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善美特质

2020-02-03黎明辉王经北

理论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善美人类命运共同体

黎明辉 王经北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它的“真”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科学性与合客观性,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生态观为指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高度凝练与阐发;它的“善”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人民性、合生态理性与合发展理性,表现在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构建以“生态优先”“严密法治”“系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主张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它的“美”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艺术性与合理想性,表现在赋予美丽中国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及生活之美的意蕴以及推动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善美;环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1-0004-06

作者简介:黎明辉(1994-),男,广东佛山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

王经北(1976-),男,江西南康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环境哲学。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目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真善美是人们在认识、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追求与实现价值,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的。结合他们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正是在充分认识、把握和运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追求与实现“人—自然—社会”的总体价值,以“绿色”的标准来塑造中国和影响世界等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形成了富有前瞻性、系统性及全局性的生态文明思想[1],实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一、真之维: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科学性与合客观性,清楚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旨归

“真”指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真理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性体现在:一是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创新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二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高度凝练与阐发,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客观性。

1.思想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生态观为指引,合科學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真,首先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科学性,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生态观为指引。从方法论层面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精髓。比如,习近平的“两山论”以及“生态生产力论”主张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指明了生态建设与实现发展的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方法论。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论”科学分析了生态环境与民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强调了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的思想,认同人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地位。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论”主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把人、自然界与其他生命看成是一个“共同体”,强调运用整体性、联系性及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解决生态问题。可见,习近平的这些观点和主张无不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突出联系、着眼发展、强调统一、承认矛盾、人民主体、坚守底线等方法论精华展开,意在讲清人与自然和解的道理。从观点层面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论”“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论”“自然力的馈赠与报复论”“人类文明的最终形态论”等观点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形成了生态系统工程论、生态价值论、生态红线论、生态文明兴衰论以及生态全球论等观点,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指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能给予人们深刻启迪。

历史与实践都已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的方法论和基本观点仍是当今这个时代的科学真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内蕴马克思主义的基因,既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充分展现出真理性的特征。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能够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前进方向的科学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

2.思想贡献: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高度凝练与阐发,合客观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真,同时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客观性,表现在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高度凝练与阐发。一是明确界定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若干历史阶段,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对比西方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习近平还进一步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3]习近平这一观点指明了生态文明是相较于以往文明的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合理解释,符合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二是深化了对生态与文明发展自然规律的认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进行了宏观把握。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6他援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话,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5]207。习近平精辟地概括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他深刻意识到,文明与生态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的基础与关键,若生产发展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将会导致文明衰败的“自然界的报复”。因而他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影响更加长远的文明兴衰、民族存亡的高度中来,体现出他对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理性思考及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科学把握,为实现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贡献。

二、善之维: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人民性、合生态理性与合发展理性,深刻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立场

“善”涉及道德标准和价值性问题,是否符合“人—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善”重要的衡量标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生态中心主义,更不是生态乌托邦主义,它把握了人的尺度、自然界尺度以及社会发展尺度相统一的道德标准,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生态优先”“注重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符合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一种合人民性、合生态理性与合发展理性的上善思维。

1.人的尺度: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人民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善,首先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人民性,表现在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契合群众的整体利益诉求来表述思想的人民取向。习近平坚守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嵌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他深刻地洞察到以资源衰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卫生胁迫等为主要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正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成为了人民群众获取美好生活的主要阻力。对此,他强调:“环境就是民生”[4]8,“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4在这里,习近平深刻地揭示出生态与民生的辩证关系,认为人民群众的生命福祉要靠生态维系。他还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提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4]27,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习近平已经意识到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获得美好生活的推进器。他的生态文明思想明显区别于倡导自然环境价值而忽视人类群体价值,强调尊敬自然本身而非人类整体利益的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因为在习近平看来,真正的发展要以环境的改善、以人民的满意度和答应度作为参照系。真正的成果共享要“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7],保障生态成果的人民公平分享。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会始终将增进人民生态获得感作为重要执政目标。尊重自然价值并不意味着要牺牲人民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维护人民的生态权益、关照人民的生态享受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伦理学内核,体现出习近平对人民最大的善意。

2.自然界尺度:主张构建以“生态优先”“严密法制”“系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合生态理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善,同时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生态理性,表现在主张构建以“生态优先”“严密法治”“系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通过推动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做法来表明思想的生态取向。一是主张“生态优先”理念占据“格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4]21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要重新确立保护“绿水青山”优先于发展“金山银山”的观念认识[8],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209。因此,当再遇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两难处境时,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定地选择维护生态。他不仅主张要给政府官员“去紧箍咒”,指出“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4]21,要求大家“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5]209。习近平的“生态优先”理念有力地指导了地方政府进行生态建设实践,体现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观念的自觉复归。二是高度重视“严密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作用。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4]97自他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一系列史上最严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和制度规则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相继问世,大大推进了生态法制建设的进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等,构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三是倡导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面对生态问题,西方一些国家常以孤立的、片面的眼光,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以一种技术去攻克另一种技术难题的征服者的姿态去解决。与之不同的是,习近平倡導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一方面,他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关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张从系统论的角度探求生态治理的可持续路径。他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55因此,他要求各地在山水林田湖草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冲破线性的“博弈思维”,割舍“部门利益”。他认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4]47,因而要从全局角度肯定山水林田湖草各自独特的作用与价值,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施策”[9],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到系统治理的框架中。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指出:“传统西方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价值……在西方,自然界被剥夺了它的固有价值,它只有作为工具的价值。”[1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从观念层面确定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还主张以严密法制、系统治理等科学手段去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与把人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主体、把人类利益作为道德和价值尺度的终极评价依据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进行了彻底决裂,充分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善”。

3.社会发展尺度:主张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合发展理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善,还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发展理性,表现在主张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建设,通过组织一系列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来表达思想的发展取向。一是强调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加码”。习近平认为科技创新是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4]72。他积极倡导要对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环境信息公开、生态化工、生态农业、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关键生态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一大批先进的生态产业,如高端智能化石化装备、高科技生态农业园、新能源汽车、新型无污染有色金属材料等生态产业项目的出现,大大创造了经济、民生等的外溢效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二是强调运用好“生态生产力”,成功地推动了绿色发展实践。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9,“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4]33。一方面,他强调发挥优美生态环境作为吸引高科技人才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天然资本”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众多老工业地区实现了生态转型跨越,提升了地区发展后劲。比如,老工业区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采取了“生态修复优先+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发展模式[11]85,重新成为了招商引资和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热土,为经济社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形成了新的发展动能。另一方面,他强调发挥优良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旅游、能源生产、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众多贫困地区依靠本地区生态良好的独特优势实现了脱贫致富。比如,著名的“直过民族”地区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因地制宜地发展草果、独龙牛等林下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林、农、牧、游”的复合生态经营产业,成功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1255元提升至2018年仅草果产业一项就有2.5万元以上的水平,实现了整族脱贫[11]38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生产力”两把钥匙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与发展动力,明确表达了生态文明社会并不是原始社会的田园牧歌般的风情画,或者是崇尚“诗与远方”的乌托邦,旨在澄清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就意味着社会发展的倒退的误解,意在说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必须依赖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有力地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向追求绿色、依赖绿色的更高层面发展,是一种善待社会、善待发展的进步性思维。

三、美之维:生态文明建设的合艺术性与合理想性,生动表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美好愿景

“美”涉及追求更高维度境界的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美丽中国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及生活之美的意蕴,丰富了美丽中国的内涵,表达了对美的更高层次感官享受的需求。此外,习近平的目光没有局限于国内,他把目光投向全球,主张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他对建设理想世界的热切期望。

1.各美其美:赋予美丽中国“三美”意蕴,合艺术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美,首先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艺术性,表现在赋予美丽中国“三美”意蕴,对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艺术性思考和能动性创造。一是赋予美丽中国自然之美的意蕴,主张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多方面保护实现自然之美。习近平认为,美丽中国是凸显自然之美的中国,而自然之美的鲜明特征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环境清洁。为此,他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通过“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问题”[12],“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4]45,“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把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4]117等举措,建设一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家园以达到自然之美。二是赋予美丽中国生命之美的意蕴,主张用“同理心”体悟生命之美。习近平认为美丽中国是彰显生命之美的中国,而体悟美丽中国的生命之美,意在用“同理心”对待自然生命。对此,他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8。他希望人们能够形成人对待自然就像人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的“同理心”,从而用心体会生命的重要性,体悟生命之美。只有如此,人们才会更加珍惜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赋予美丽中国生活之美的意蕴,主张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活之美。习近平认为,美丽中国是能满足人民生活之美需要的中国,而生活之美的实现在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此,宏观层面,他特别重视维护国家重大生态安全区域,提出“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4]64;微观层面,他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食品安全,将“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当作治国理政的着力点[4]33。在习近平看来,美丽中国是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完美融合的中国,其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持续繁荣。美丽中国的“三美”意蕴不仅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所作出的诗意表达,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美的重要体现。

2.美美与共:推动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理想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美,同时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想性,表现在倡导“美美与共”的生态慧识,推动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建设更高层面的理想世界。一是主张树立中国作为生态负责任大国的美好形象,为其他国家承担生态义务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示范,为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话语支持。2017年6月1日,美國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他给出的理由是: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解决环境问题应依靠市场力量而非规则。对此,习近平明确表示,“《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各方要共同推动协定实施。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5]544,并承诺承担大国责任,加快能源低碳绿色转型。习近平的话语有力地回应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绕开规则不履行生态责任的图谋。此后,他不断援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生态话语表明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他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不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支持,而且成为了其他国家承担生态义务可资参考的话语蓝本。二是主张建设一个普遍生态安全的美好世界,为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特征,局部的生态威胁很可能引发全局的生态问题。习近平非常清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13],因此必须“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14]。在国际核安全问题上,习近平倡导所有国家共同参与核安全事务,“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15],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工作,向核安全基金会捐款。在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上,习近平提出防止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必须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优先、预防为主”的理念,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4]146。推进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和平稳定运行,为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三是主张规划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为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出一条美好道路。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4]141因此,他主张协同各国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并在2017年5月14日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16]“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和而不同等理念融入广泛国际发展合作尤其是生态合作领域中,有力地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为他们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风险提供了必要援助。在习近平的推动下,中国已与世界各国构建起更为广阔的生态合作平台与绿色发展平台。

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体现了全人类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极具原创性和高境界性的概念。在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习近平积极领导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持续深入地开展生态领域的全球交流与合作,为国际社会共建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发挥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充分彰显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抱负与责任担当。

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与生态观作为其思想基石,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客观性阐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具有“真”的属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人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坚持构建“生态优先”“严密法治”“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具有“善”的属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国内国际相统筹,为国内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艺术性思考和能动性创造,为国际生态安全与稳定提出了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具有“美”的属性。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真理性、价值性、审美性贯穿于这一科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科学性与合客观性的统一,合人民性、合生态理性与合发展理性的统一,以及合艺术性与合理想性的统一,彰显了真善美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磊,肖安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理论导刊,2015(12).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4(01).

[3]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4(01).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15-09-22(01).

[8] 王经北,魏志成.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2).

[9]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18(01).

[10]邱仁宗.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2.

[11]中共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12]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3).

[13]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2015-03-28(01).

[1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1) .

[15]习近平.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 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在华盛顿核安全峰會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4-03(02).

[16]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14(01).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善美人类命运共同体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