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时空

2020-01-27黄宇

锦绣·中旬刊 2020年9期

摘要:空间是否存在呢?每个人都会一致地认为空间是存在的。这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凭什么认为它是存在的?透过三角板和圆木头可以认识到“三角形”和“圆柱体”这样的空间概念,而近代科学家霍金则通过大量观察数据提出了宇宙“有界无边”的空间概念……。由此可见,借助万事万物实实在在的存在就能够体现出空间也是存在的事实。除了石头、星球和宇宙可以体现出空间的存在,机械运动也能够以它独特的方式来体现出一种空间的概念。一颗流星划过天空,试问你看见了什么?按照教科书的答案来说,它看见了“物体位置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对机械运动最初的认识。实际上这是教科书对于机械运动浮于表面的一种认识,“物体位置的变化”只是机械运动的表面现象。如果大家愿意用尽可能持久的耐心来观察机械运动的发生,这时你就会得到这样一个顿悟:原来在“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个现象的背后,机械运动还做了一件事,这就是通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体现出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存在状态,这即是说运动也在于体现时空。再经过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竟然能够在理论上找到运动存在极限的原因,并且可以将极限速度的值准确计算出来,同时对教科书存在的相关漏洞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弥补。

关键词:经典力学1;机械运动2;漏洞3;时间与空间4

1.引言

数学之所以被引用到物理学里面作为逻辑推理的工具,这是因为数学一直以来都能够真实地贴近物理并且成为它的一种语言,让物理的发生得以理论方式的表达。比如自然数的个数与一群山羊之间的相互对应,我们在二者之间看不出任何不和谐的因素。当运动无法超越光速被实验证实以后,数学与物理发生了第一次的不和谐。这样的不和谐,我们在直角坐标系这个数学模型中很容易看出来:在由时间t与位移s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找不到任何可以制约速度(s/t)值的因素。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位移s和时间t进行适当取值以后,速度s/t的比值是允许超越光速的。机械运动的理论模式在数学的框架之下可以超越光速,而实验数据又不允许超越光速,那么这样不和谐因素的发生,到底是实验数据还是理论模式出现了问题?它们之间的分歧亟待我们来一探究竟。

2.对时空是否存在的分析

2.1 对物质、能量和时空是否存在的感受

对于宇宙万物来说,很多东西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树木、石头……。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它们是否存在其实是毋容置疑的。甚至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我们都认为它们是存在的,比如能量。热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炙烤,光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明亮……。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存在的。然而对于时间和空间来说,我们总感觉它是存在的,但是又不能真切地确定它就是存在的。虽然能量给人的同样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但是能量却能够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不光是虚无缥缈的,它更没有带给我们任何直观的感受,我们就只是觉得它是存在的,而且勉为其难地认为它应该存在。

2.2 对空间是否存在的探索

对于时间和空间来说,同样都是一种虚无,但是我们更有把握认为空间是存在着的。空间的存在并没有带给我们任何更多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却更有把握觉得空间是存在的呢?随便找一些带有空间概念的词语:“三角形、多边形、圆柱形……”。在这些名词中,无论是三角的也好,圆柱的也罢,这其实就是一些空间的概念。也就是说,空间虽然是虚无的,它也没有带给我们任何感受,但是通过物理事物实实在在的存在,却能够体现出空间是存在的事实。

古往今来,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西周时代形成的“盖天说”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后来又有了浑天说,近代著名科学家霍金则提出了宇宙“有界无边”的理论。通过这些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三角形”、“圆柱形”还是“天圆地方”以及“有界无边”,人类对这些空间概念的形成,一直都是透过实实在在的物理事物进而认识到了空间的存在。三角的空间概念得益于三角板,天圆地方和有界无边的空间概念得益于对宇宙的探索……。总的来说,我们为什么认为空间是存在着的呢?这是因为万事万物都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体现出了空间的存在。

3 重新审视机械运动基本定义的相关问题

3.1 对理想条件下机械运动实验的再次观察

《物理思维方法论》认为教科书对于机械运动的认识得益于视觉的直观感受,当我们用眼睛来观察机械运动的发生时,我们看到了“物体位置的变化”。于是在机械运动的基本定义里面,“物体位置的变化”就构成了这个基本定义的关键词,这就是教科书对于机械运动的基本认识。今天我们再一次用眼睛来观察机械运动的发生,试问一下,你看见的同样也就只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谆谆教诲就是“观察事物不能浮于表面”,教科书对于机械运动的认识正是浮于表面的一种表现。伽利略认为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它将永远运动下去。基于这样的认识,观察一个伽利略描述中的机械运动,我们不能只看一眼就出结论,毕竟伽利略所描述的这个机械运动发生的时段是“永远”,尽管不论看多久机械运动都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但是科学是严谨的,所以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观察机械运动实验的发生。在你没有得出一个更深感悟的情况下,有必要让你作更久的实验观察。实际上对于机械运动实验的发生,看一眼与持久观察下去是有区别的。当你看一眼机械运动实验的发生,你确实看见的就只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但是当你用非常长久的时间来观察机械运动时,在你可以将心真正沉淀下来以后就会发现,原来机械运动也只是万事万物中的一种事物,世间万物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做一件事:它们以自身的存在来体现着空间的存在。机械运动作为万事万物中的一个事物,无一例外地也是做了这样的事情:它是以“物體位置的变化”这种方式,来体现了空间的存在。正如三角板以自身的存在体现出了一个“三角”的空间概念,而圆柱体则通过自身的存在体现出了“圆柱”这样的空间概念是一样的。机械运动也是以自身的存在体现出了它所对应的空间概念。万事万物都在通过自身的存在来体现出与之对应的空间概念。这即是说,运动也和其他物理事物一样,它以自身“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方式来体现了时空的存在。石块、树木是以自身形状、体积这样的方式体现出了空间的存在,而运动则是以“物体位置的变化”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出了一个空间的存在。总而言之,机械运动在这样的方面和万事万物没有区别,也即是说物体运动也在于体现时空。

3.1 .1 “运动在于体现时空”与“物体位置的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在于体现时空”是以“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方式来实现的,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运动在于体现时空”与“物体位置的变化”所表述的核心内容不过都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已,那么“运动在于体现时空”这样的认识是不是多此一举呢?答案当然又是否定的。它和“物体位置的变化”又有什么区别呢?尽管“运动在于体现时空”未与“物体位置的变化”发生任何抵触,但是前者是后者基础上更深的领悟,后者是前者的子集。虽然二者未产生任何抵触,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天壤之别,这需要我们来深刻领悟“运动在于体现时空”的一些内涵。

3.1.2运动在于体现时空

通过对机械运动实验现象更深的领悟中,我们发现原来运动也和其他事物一样,能以自身的存在来体现出对应的空间概念。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既然运动在于体现时空,那么根据牛顿定律的描述,我们很容易想到一条直线被无限延长的空间概念。实际上直角坐标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模式。根据实验的结果表明运动是具有极限的,通过引言的简单介绍可以知道,平直时空状态的理论模式行不通,理想状态下物体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空间概念不能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三角板体现出来的空间概念就是三角形,圆柱体体现出来的空间概念就是圆柱形,而理想状态下物体运动体现出来的空间概念却不能是一条直线,那它究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空间概念呢?物体运动确实是以“一条线的轨迹”这样的方式来体现时空的,既然只是一条线,那么我们首先能够肯定的是,这条线体现出来的空间概念应该只是一维的空间(只是一条线)。可是这条线明明是直的,而实验结果却又不允许它是直线,我们思维的步履到此只能戛然而止……。我们再来捋一捋到底遇见的是怎样一种无法逾越的难题: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只能不偏不倚地直着走,于是速度定义里面也就理所当然地以位移(线段)与时间的比值(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了。由于直角坐标系没有任何理由来约束我们的取值,我们就可以分别在s轴上截取5 x 108 米的线段,在t轴上截取1秒钟,其比值(s/t)就会明显大于光速。而实验数据却残酷地否定了这样的理论计算结果。这就是说在坐标系上我们只能在某个区间内取值,坐标系却又没理由作任何限制。如果要想讓数学能够约束速度值,那除非把直角坐标系的某个轴扳弯,要不然怎么约束速度(s/t)的值呢?这相当于就是说,在(s/t)这个比值里面,由线段(位移s)构成的线条不能这样一直“直”着下去,这是什么梗?确确实实让人无法理喻。

从不偏不倚直着走的运动,再自然联想到它所体现出来的就会是平直的时空——像这样顺向的思维既然走不通,我们干脆采纳一下逆向的思维方式。既然运动在于体现时空,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宇宙“有界无边”的空间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呢?从这样空间状态的分析中能否贯通顺向思维所遇见的阻碍?我们不妨一试。

霍金认为宇宙是“有界无边”的,无限的时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尽管“有界无边”让我们无法触及空间的边沿,但是无法触及不代表我们不去尝试。我们可以这样来假设一下,我有无穷只可以无限伸长的手,在同一时间里,我向宇宙的所有方向伸手去触及宇宙空间的边沿,那么我在无穷时间后就会触及到空间无穷远的边沿了。这个无穷大的空间边沿构成了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可能是任意形状的,由于“圆”是最完美的一种状态,所以在这里我们先假定它就是正圆球状的一个容器。把这个容器用利刃从正中刨开,这时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个无穷大的圆圈了。假设我们可以将一个气球吹到无穷大,而这个气球也一直以正圆的标准逐渐膨大,我们在这个不断膨大的气球边沿靠一把很长的直尺,并在直尺与气球接触点的上下方标记出A、B两个具有间距的点。气球经由了不断的无穷膨大,无穷时间以后,我们发现气球弯曲的边沿与直尺的A、B两点是无限靠近的。我们可以这样来说,在任意选取的A和B之间,该范围内的气球边沿其实是一条线段,而不再是曲线了,这其实也就是微积分基本原理的物理再现。这是一个诡异的气球,在这个气球的赤道线上,如果我们选取的只是一段有限长度的线条,不论这个线段有多长,那么这个线条不再是曲线,而是平直的线段。如果我们选取的是无限长度的赤道线,那么所有这样平直的线段最终却构成了一个圆圈。也就是说,一个无穷大的圆圈线条,它的曲直取决于你选择的是有限还是无限。这个诡异的圆圈为我们不可逾越的难题带来了一线生机:当我们看见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采纳了比值s/t这样的“平直”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个诡异的圆圈并不反对这个比值的结果,因为在圆周上进行的截取本来也就是线段,这为我们继续下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勇气。当我们看见的是“运动在于体现时空”时,它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诡异的圆圈,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初步看出,前者是后者的子集,二者相得益彰,曲直融于一体,这种矛与盾的融合没有一丝牵强附会的地方。

3.3诡异圆圈的物理意义

对于机械运动,当我们停留在这样浮于表面的认识时,那么势必看见的就只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还需要将运动置于理想状态之中,对这样特定情形下运动的基础状态有所了解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他更为复杂的运动形态。因此,我们所能看见的时空就是一个平直的时空状态,它是一条直线,取用一段有限的空间(位移)与时间来进行比值,这个比值就可以用于描述运动的快慢了。基于这样的“直线”,我们还可以映射出直角坐标系这样的理论模式。在这样整个探索的进程中,教科书除了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周密,整体上还是具有着严谨的科学性。

而在更深的领悟中,我们发现运动在于体现时空。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物体位置的变化”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无限,这个无穷大的圆圈是由无数个线段构成的。对于这样探索发现得到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很好地从理论上来理解运动存在极限的原因了。依照教科书直角坐标系的理论模式,这个数学模型允许速度的s/t值远远超越光速,而实验却又证实光速不可超越。理论表达与实验数据首次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我们既不能质疑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又不能怀疑数学的严谨。而最终的问题竟然出现在科学家们在观察事物时浮于表面的认识。由这个粗糙的基本认识所搭建起来的理论模式势必会有它的缺陷和局限性,这就导致直角坐标系中速度值与实验数据产生了背道而驰的分歧。依现在的分析来看,运动既然在于体现时空,那么理想状态下机械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时空状态就是一个无穷大的圆圈,其周长与直径分别代表着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二者的比值即是一个可受约束的s/t值了。数学中这是一个常数π,它已被精确到小数点后数亿位。这样的结果非常让人难以接受,怎么都不愿意去相信它,究其原因还是需要去怪罪微积分的基本原理以及圆圈太大了。这个无穷大的圆圈既不违背理想条件下的运动能够处于匀速直线的运动状态(在下一步的讨论中具体讲解),又奇怪地限制了s/t的最大值,理论模式与实验数据之间背道而驰的分歧得以协调一致,这样结果的得来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入讨论的决心。

4 讨论

4.1触觉与视觉认知上的殊途同归

按照《物理思维方法论》认识世界的方法,如果一开始全世界都是瞎子,那么一定不会认识到位移这样的东西。依照瞎子所认识的运动来看——运动是物质储存能量的一种方式。他脑海里面将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一种容器所具有的容量最大呢?刚好正圆球状的容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储存能量。现在我们又换成以视觉来认识运动,在速度达到极限状态时所体现的空间状态也正好又是一种正圆球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无论是以触觉还是以视觉来认识运动,这只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角度上发生的认知而已。它们都在致力于对同一事物的本质进行解释,只是经由的路径不相同,最终殊途同归一定是一种必然而不是巧合。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本文站在以视觉感知的角度,自然而然地迎合了触觉感知的推导结果(与可塑容器被灌装了液体的情形非常形象),这也是对《物理思维方法论》可行性的一种证明。

4.2瞎子感悟带来的提示

通过对《物理思维方法论》的深刻理解,我们知道不同速度的大小,对应着物质存储能量多少的不同。常数π只是运动在具有最大速度值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空间状态,那么小于常数π的运动速度所体现出来的时空状态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借助瞎子认识运动的方法来理解一下,当物质具有最大能量存储状态时,这个容器呈正圆球状,所体现的时空状态也是正圆球状。当速度小于光速以后,相当于这个正圆球状的容器泄了一些能量出去。通过这样的对照理解我们可以得到的提示就是:不同速度的大小所对应的时空状态并不是相同的。

极限速度逐渐降低相当于正圆球正在渐渐泄气,如果能够保持其直径不变,那么椭圆函数将是描述运动速度快慢的首选理论。由于教科书对于运动的认识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自然就会以“位移与时间的s/t值”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了。随着视觉上对运動更深的领悟,结合触觉上对运动的认识,用s/t值描述运动显然已凸显出了它的局限性。当我们对于实验观察只是浮于表面的认识时,那么教科书对运动所赋予的理论涵义也必然从一开始就会在基础上存在缺陷了。

4.3鉴别诊断

理想条件下,物体运动“痕迹”体现出来的为什么不是平直时空呢?实际上“运动在于体现时空”并不仅仅只是依靠运动拖曳的“痕迹”来体现时空,借助瞎子对运动的感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消化和理解:理想状态下,一个质点以光速作匀速圆周运动,一旦被释放,它就会沿圆周切线的方向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个既作了匀速圆周运动又作了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瞎子看来并没有区别,因为二者不过都是容器里被灌满了能量的情形,容器自始至终呈现着的状态一直都是正圆球状。这就是说,不论光速物体圆周还是直线的运动,呈现出的都是同样的能量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到,运动拖曳的痕迹并不是决定“运动在于体现时空”的主要因素。不同的速度值在瞎子看来就是物质存储的能量有所不同,最大存储状态是正圆球状,较小速度只是容器瘪了一些而已。也就是说,运动虽然是借助“物体位置的变化”来体现了时空的存在,但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并没有单一地依靠其拖曳的“痕迹”来体现时空,它更多依靠的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来体现时空的存在。正如圆柱体对时空的体现,它由“形状”和“容积”两种元素共同促成了对时空的体现。“物体位置的变化”就像这样,也是通过其拖曳的“痕迹”和“快慢”这两个元素共同促成了对时空的体现。在这样两个因素中,“快慢”占有的比重更大。因此,对于机械运动,我们不能单一地以匀速直线运动所拖曳的痕迹来考量问题,除开曲线运动不说,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该运动的快慢。当运动达到极限速度时,它存储着最大的能量,容器呈正圆球状,所体现的时空状态为正圆球状。当运动稍低于极限速度,相当于容器瘪了一些,所体现的时空状态也瘪了一些。总的说来,无论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只要它达到了极限速度,它所体现的时空状态就是正圆球状。运动痕迹和运动快慢是共同构成“运动在于体现时空”的两个元素。当物理学只认识到了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时,它当然就只能单纯地以理想条件下物体运动拖曳的痕迹作为基础,并衍生出相应的速度定义,而速度定义中的位移(线段)不过就是在无穷大圆圈周长上截取了一个片段而已。这个圆圈线段本来就是直的,所以教科书速度的定义并不影响我们对运动快慢的准确描述。

不仅如此,牛顿定律理想状态下的一些东西也还值得我们再来考究一下。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物体在……总保持……”,对于牛顿的这个物体,我在上面用笔画出两条线,使得这个物体能够被均分为完全相同的三部分。这个被笔画过的物体是不会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以两条划线中间的物质作为对象,实际上它还接受着划线两边物质的引力作用,只不过这些作用的合外力为零罢了,因此也不会影响牛顿第一定律里面的物体永远保持着原有的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实际上在理想条件下的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合外力也为零,这就是它也能够永远运动下去的原因。现在问题来了,理想条件下能够永远运行下去的,不再只是牛顿第一定律里面的“直线”了,还有这样的“圆周”也可以。在“直线”与“圆周”这两个素材中,二者都可以无穷尽地运行下去,它们都能达到一种无穷尽的运行状态。那么在这两种无限的背后,单纯地以它们拖曳的痕迹来说,宇宙时空到底是平直的无限还是弯曲的无限呢?就在我们艰难抉择的同时,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状态为大家指定了一个特定的区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正是这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特点(平直),使得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时空是平直的(直角坐标系自然就出现了)。实际上牛顿设定这样特定的区域只是为了更为方便地研究其他更复杂的运动。但是在本文中,我们却不能就只拿牛顿设定的这一个区域(直线)来考量问题,除了直线的运动,还有曲线运动也在体现时空。瞎子告诉我们,不论直线还是曲线,只要二者速度大小为极限值,它们所体现出来的时空状态都是一个无穷大的正圆球形。总的来说,当运动在去体现时空的时候,我们平直时空观念的得来,是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特定条件下这一种孤立情形的影响,况且运动拖曳的痕迹也只是体现时空的次要因素。

4.4运动存在极限的原因

《物理思维方法论》认为运动存在极限的物理内涵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最大的存储能力。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是搭建于触觉感知的认识之上的。当我们以视觉感知来认识运动的话,又怎么来理解运动存在极限的原因呢?运动在于体现时空,而时间与空间是虚无缥缈的,它不能像具体的能量一样,能够作用于物体。正如一场篮球赛事,这场赛事需要运动员用力量来掌控,而掌控赛事最终结果的不仅仅只有力量,还有规则。时空是虚无的,所以它无法直接阻挡物体去超越光速,那么时空又如何做到让运动无法超越光速的呢?我们知道运动在于体现时空,当联想到那个圆圈时,不难发现,原来时空是以“规则”的形式“制约”了物体运动无法超越光速。在这里怎么出现了不同模板的答案了呢?正如触觉和视觉在接触机械运动现象的认识一样,触觉认为运动是“物质储存能量的一种方式”,而视觉则认为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当我们以不同的感官来认识事物时,得到的感受并不相同。因此,在以触觉和视觉的感知来解释运动存在极限的答案时,自然就会有所不同了,只不过它们是本同末离的。

4.5疑难杂症

讨论进行到这里,有一个非常迷惑的问题可能还是让我们纠缠不清。文章一直讨论的这个圆圈虽然是无穷大的,但它始终不是一条真正的直线。这是不是就在告诉我们,在不受任何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最终会转弯呢?尽管前面已经讨论得比较清楚了,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来捋一下。首先“物体位置的变化”看到的确实是机械运动实验的表面现象,“运动在于体现时空”才是更为深刻的一种认识。如果物理学会重新开始,你会将理论搭建在哪种认识之上呢?既然运动在于体现时空,那么自然就会想到这个无穷大的圆圈,这个圆圈具有的特点就是存在一个最大值的常数π,我们没有刻意为了解释运动存在极限而凭空搞出这么个圆圈。这个常数π是由空间元素与时间元素的比值得来的。运动轨迹无论曲直,只要速度达到了最大值,那么在瞎子看来都是能量装满了罐子这样一种能量状态。这也就相当于是在告诉我们,运动无论曲直,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都会是一样的时空状态,这个时空状态早就知道它是一个圆圈了。这也就是说,运动具体的轨迹并不是体现时空存在的主要因素,牛顿理想状态下的机械运动依然会不偏不倚地永远直着走下去。当教科书也是以位移(空间元素)与时间的比值来描述运动时,这相当于就是截取了圆周的部分周长而已,这使得s/t值与常数π的误差无限趋近于0。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个浮于表面的认识还是逐渐显露了它深藏不露的缺陷,使得它不再适合解释运动存在极限的原因了。

4.6与上古文明再次的邂逅与巧合

《物理思维方法论》达到的最高境界不过就是解释了古人对“运动”造词的用意,本文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只是解释了古人对“宇宙”造词的用意,以及对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深度上的部分解读。

我们先来看看“宇宙”这个词,这是一个囊括了万事万物的词语,其本意为“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按照惯常的思维来说,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为什么古人不用“天地”或者“万物”这样的词语来替代“宇宙”呢?古人能看见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山川河流与日月星辰,为什么他们要用“宇宙”(时间与空间)这个虚无的词语来囊括实实在在的万事万物?我们应该觉得有所蹊跷。不仅如此,我们再来看看中医的轴心理论为什么是八卦图的阴阳五行。如果你看懂了本篇文章,本文其实一直试图解释的就是一个图案:这是一个由圆圈与直径构成的图案。如果我们把这个图案稍微美化一下,它是不是跟八卦图很相像呢?姑且不考虑“宇宙”(时空)造词的深意,图形方面也就算是一个巧合吧,接着阴阳也恰好能够与物理学的正负巧合。这些巧合统统都不算,更重要的还有五行。假如我们一直生活在没有光线的深穴里面,我们的眼睛就会失去功能。《物理思维方法论》认为自然界对外主要释放了五种讯息,深穴动物眼睛的退化告诉我们,自然界释放讯息所发生的变化将对人体产生本质上的深刻影响,这样的影响连器官都能退化掉,更别说生老病死了。另外,为了能够感知到自然界释放的讯息,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具有了相应的感官,而大多数动物都具有五官,说明了自然界通常释放的讯息主要有五种,中医里面刚好也就只是五行而不是其他行,这里再次出现一个巧合。这个深谙物理学问的八卦图不仅刚好搭配着阴阳,又以刚刚好的五行来作为中医的轴心理论,没有任何的多余与累赘,

一切都刚刚巧合在一起,你是否应该重新来审视一下中医了?只不过中医所遵从的轴心理论来源于道教,于是所有人都唯恐而避之不及。东方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地方在于,西方文明曾经明确地区分了宗教与科学的界限,而东方文明则没有明确地进行过这样的区分,所谓的唯物与唯心一直都是糅合在一起的:“运动”和“宇宙”的造词来源于道教,唯物的中医理论采纳的却是道教唯心的八卦图……。我们一直以西方文明的尺度来考量东方文明,就因为中医采纳了八卦图,很多人就认为它是唯心的,而八卦图才是包含了超现代的物理讯息,它在世人愚昧无知的排斥与非议中含冤莫白。

如果古文明真的会有超越现代的地方,那么埃及金字塔之谜可能也为我们预示了一些什么。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两组数据:数据一,胡夫金字塔位于北纬29.9792458度,完全符合光速即每秒299,792,458米,这是今天实际测得的实验数据;数据二,金字塔的底部呈正方形,底边长227米,底边周长是塔高的2.5倍,等于人所共知的圆周率π,即3.141592654……,这是本文刚刚推导出来的极限速度的理论值。为什么金字塔要隐含这样两组特殊的速度值?仅仅只是巧合吗?无论中华文明还是古埃及,本文与上古文明太多的巧合,这提示着我们,古人从来没有落后过我们,今天的文明只是在更多的靠近它们而已。

另外,经过对本文细心的梳理还可以发现,这个诡异的圆圈首次将哲学中的矛盾原理以及中医、物理、数学进行了完美的有机统一,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4.7一群山羊带来的启迪

所有读者都非常不适应笔者论文的风格,比如论文中甚至连基本的数学推导都没有,都是直接得出理論的结果,纯粹的语言叙述就像是一篇臆想散文。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来赶一次山羊归圈,这是一个简单的物理事件。山羊一只接着一只地回到圈舍,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随着一只只山羊依次的归圈,我们直接就会看见一个算式的发生——1+1+1+1+1=5。这个算式是绝不允许有任何数学推导的:比如1+3+1=5,这个经过了推导演绎的算式虽然在数学范围内是被允许的,但是我们却是改变了物理事件本来的涵义。应该依次进圈的山羊事件却变成了有三只羊同时进了圈。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抽空用自己的思维多思考一下,而不是沉溺于数学的严谨来演绎一场游戏。更多复杂而高深的数学演绎固然显得更为高大上,但是我们是不是借用了数学的严谨来作为蒙蔽,实则是以主观意识来改变了客观世界?

如果你愿意思考,你会发现教科书在无意识中通篇都是以视觉的感知来引领大家去了解世界。眼睛更擅长发现事物的个体和构型,这样的特点天然接近于数学,因此我们的学术更尊重和擅长数学的演绎。而笔者是以触觉来认识世界,触觉更容易接触到物理事件的内涵及其发生流程。因此以触觉来认识世界更尊重物理的真实。当一个物理事件发生时,触觉感知做得更多的是久久的“参悟”而不是复杂的“推算”。触觉的感知更尊重去理解物理事件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在更为深入地悟透事件发生的流程及其内涵后,所能看见的直接就是事件映射出来的终极算式与结果,我们不需要过多的数学推算。阅读笔者的文章根本就是一门新的艺术,如果你不能鄙弃教科书教授你的模板,你就跳不出那个被提前设定好了的圈子,更不能适应甚至会鄙夷笔者的文章。但是机械运动这么一个基本而简单的物理现象,尚且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弊病,恐怕确实是需要料理料理我们固执的思维模式了。

参考文献

[1] Methodology of physical thinking (in Chinese) [黄宇 文渊 54 5104]{中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