毫无因果关系地杂糅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性就是要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而这种创新的具体过程又是具有批判性的,是相关教育人员在对当今虚拟化社会负面效果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理念和新观点。比如在虚拟化的媒介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仍然聚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受众身上,但是面对虚拟空间所构成的知识碎片化和理论片面化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开展也要把握住与虚拟空间齐头并进的大数据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数据手段的形成是建设性的,因为在不可避免的虚拟时代,社会的道德发展与信息数据的发展融合在了一起,数据的可视化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表现道德价值取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方法的融合就是通过建立一种主体性和个体性的教育模式,在整合数据信息的同时梳理在校学生的内心价值观取向,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和数据过于零散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带来迷茫的问题。同时大数据手段的形成又可以用来批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中非理性和错误的道德观念,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模式呈现出中华民族在5000年风雨磨炼中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通过可视化大数据的手段,呈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变化。通过这些正面宣传,批判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对我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话语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给意识形态建设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保证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4]

从现实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次的理念和方法创新都是既具有建设性意义又具有批判性意义的,而每一次新理念的产生都来自于理论本身的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之间的矛盾问题成为推动道德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力量。以西方的分析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例,罗尔斯、艾伦·伍德等人将“正义”“权力”当作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但在论述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道德理论逐渐形成了一种超出历史经验的、形而上学的道德理念,最终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是非正义性的意识形态学说。事实上,这些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所关注的人性、自由发展、社会秩序问题都是自己构建出来的理念和范畴,他们始终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思考马克思所关注的道德问题。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必须避免走西方错误思潮产生的老路,必须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统一起来。习近平强调:“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5]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习近平强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与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紧密相联的,因为这两种思辨的分析逻辑都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同时这两种思辨逻辑又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创新的认识论前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就是要直面中国的现实难题,科学合理地解释中国发展的现状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向着美好新中国的未来图景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认识论前提就是希望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够从这个时代性、现实性的矛盾出发,关注社会发展规律,倡导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只有真正地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两个认识论前提,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能真正起到疏解矛盾、助力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作用。

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方法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主要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与国家发展理念相统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强调:“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6]在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教育发展理念相统一,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强调高校学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的统一性就是坚持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国家意识形态发展方向的统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性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突出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也是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特点。习近平指出,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主义道德即人民的主体性的培养相统一,如果说意识形态突出了人民性的重要性,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突出人民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从道德哲学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道德与国家制度伦理所形成的道德价值有着同样的价值追求。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伦理将人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但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君子之德”,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关系成为君子之德的衍生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促使学生个体性道德理念和国家政治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伦理相一致,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伦理所培养的社会道德观念要比单独的个体性的道德价值观更加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道德本身属于一种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来自于人在漫长的物质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内心情感和行为秩序,但道德的生成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斗争尤其是权力斗争的影响,政治属性成为不同时期人的社会道德的最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伦理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构建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伦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推動全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

习近平之所以强调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坚定不变的,但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教育方法的提出受到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话语建设还是队伍建设,都在知识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中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以网络教育为例,在新媒体发展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在网络平台上,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形成了平等的网民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因为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上,很多信息处于一种匿名的状态,所以网络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也充满了信任上的缺失问题。如此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传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要多出一种思路,那就是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思想教育主客体的信任关系,然后再开展类似于传统课堂中学理性的教育。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8]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将被教育者从教育的客体地位转化到教育的主体地位上来,这种转化的理念就是通过道德思想的前期熏陶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形成平等的互动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说,不论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还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它们的基础都是主客体间价值观念的统一,这种价值观念从顶层设计上来看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相关理论。而在学生们日常的生活中,这种价值观念直白地表现为自身的学业道德和行为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创新就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创新。

四、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与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导向

灌输性、启发性、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从教学实践来看都是具体的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背后贯穿着相同的教学理念,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灌輸性和启发性教育相统一蕴涵着一种有教无类的价值论导向。大学生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动力,在国家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们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学术修养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无穷无尽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义务性的又是开放性的,通过灌输性和启发性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了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每一个大学生,不论他从事哪一种专业理论学习,他们的思想都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相脱节,通过灌输性和启发性的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这种有教无类的价值论导向形成于党对思想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党管一切、党管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9]每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培养都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和继承者,从而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所有的大学生都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普及性的教育工程体现了中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化和系统化,这种价值论的导向既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的精神,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行为道德为切入点的教育理念。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指的是与思想政治课程及其活动紧密相关的教学实践,是通过占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活动。而隐性教育则是指在没有固定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仍然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影响着某些大学生们。可以看出,显性教育的特点主要在于其针对性,而隐性教育的特点则在于其引导性。在新时期,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是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大学生心理、研究大学生行为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大学生们的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自觉地感受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权力意识,坚信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选择能够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完善。这种现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都处在一种意识觉醒的状态中,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大学生们受到这种集体意识觉醒的影响,变得更加有责任感和创新性,同时这种新的思维逻辑、认知心理和行为习惯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道德哲学的视角来看,不论是显性教育还是隐性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道德认知教育,从本质上看所有的教育形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整个人类的思想道德水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价值论上与灌输性教育和启发性教育一样都是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的同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前者更加注重道德引导,后者更加注重知识启迪。但是这种教育的形式是为了让大学生充分浸入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中,各取所需又各有所获,这种教育方法的价值论导向就是充分构建并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在通过与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融合,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提升的同时,确保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相统一。

结语

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性的完善,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又是政治道德的教育。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情感的融入和道德的引导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中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从而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基础。这“八个统一”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政治性和学理性是互相关联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刻认识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促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传授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建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两种必备的思辨能力,通过对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批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的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既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又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这两种方法论逻辑统筹了学校思政课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同时又兼顾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与被教育者个人需求、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相一致。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与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突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价值论导向,这种价值论既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有教无类,又建立在其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习近平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八个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描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坚持这“八个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5.

[2]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34.

[3] 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M].王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19.

[4]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 人民日报,2013-08-20(01).

[5]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N].人民日报,2018-05-05(01).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0.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109.

[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

[9]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