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人何以至逍遥:《逍遥游》给一般人的至逍遥之路

2020-01-21霍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逍遥游众人庄子

摘 要:《庄子·逍遥游》中隐含着一条众人,也就是一般人通往逍遥的道路。本文通过对《逍遥游》中几组典型对立物的分析,揭示了这条路径,并指出了,众人究竟如何向自在而无待的逍遥之境前进。

关键词:庄子 逍遥 众人

《庄子·逍遥游》所描绘的逍遥,大概是一种自在而无待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状态。在《逍遥游》中,庄子其实也给出了一条通往逍遥的道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路是指给资质平庸的众人的。然而,由于《庄子》行文汪洋恣肆,又多以三言立说,这条路径被隐没和割裂了。本文,想通过对《逍遥游》中几组对立事物的分析,揭示出这条至逍遥之路。

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将《逍遥游》按照文意明确地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鲲鹏与蜩、学鸠,和汤之问棘中提到的鲲鹏与斥鴳的小大之辩;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尧让天下于许由、和肩吾问于连叔这一对反例;第三部分,为惠施和庄子两人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这三个部分都与这条留给一般人的抵达逍遥的路径路紧密相关,需要统一起来进行更深入的论述。

一、大小是否可以皆得逍遥?

郭象为《庄子》作注时,利用“性分”说,创造性地协调了《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就是说,无论是作为大者的鲲鹏,还是作为小者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鴳,都可以在满足自性的意义上实现逍遥。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独到的见解。但依庄子之意,对小大还是有所区分的,并不是小大各得其自性,就值得称道,就可以得逍遥。

首先,根据庄子的描绘,像鲲鹏这样的大者,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性而得逍遥的做法是比较值得赞赏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a

鲲能从北冥到南冥,大部分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比如化为鹏鸟,振翅而飞。唯一需要有所待的就是海运。但是海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几乎是每年都会来临的,鲲鹏只需静待六月之息,便可扶摇直上,绝云气负青天,而后直抵南冥。这可以所说是很接近于无待了,所以庄子大体上来说是比较赞赏的。

其次,作为鲲鹏对立者的蜩与学鸠这样的小者,庄子则不赞同它们的努力。此二虫b虽然只能碰到榆枋这样低矮的树木,有时甚至不能至,但毕竟也是“决起而飞”c,尽力而为。但是庄子在明知其与鲲鹏天差地别的情况下,还是贬低两者道:“之二虫又何知。”d

但庄子的论述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e这样小不及大的情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之寿命较之于朝菌、蟪蛄为长;但较之于冥灵、大椿实在是不值一提;更不幸的是,与人类中高寿的彭祖相比一般人的寿命还是太短了。这正是:“众人匹之,不亦悲乎。”f

然而,既已为此众人,却也不能徒悲而已。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突破自己小的局限,去寻求无待。这样的突破虽然艰难,却并非不可实现。比如,具有某一方面才能的人,在庄子看来局限性是最大的,他们自持才能,不愿有所突破,就像是斥鴳不知鲲鹏何以图南;宋荣子能定乎内外,辩乎荣辱,不向外界去汲取什么,这可以说是寻求无待的第一步了;到了列子就更进一步了,不仅不向外去求,自己本身也杳然空然了,以致能随风而起了。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小,而到了鲲鹏的境界,离无待只剩下风了;更进一步,则与天地同体,顺应万物之变,由有限入于无限,真正可谓无待了。到了这一步,早先的己、功、名早已消失无踪了。

二、眾人应该何以面对逍遥者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突破小而为大,乃至于无待,但是小大之辩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以得逍遥之人自在而无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会在意外界的看法。未晋于逍遥之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以得逍遥者呢?庄子给出了两个基本的态度,其一是不卑,其二是不哂。

首先来说不卑。不卑是说欲晋于逍遥者,在面对已得逍遥者之时,不应该自惭形秽。庄子是借尧让天下于许由来说明这一点的。尧是儒家极为推崇的贤明君主,但当他见到许由的时候,整个人都感到很卑微。正是“自视缺然”g ,不敢再尸居其位了。而许由拒绝的理由是“予无所用天下为”h,就是说天下对自己已经没有用处了。许由为什么要如此说呢?是因为天下已经被治理得很好了,自己去治理也不会治理得更好。如果自己在此时接手了天下,不过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名声,而于天下无益。而名声对于自己来说也毫无裨益,所以许由才说此时的天下已经对自己毫无用处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许由是承认和肯定尧治理天下的功绩的,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即使是未晋于逍遥之人,也可以做出自己的一番成就。欲晋于逍遥者只需提升自己的境界便好,不必因晋升缓慢,缺陷颇多而感到自卑。

其次要说不哂。这是说即使是对逍遥者,不甚了解,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满也不应该出言嘲笑。庄子是借助肩吾问于连叔之事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先是肩吾听了接舆对菇射之山上居住的神人的描述。以为其言大而无当,不近人情。肩吾自己是非常不相信接舆所言的。所以把这件事当作是一个笑话讲给连叔听。连叔却以肩吾为心智瞽聋之人,不能知道神人的神妙就在于其不近人情。因为人本来就属于小的范畴。如果只停留在人的层面,那可正是无望于逍遥。但是,要突破人的有限,而去寻求无限,又要遭到人的不理解乃至反对,这是必然的事情,是众人的常态。庄子在这里告诫未得逍遥者不要去嘲笑他们,是因为只有放下了无知和偏见,试着去加以了解,才有可能是踏上通往逍遥之路的原点。毕竟,虽然人人都可以至逍遥,但是逍遥必自个人而始。

三、众人何以至逍遥

其实上文中,已经给出了一条通往逍遥的途径,即先收束向内,避免外界的纷扰;再于自己内心中做心斋坐忘的功夫;最后与天地合一而至无待。但是对于众人来说,最重要的环节还是转变。对于众人来说,如何才能突破自身小的局限而至于大的转变呢?针对这个问题的,庄子是借与惠施的两段对话解答的。

首先,是善于用大。惠施对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可这种种子种出的葫芦太大。以它盛水,却不能负担满水的重量。把它纵劈为两半作为瓢,却没有可以放置它的容器。庄子却对他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i并给惠施举了个例子。大概是说宋国有一个世家,善于制作一种防止手龟裂的药。凭借此药,世代以漂洗丝絮为生。客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以百金的代价买来了这种药的配方,并将其献给吴王。并以此,在冬天与越国的水战中立下大功,终致裂土为封。这就是善于用大和不善于用大的区别。同样的药,在宋人手中只能用以漂洗丝絮为生,能获得百金便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甚至要把全族的人聚集起来商量。而客人显然要比他们更善于用大,他看中吴越相争的时机,借助吴王之势,终得以封。可见,懂得借势而行是善于用大的一种体现。然而客人还只是得封,如果能有人比客人更加善于用大,那一定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乃至达到逍遥之境。比如那个无用的大葫芦,在逍遥者看来,正可作为一条大船,遨游于江湖之上。从这点来看,众人之所以局限于小,不是因为本身便是小。众人与逍遥者本无二致,只不过逍遥者能从小中见大,用其大则能至于逍遥。

其次,是不能以小之用去衡量大之用。惠施以为庄子之言“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j,他举了一棵无用的大树为例,这棵大树躯干不直,枝叶长得也没什么规律,匠人都不愿回头看它。庄子回答他说,狸狌为小,其用不过捕鼠,最终也摆脱不了死于罔罟的命运。嫠牛为大,但若说起捕鼠,却不及狸狌。这是因为捕鼠是小之用,以小之用去衡量大之用,自然会得出大不如小的结论。然而局限于小是终究没有办法突破小的,只有能实现突破,由小转变为大,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大之用。就连那棵匠人不顾的大树,只要“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k,便可“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l。可见,众人不能认识到大之用,是因為还没有突破自身小的局限。所以,应该做的不是急着以小之用去衡量大之用。而是要知其不可衡量,收起自己轻慢之心,转而去寻求突破。

以上,就是在《逍遥游》中隐含着的众人通向逍遥的路径。这条路径虽然相较大者困难重重,而且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的自身转变。但还是可以看出,庄子对于众人寻求逍遥的努力,还是抱有肯定的态度的。也乐于见到众人能实现转变。

acdefghijkl陈鼓应译注:《庄子今译今注》(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页,第12页,第13页,第15页,第15页,第25页,第25页,第34页,第37页,第37页,第37页。

b 郭象注此二虫为鹏、蜩,然而如此解将置学鸠于何处?故不取也。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译注.庄子今译今注(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 者: 霍霄,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编 辑: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逍遥游众人庄子
众人吃相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投毒凶手
Sounds of the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