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0-02-03张娜卢娜李瑛

现代临床护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博士学位护理学导师

张娜,卢娜,李瑛

(中日友好医院保健二部,北京,100029)

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处于护理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不但标志着护理专业发展水平,更是护理学科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使其不仅具有出色的知识、素质、能力,更兼具卓越的科研、实践能力,能够引领护理学科专业发展[1]。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作者一定时期内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不仅是衡量护理学高等教育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研究发展水平和研究前沿[2]。在我国,护理博士教育始于2004年,起步较晚,发展历程短,存在培养模式、考核制度不健全等问题[3],但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现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4]。近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博士学位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但对此有针对性的量化研究尚少。因此,本文以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2007年—2018年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研究现状及其热点,以期对开展相关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提供重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这两个数据库均为国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前者包含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后者具有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面覆盖收录了国内护理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纳入标准:①国内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②发表年代及语种不限。数据库内护理学科专业论文均以中图分类号R47 标引分类。基于数据库具备的分类检索功能,在高级检索条件下,分别在上述两个数据库的学位论文库中,选取临床医学下属的护理学(R47)专业,即学科专业名称为护理学,再选取授予学位类型为博士,即文献类型为博士学位论文,进而实施检索,即可准确获取目标文献的题录信息。文献检索时间从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

1.2 资料分析方法

将文献题录信息导入到NoteExpress 中进行查重。去除重复题录后,通过阅读摘要及相关信息,排除数据库人为分类过程中混入的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将纳入文献进行编码,将题录信息导入Excel 中,分别对发表时间、发表机构、指导教师、引文量、被引频次及关键词等信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

对文献关键词进行数据清洗,将意义相同、表达相异的关键词合并、统一,进行关键词频数统计,进而计算该关键词累计百分比(即与更高频次关键词频数总和/所有关键词频数总和)。利用高频词低频词分界公式[5]确定高频关键词阀值(I 为出现一次的关键词个数),结果显示T 值为23.17。因关键词频高于23 次的关键词数目仅1 个,数量明显不足,不能充分体现研究热点,为达到更好的聚类分析效果,依据以往文献经验[6],故将关键词按照出现频数由高至低排序,截取累计百分比达到30%的关键词,将高频关键词阈值降低至4 次,其累计百分比为33.38%。提取关键词频高于4 次的关键词共计35 个,两两组配形成35×35 的共词矩阵,反映出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

以SPSS22.0 软件,采用Cosine 函数进行相似性计算,将共词矩阵直接转换为相关系数矩阵,计算获得两两关键词间差异程度的距离相异矩阵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相似程度高的关键词归纳合并为新的类别,进而将该类别与相似程度高的类别再次归纳。不断重复此过程,直至所有关键词均归纳合并,得出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可视化的树形图谱。

2 结果

2.1 论文检索结果

在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中共检索到303 篇论文,下载题录后导入到NoteExpress 中,后去除重复题录72 篇,通过进一步阅读论文摘要以及内容,去除非护理学专业论文或护理学硕士论文等58 篇,最终得到护理学专业博士论文173 篇,论文纳入流程图以及结果见图1。学位论文发表语言仅1 篇语种为英文,其余均为中文。

图1 纳入论文筛选流程图以及结果

2.2 时间分布

我国护理学专业博士论文始现于2007年,数据库收录当年博士学位论文共3 篇。之后,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在3~24 篇的范围内波动,2012年达到峰值,为24 篇,继而出现微弱下滑趋势。近4年内发文量均在10 篇以上,见图2。

图2 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发文量时间变化趋势图

2.3 机构分布

发表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机构共有24家高等院校,其中第二军医大学累计发表47 篇,居于榜首,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分别以20 篇、19 篇、15 篇的发文量居于第2~4 位。各机构发文总量分布情况见图3。

图3 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发文机构分布图

2.4 导师分布

指导发表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分布统计显示,共计117 名导师署名指导论文。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姜安丽教授指导发文量最多,为15 篇,其论文研究方向主要为护理学学科体系、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资源等构建的理论研究。中南大学何国平教授与第二军医大学叶文琴教授分别以13 篇的数量紧随其后。另外,有15 篇论文接受外籍导师或外籍合作导师指导,外籍导师人数累计共19名。指导发文数量>4 篇的博士导师分布见图4。

2.5 引文量分布

图4 指导发表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4 篇的博士导师分布图

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引文量最多为676篇,遥遥领先第二名300 篇。该文作者为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张立颖[7],主要调查了护理科研课程开设及护生护理科研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PBL 模式教育,另外调查了糖尿病病人以及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并创建了相应健康教育网站。从总体上看,大部分论文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300 篇这一范围内。最低引文量为47 篇。引文量分布情况见图5。

图5 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引文量分布图

2.6 被引频次

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最高为85次,32 篇论文被引频次为0,单篇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为12.73 次。被引频次最高论文作者为钱春荣[8],导师为第三军医大学朱京慈教授,该论文研究内容聚焦于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建立及评价[8],其参考110 篇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延续护理方案及子方案,分出院前后两阶段予以实施,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可明显提高出院指导依从性、主观健康感受及护理满意度。论文单篇被引频次分布情况见图6。

2.7 高频关键词统计

图6 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单篇被引频次分布图

关键词频大于4 次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结果见图7。显示我国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形成了5 个主要的研究集合,分别为:①自我管理干预、自我管理量表的研制;②围手术期护理和脑卒中、抑郁、卵巢功能衰退患者的研究;③综合性医院护士人力资源配置;④探索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等多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或实施心理干预;⑤慢性病的延续性护理,癌症患者护理研究。其中,涉及的疾病包括脑卒中、卵巢功能衰退、抑郁、产后抑郁、慢性病、糖尿病、乳腺癌等;涉及的护理研究领域包括临床护理干预、心理干预、围手术期护理、延续性护理、护理人力配置、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主要关注了临床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效能、老年人、生存质量、依从性、化疗等相关问题;涉及的护理科研方法包括信度、效度、量表、结构方程模型、扎根理论、德尔菲法、行动研究;此外,涉及疾病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的研究也颇多。

图7 护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3.1 我国护理学博士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已得到一定发展

从总体上看,护理博士学位论文发文总量不高,仅173 篇。有学者统计[9],美国护理专业博士学位论始现于上世纪30年代,截至2011年,累计共912 篇,可见与国外护理教育发展水平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护理博士教育发展历程较短,首篇论文距今仅12年,尚处于起步阶段[10]。有报道[11],第二军医大学、中南大学于2004年首次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护理学博士教育的开端;2005年,开展护理学博士教育的高等院校又扩大至4 所;2010年,15 所高等院校招收护理学博士;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显示,2019年当年,招收护理学博士的高等院校共24 所[12]。

从发文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始现于2007年,而后每年发文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2012年论文量达到高峰,与杨亚等[11]的统计数据一致。此前,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设置,将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学科代码为1011[13]。此次对于护理学科的重新定位,对于促进和规范护理研究生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4]。而以往护理学博士研究生仅能接受作为临床医学下二级学科护理学的培养,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目前,产出护理博士学位论文的高等院校仅24 家,可见护理博士教育仍处于稀缺的状态,尚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南大学博士论文数量排名前三,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三家高等院校的护理学科实力较强,对于护理学博士的教育和培养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第二军医大学和中南大学是国内率先开设护理博士教育的高等院校。

3.2 加强组建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由导师统计结果显示,共计117 名导师指导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包括外籍导师19 名。可见,当前培养护理学博士的24 家高等院校中,具备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尚不多,平均各高等院校不足5 位。马伟光等[15]2008年调查了5 所高等院校,其中具有护理博士学历的师资共18 名,指出护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数量有限,博士生导师后备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为解决此问题,四川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外专家教授资源,聘请境外护理博士生导师,充分参与博士生教育培养及学术指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国内护理学科发展能够紧跟国际前沿; 多家高等院校采取了共同导师的模式,经验资历尚浅的教师与博士生导师合作,共同指导完成博士生培养,可增强导师后备人才储备;此外,还应为高等院校护理教师提供更多访问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其自身水平。

3.3 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引证充分,且影响力颇强

引文量可反映作者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熟悉程度。本研究中,引文量最少47 篇,最多676 篇,平均174.26 篇,而护理硕士学位论文引文量平均为65.81 篇[16],这说明护理博士研究生已经对某一特定领域内科研内容非常熟悉,在大量文献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文献的学术影响力。本研究中,文献被引频次最高为85 次,平均12.73 次。被引频次最高者为钱春荣[8]2011年撰写的《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的建立和效果评价》论文。这说明该论文质量较高,关注了临床中的重要、热点的护理问题,弥补了既往研究的不足,不仅解决了护士对于脑卒中延续性护理的困扰,解决了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居家护理的困难,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启示。另外,被引频次达10 次以上的论文共计69 篇,占博士论文总体比例的39.88%;被引5 次以上论文共计94篇,占54.34%。可见,当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结果多引起了行业内的重视或启发了相关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3.4 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3.4.1 自我管理干预、自我管理量表的研制 心血管疾病、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有研究[17]调查发现,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知晓水平低,危险因素控制不理想,而通过个体化综合干预可提高老年人行为依从性和自我管理水平,且研究逐步深入,应用护理研究中少见的组织细胞实验,明确了IL-6 等炎症相关因子对评估与监测心血管风险的作用。另有研究[18]关注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以社会认知、自我效能及自我决定理论为框架,编制了国内首部COPD 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并首次明确抑郁、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等是COPD 患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在国外,有学者[19]以Zimmerman 框架设计了肾移植术后自我管理量表,并证实患者积极度、自我效能等是肾移植术后患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应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索干预后患者主观感受或患者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体验,准确分析患者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充分考虑患者意愿,从而为护理方案制定及优化提供重要的临床资料。

3.4.2 围手术期护理和脑卒中、抑郁、卵巢功能衰退患者的研究 在此仅以围手术期护理研究为例。围手术期患者由于疾病及手术的影响,常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围手术期状态极大影响着疾病康复及转归。当前研究[20]通过文献及病例回顾,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及护理方案,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效果评价,对国内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国外,BURCA[21]通过对护士开展循证教育培训,提高围手术期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知识水平,从而改善临床相关信息的沟通、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VOLPE[22]通过实施术后低体温循证教育培训,进行知识考核、临床监测和反馈完成持续循证实践,可有效提高风险识别和保温措施,降低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可见,国外学者多注重循证证据的临床应用及转化。因此,今后研究者可参考国外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对文献证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将严谨的高质量证据引入临床应用,有针对性改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提升护理质量。

3.4.3 综合性医院护士人力资源配置 除床护比外,当前研究充分考虑到多因素及分层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刘翠[23]调查认为,我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存在分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护士能级划分体系及患者分类方法,并根据护理操作时间测定以及护士工作负荷评分计算最适工作量,从而确定护士人力资源分层配置模型。江会[24]的研究与此类似,通过质性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了人力配置现状,但在模型构建中对患者进行分类时,设计了基于工时测算的患者分类量表,该方法对于患者分类的测算更具科学性。曹杰[25]的研究采用德尔菲和质性访谈相结合得出能级划分体系,在考虑到护士及患者病情方面的影响外,分析了床位周转率的影响,建立了护理人力资源分层配置模型。未来研究可应用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在临床中逐步调整和优化人力配置,以量性或质性方法评价配置的效果。

3.4.4 探索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等多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或实施心理干预 产后抑郁是最常见的妊娠后心理并发症,其发生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谢日华[26]研究显示,产后抑郁患者存在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且调查分析显示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产后社会支持,会极大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也有研究[27]调查了孕产妇心境状态,同时分析出血清5-HT、E2、PRL 与抑郁明显相关,并发症和体型变化等是产前、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重度焦虑、抑郁会增加胎儿窘迫率。可见,与硕士论文多以量表测量相比,博士论文涉及了激素及神经递质等内分泌水平的研究,聚焦的问题更为具体和深入;同时考虑到躯体内分泌和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共同影响,其科研思路更为广阔和全面。

3.4.5 慢性病的延续性护理 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持续时间长,使医疗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有研究[28]分析认为,疾病认知、自我效能会影响慢性病的应对策略与健康行为,提出描绘-应对适应模型和全息护理干预模式,并基于此构建慢性病延续性护理平台,将慢病护理延伸到社区,完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实践应用的转换和跨越。另外,癌症患者口服化疗药多居家进行,患者多有信息、情感、安全等多方面需求。对此,有学者[29]应采用质性研究、横断面调查和纵向研究分析乳腺癌口服化疗居家照护需求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法构建有针对性的居家支持性照护干预方案,并以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效果评价,为国内开展癌症患者的口服化疗居家照护提供了实证研究基础。RAMIREZ[30]应用运动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对农村地区慢性疼痛患者实施为期8 周干预,可增强患者自我效能,减轻疼痛和抑郁程度;MCCOY[31]则采用物理疗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农村慢性病疼痛患者进行管理,显示可降低焦虑、抑郁和疼痛水平。因此,今后国内护理博士论文可更多关注在社区或乡村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完善和补充疾病管理体系或实施非药物干预,以缓解和稳定病情。

3.5 本文不足之处

本文纳入文献源于国内两大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但由于学位论文是未公开发表的灰色文献,数据库未收录个别高等院校学位论文、内容保密制度以及数据库收录文献的滞后性,导致部分文献无从获取,故本文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不全面,实际学位论文数量高于本文统计数量。另外,共词聚类的过程基于两个对象间距离的算法,一个关键词被划归到一个类团后,便无法再出现在其他类团内,因此在分析解读研究热点时,应紧密结合原始文献研究的具体内容。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及共词聚类分析法,描述和分析了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当前研究现状和热点,已经形成5 个主要的研究集合。国内护理博士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博士论文具有一定水平,但与国外尚存在差距。今后研究可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及方向,继续挖掘研究内容的深度,不断创新和拓展研究领域,以促进和加速国内护理科研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博士学位护理学导师
热烈祝贺西南医科大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山大学《康复护理学》幕课上线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V eraW an g
图解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