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

2020-01-22宋乃庆陈珊高鑫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内涵新时代

宋乃庆 陈珊 高鑫

摘 要: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是政府为人民办的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满足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高质量教育。其意义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表现在:区域、城乡和校际范围内的教育公平与均衡;人、财、物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内涵;意义;表现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项目“中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落实情况调研评估”(项目编号:2019-06-002-BZPK01)、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一般项目“西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ZJKY11802)的成果。

作者简介:宋乃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育统计与评价研究;陈珊,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高鑫,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瞩目成就,不仅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世界性难题[宋乃庆,陈婷,张辉蓉:《中国教育改革40年——义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5頁。],还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均衡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宋乃庆,罗士琰,王晓杰:《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40年的中国模式》,《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第25-30页。],学前教育朝着普惠、公平、法治和规范的方向不断前进,高中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新时代,教育必须要有新担当和新作为,教育要为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象征着我国教育事业在“人民满意”道路上扬帆起航,而且彰显了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定信念。人民对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期盼,促使“人民满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体制运行的刚性标准,成为检验教育工作质量水平的最高标准。[李曜明:《访十八大代表袁贵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2日,第1版。]

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满意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满意教育”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学术层面都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对于“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等也缺乏深入探讨与研究,尚有许多待商榷的地方。为此,本研究试图揭示“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追问“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索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进一步构建“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测评模型奠定基础,从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涵。

一、“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新发展》,《教育研究》2017年第38期,第4-14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深刻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宗旨。“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既是指向政策和理论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是思考并解决教育问题的现实路径。对于“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界定,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从国家层面来看,“人民满意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高度统一,其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人民满意”是最终目标。[程水栋:《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页。]它包括教育公平与质量,以及教育法治化方面的顶层设计。二是从满足人民需求和过程的角度,“人民满意教育”体现为教育事业的业绩与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期望之比值,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陈金芳,刘巧利,杨一鸣:《解读“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内涵》,《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第14-17页。]这一过程的主体是人民,具体而言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关注公平和参与;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傅维利:《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民满意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期,第1-4页。]同时,在做好全面兼顾的“人民满意教育”时,也要关注人民教育需求的个性化、优质性、多元化三方面。[吴佳莉,郑程月,吴霓:《“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演进与实践路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第74-79页。]但从学校主体而言,“人民满意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和满足家长的需求。[和学新:《“人民满意教育”的评估指标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5-12页。]三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人民满意教育”就是“让教育成为它自己”。[冯卫东:《漫谈“办人民满意教育”》,《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2期,第55-56页。]当然,也有学者从多学科背景下探讨“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如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视角来探讨“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旨在“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教育公平和个体需求,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重视对教育领域的综合治理”等。[童世骏等:《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多学科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57页。]

纵观学界对于“人民满意教育”内涵的探讨,已有研究多从“教育公平和质量”“满足人民需求”两方面阐释“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但根据新时代对教育本质的要求与理解,已有研究对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未能深入挖掘。基于此,就新时代教育的本质而言,“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是政府为人民办的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满足优质资源需求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高质量教育。

二、“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学界对于“人民满意教育”的意义探讨较少且关注度不够,有学者认为“人民满意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杨银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13年第34期,第4-9页。]但从宏观方面来说是为了兼顾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发展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它站在教育公平的立足点上,改革学校教育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利益不相匹配的要素,以缩小不同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解决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公平发展。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差距大和许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如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质量管理的问题、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办学差距、城乡教师待遇差距等。[姬秉新,王从华:《我国中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推进策略——基于某县10所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的调查分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年第6期,第7-13页。][秦玉友,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思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8页。]为此,“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协调教育利益与诉求,兼顾教育机会与资源的均衡分配,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缩小群体间差距,助力社会公平发展。

2.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党和政府解决好教育、就业和民生问题。[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86页。]教育位列民生之首,是民生之基本,也是解决广大群众就业问题的根本。“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通过挖掘、培育和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解决关乎民生之基本问题的教育矛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能够通过教化人心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政治素养和精神追求,又可帮助人类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满足自我对物质的需求和对愿望的追求,引导人民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教育发展的落脚点是人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以新时代思想为引领,缩小社会差距,构建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现代化强国建设以科技和教育为基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杨柳春,刘天星,钱七虎:《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核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34期,第581-585页。]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过于关注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和提升。“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改变传统教育发展中应试教育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90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培养人才,以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4.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根本宗旨在于使学生成人成才,而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在于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陈金芳,刘巧利,杨一鸣:《解读“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内涵》,《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第14-17页。]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和激烈的考试竞争的束缚,形成了以升学考试为核心的不良风气,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式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之中,突破传统的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改变以往的教育发展模式,突破过去的学科分化的育人模式,确立整体发展的教育观,重视过程与成长,科学评价学生的品德、个性、特长和爱好,改善心智水平和身体素质,结合劳动教育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表现形式

立足于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公平与均衡、优质资源、学校质量和学生发展四个方面,旨在兼顾和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和需求,推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打造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1.公平与均衡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首要解决的是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问题,把握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公平与均衡,需要从区域、城乡和校际三方面来考察。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着眼于不同地区、城乡、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发展而考虑,因为不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和薄弱学校更是如此。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不同地区教育质量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从宏观层面来说,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总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都明显领先和超过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投入、家庭教育成本和资源配置是拉开教育投入与产出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地区在教育结果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升学机会;从中观层面来说,不同地区的省、市(县)又存在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等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素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家长受教育程度四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增大,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等在教学资源、品质口碑、领导管理、毕业率和升学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优质资源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满足人民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解决不同类型学校间的矛盾、缩小办学质量差距等。“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配置,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东、中、西部地区以及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之间的流动,特别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薄弱学校和贫困地区的聘任和轮岗,鼓励优秀师资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转移。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载体,是“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是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与盼望。挖掘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整与提升,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需求。以人、财、物为核心,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和提升人民满意度。

3.学校质量

学校质量是“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中心。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教育治理,学校教育治理追求“共治”与“善治”,即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和治理的有效性、回应性、稳定性及参与、公正、廉洁、透明、问责等。[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35期,第4-11页。]追求共治和善治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增加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和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参与度、支持度与关心度。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企业机构等都可以为学校的优质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支持。

学校质量的提升是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具体实现路径,亦是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关注的重点。从学校特色、课程教学、管理评价方面来考察学校质量,可以突破原有的依靠升学率来衡量学校质量优劣和排名前后的评价桎梏,也是多主体参与支持的主要内容,可以全面提升学校质量。就文化特色而言,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包括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环境氛围三个方面;就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对课程的组织与整合影响着教学效能和有效教学,重点是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评价反馈;就管理评价而言,学校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组织规划、外部协调、家长参与四个方面,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有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4.学生发展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学生发展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要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既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旨归。

学生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发展;二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作为一个有自己思想观点判断的独立个体,其个性与自由发展的权利也要得到尊重,应允许其发展与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给予其一定的自由空间去自主学习和规划职业生涯。

“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是“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测评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评价和开展“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社会调查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新时代教育监测与评价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也是探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模式[罗士琰,张辉蓉,宋乃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国模式探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23-129页。]的路径之一,是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需求、帮助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表现。基于“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结合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统计方法,在尝试构建和探索“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测评模型的同时,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宋乃庆,陈重穆:《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数学教育学报》1996年第2期,第15-18页。],开发科学可靠又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满意教育”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可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问题,为“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助力。

The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and Manifestation of Satisfacto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ONG Naiqing1,2, CHEN Shan1,2, GAO Xin1,2

(1.Research Center for Basic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2. Sub-center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Quality Monitoring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Chongqing,400715)

Abstract:

Satisfacto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people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fairness and balance in education, meet the needs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art and labor and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 such development, promoting education fairness and social fairnes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a strong and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e satisfacto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manifested in the fairness and balance in education within regions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schools; the alloca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erms of talents, budget, and equipment; high-quality schoo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era,satisfactory education,connotation,significance,manifestation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内涵新时代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编辑动态
木木相册
透射光之炫丽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