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西施”的陶刻装饰和江南韵味

2020-02-03刘少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范蠡

刘少明

2005年底,紫砂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传承和沉淀了几百年之后,紫砂艺术终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这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他们依然笃定地坐在泥凳前面,一招一式地拍打着泥片,抟制着手中的紫砂壶,仿佛一切与他们无关。正是这种散淡从容的特性,和紫砂质朴的泥料和内敛的色泽相得益彰。看起来灰头土脸的紫砂泥,在匠人们的手中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西施壶,是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命名的器型,主要是为了纪念陶朱公范蠡和西施对于紫砂艺术的贡献。今天,西施壶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器型之一,在经典的基础之上衍生了许多的表达方式,其中陶刻装饰在西施壶上面的运用也比较广泛,让我们更加充分和完整地领悟紫砂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西施壶》就是在传统的器型之上加以演绎,融入了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审美,同时辅以精美的陶刻绘画装饰,把西施壶的造型韵味和江南水乡的风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此壶壶身延续了经典西施壶饱满浑圆的形态,特别的实用,手感也非常好,但是壶嘴一改西施传统造型的小巧短促,而是采用了隽永修长的设计,使其出水更加的具有弧度,与之相匹配的壶把也相应得更加挺括,端握舒适,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通转流畅,没有丝毫的阻滞之感,在把玩摩挲的过程中体验很好,上面点缀的壶钮呈现圆珠形态,和整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此壶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壶身的立体刻绘,刻绘的内容为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灵感的来源是宜兴蜀山古南街,也与紫砂大师发源地的形态非常相似,许多的宜兴陶刻艺术家都采用过类似的构图,把心中对于江南的美好感觉和紫砂艺术的情感寄托其中。紫砂陶刻,顾名思义,就是以刀代笔,以坯为纸,在上面进行陶刻创作,我在创作的过程之中把立体的这种层次感着重表现出来。从房屋的鳞次栉比,到小桥的石台阶和栏杆,都展示得淋漓尽致。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西施壶》,经过作者的全新设计之后,更加地增添了几分婉约多姿,和西施的风韵完美契合,同时上面的陶刻装饰生动细致,颇见功力,把紫砂陶刻艺术的精髓呈现在我们眼前,可谓是观之如沐春风,令人心旷神怡而更加地向往江南。

在紫砂的历史之中,关于西施和范蠡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在宜兴丁蜀的中心位置,范蠡和西施的雕塑屹立千古。范蠡在功成身退之后,带着西施泛舟太湖,被西岸的宜兴美景所吸引,于是就居住在此。在日常的生活劳作之中,他们发现紫砂陶的妙用,带领陶人们改进烧制工艺,提高成品率,后来的紫砂匠人们为了感谢他们的付出,称范蠡为“陶朱公”,并且以西施的名字命名一种壶形。西施的故乡就在距离宜兴不远的浙江诸暨,两地都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域,不仅仅从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的诗意江南,更从诗词歌赋之中能够感悟到其中的美景,让人们流连忘返,“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勾起了我们对于江南的诸多回忆,江南,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学情怀,是一份闲情雅致,是一个浅浅的梦境。我的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西施壶》就是在传统经典器型的基础之上,改良了一些元素,使其从整体上看起来更加的多了一些婉约之美,再用忆江南的立体画面陶刻装饰其上,让我们在浓浓的江南韵味之中品味香茗,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结语:从紫砂的器型来看,简单的可以分为圆器、方器和花器。其中圆器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器型,典型代表之一就是西施壶了,这种非常实用,同时又具有把玩性的紫砂壶,是目前销量最多的紫砂器型之一,受到了壶友们的广泛青睐。许多的文人雅士也在其简洁的器型上面进行陶刻装饰,让我们品味到了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和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范蠡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范蠡卖牛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范蠡还钱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