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及教学对策

2020-01-19国,柯勇,祝

关键词:语言语文学生

李 国,柯 勇,祝 波

(1、3.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2.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太极湖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一步步地增强,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们的交流媒介也在不断出现,对语言文字规范运用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中学生作为网络语言的主力使用者,由于他们各方面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被新奇的网络语言吸引。本研究主要使用具体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并对如何规范中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做出了思考。

一、网络语言概念及特征

网络语言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语言的一种变异[1],它是从互联网中逐渐产生的,并且被应用在互联网中,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的语言,有文字、数字、图片、符号等多种形式。它也是语言文字不断进步、演化的结果,它符合客观规律与科学规律。网络语言有以下特征:简单快捷(运用短小精悍、语意直接、直白明了的词或句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如:“酱紫”“表”“蓝瘦香菇”“雨女无瓜”“你造吗”等),标新立异(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在别人面前彰显自己的个性,抓住别人的眼球,想做一个很独特的“社会人”。例如:“老铁”“俺稀饭你”“次饭”),形象生动(部分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例如,“丑女”用“恐龙”来形容、“丑男”用“青蛙”来形容等),粗俗不严谨(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网络用语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精致”并“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烧伤度’”[2]。例如,“BT”是“变态”“TMD”“草泥马”是脏话等。)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冲击

语言规范是使用者在使用某种语言时所需要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规定不可以继续使用或者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所形成的词语,比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不觉明厉”等,这个通知虽针对的是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但重点强调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毫无疑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当前已经受到了威胁。而在一则调查中显示,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有70.23%的学生在命题作文中常常喜欢使用网络语言,其中有23.4%的学生语法语病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合理地使用语法结构及书写语句,导致语文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4]。例如某校学生日常作文:

这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何同学以为期末考结束后,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暑假生活了,没想到他爸爸给他报了好多补习班,扎心了老铁,何同学真是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但是,何同学和爸爸商量了一件事,如果期末考试每门课都达到90分,暑假就不上培训班,并且答应何同学出去旅游一次,何同学可谓是肥肠有智慧,简直钱途无量,真是我们新时代的魔饭青年。——《一件智慧的事》

案例中的“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肥肠”(非常)、“钱途无量”(前途无量)、“魔饭青年”(模范青年)以及“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雨我无瓜”(与我无关),利用谐音的方式运用在作文中,这使学生的作文整体内容受到了影响。网络语言不能被写入作文中,因为它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与错别字,学生根本不知道字的“原貌”是什么,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学生写字能力下降,提笔忘字,很容易写错别字,始终不知道正确的字该怎么写。中学阶段是接受规范语言的基础,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完全不相符,所以已经影响到学生正常使用规范语言。通过对不同案例的了解,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对标点符号完全不理会、不注意,就很随意把一句话发出去;另一方凭借自己的感受去读,这对中学生掌握标点符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该在哪加标点符号,难免也会对内容理解错误,无疑我们的规范语言已经受到了网络语言的冲击。

(二)网络语言对审美思想的破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一个人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某学生草稿本上的月考感受:

在这次月考题目中,题目虽然坑爹,但挡不住我的文采飞扬,任课老师很生气,眉毛绿,眼睛青,完蛋,零分被画上,意料之外。纳尼,为什么会这样?一分都没有?李同学说:“文采有卵用,关键是分数”。尼玛,分数有屁用,雨我无瓜,老子就是屌。

又如学生打游戏对话:

生1:基友,在不在?在不在?

生2:老铁,在的

生3:我们来一把吃鸡或者王者荣耀,老铁们,你们觉得他们是“青蛙”还是“恐龙”,兴奋ing

生1:走你,燥起来

生2:一群蠢货,完全带不动老子

生1:还和老子在这里“装13”

生2:这老铁也太“胸胸”了吧

生1:怕你妹啊,你个王八蛋

生3:完了,我输了,蓝瘦香菇

通过某学生草稿本上的月考感受及日常游戏对话案例,明显可以看出“坑爹”“尼玛”“老子就是屌”“蠢货”“装13”“青蛙”(丑男)“恐龙”(丑女)“王八蛋”这些低俗的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审美造成影响,已经严重地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不能预测的消极影响。如果不加以引导,后果令人担忧,不仅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长期使用低俗、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必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造成影响,导致学生思维畸形,审美品位下降,道德沦丧,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同时也影响整体的国民素质,这对学生日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所以对待大量的低俗语言坚决不允许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使用。

(三)网络语言对语文教材的挑战

教材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与学习的重要依据,但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客观地学习与研究。语文素养提高对每一个教育者或受教育者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语言极度的个性化,反而很容易忽略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界限,忽略社会文化、经验的积淀,最终必然会带来反向的后果[1]。

学生改编《水调歌头》:高分啥时有,举头问苍天,不知某年某月,应是白了头,我想翻书瞧瞧,又恐老师看见,低头做试卷,好似很认真。一场试,六十分,才及格。恰到好处,可人有运气好坏,分有及格与否,全部看人品,但愿同桌好,手中拿答案。

学生改编《陋室铭》为《考试铭》:书不死机,理解就行。人不怕笨,勤学则明。斯是大考,惟吾拼命。夜夜挑灯读,知识日渐精。课后勤温习,堂上留心听。努力攻数理,钻中英。无一丝之不苟,无半日之闲情。前座勤奋者,旁边优异生。心里盼:力争头名!

以上所谓的《水调歌头》和《考试铭》虽然读起来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但句式松散,没有任何的诗词韵味,反而把教材的《水调歌头》和《陋室铭》改编得“面目全非”,损伤了传统文化的含蕴,破坏了教材编者的真正意图。而网络语言简单松散的句式,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表意不完整,思维混乱,长期使用造成学生作文语句简单,影响传统汉语的含蓄美,最终学生记住的是网络版的《陋室铭》和《水调歌头》,却把教材内容忘在了脑后,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表达习惯,学生很难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甚至会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导致语文教师教学效果不佳。

三、应对网络语言影响的语文课改对策

(一)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语言学习包括字形、语音、语义、语法等,它们是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基础。比如严格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引导学习从现代汉语角度来解剖、分析网络语言,帮助学生从“本”了解网络语言。例如:“好一个兲”中的“兲”字 ,应读tiān,古代生僻字,同“天”,是“天”的异写,而在网络语言中,很多人常把这个字从上到下读成“王八”;“烎你没商量”中的“烎”字,应读yín,本意:光明。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上火”的意思,汉代被引申为“光明”意思,而成为现在网络语言中的热词,常用于游戏之中,表示一个人很“霸气彪悍、斗志昂扬”;还有“有没有”而不是“有木有”,“生命”而不是“绳命”,“你知道吗”而不是“你造吗”。当学生使用这种造字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己查阅资料,后分享查阅结果,让学生牢记于心。因为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杂乱无章的内容进行整合,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层层递进掌握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语言,因为标准的字形、语音、语义、语法可以与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同音谐音以及不规范造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让学生更加明白规范语言的重要性。所以作为教育者需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为学生长远的语文学习发展打好根基,语文教师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意识。

(二)更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在必要时教师须对具体的网络词语进行解释,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剔除传统语文学习的枯燥、呆板。例如,“扔几个卫生球给你(对你翻白眼)。”学生对“卫生球”可能会疑惑,这时教师需解释它的意思,卫生球(樟脑丸):用萘制成的,球状,呈白色,有特殊的气味,主要是放在衣物里,为了防止虫蛀;卫生球:翻白眼的意思,因为“卫生球”是白色圆状物体,在俚语中有“白眼”之意。可以把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内容进行详细搜集,语文教师开展网络语言知识活动,“小组合作,对症下药”,让学生找一找网络语言中错别字、不规范语法等,然后进行修改,共同学习,确定标准答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日后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并加以辨别区分。如对“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雨我无瓜”(与我无关)、“俺稀饭你”(我喜欢你)、“次饭”(吃饭)“BT”(变态)、“BC”是(白痴)、(“TMD”“草泥马”“装13”)是“脏话”等网络词语加以分析和辨别,这时候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让学生从辩论赛中对不文明网络语言进行思考与批判,学生自己心中有一杆秤后,学生会在愉快、清醒的状态下答辩,也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学习语文更近一步,在语文课堂可适当使用正能量的网络语言。例如:“给你点个赞”“给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为你们打call”等,更新传统枯燥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变得更有趣味性,成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语文健康审美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与掌握语文具体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认为是外在的附加任务”[5]。例如:李同学说:“文采有卵用,关键是分数”“尼玛,分数有屁用,雨我无瓜,老子就是屌”。这位学生的审美意识已经发生扭曲,应减少学生接触低俗网络语言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优秀、健康的语言。而面对粗俗、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辨能力难免会有差异,对低俗网络语言的跟风,教师需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语言的美,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简简单单的86字,表现诸葛亮对儿子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让读者也能真切地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期望,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书信进行反复诵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习教育方式。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审美能力。“今天对经典作品的教育,不仅仅只去追求官能上的训练,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精神的弘扬,还须在于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培育与改造,以及审美境界的不断提升,价值观的熏陶与树立,进而达到经典教育人文关怀的真正目的[6]。”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经典文本与作品进行赏析与剖析,在文本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把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意识。

(四)优选学生语文阅读内容

阅读可以让我们领受别人的经验,接触别人的心情,而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历练,需营造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爱上阅读,从优选学生语文阅读内容做起,引导学生阅读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或其他读物,从中“吸收”有营养的内容。同时帮助学生鉴别优劣,例如:小说《相见恨晚》(节选几句话):“某一天高高在上的那一位突然站出来替你讲话还加你为好友,这几率简直比天上掉鸟屎还要低呀~~(⊙o⊙)! …… “(⊙o⊙)……大神,小的素不素(是不是)眼花了?还素(是)……您……您……您老不小心手抖了?”[7]这段文字明显包含着网络语言(错别字:素不素(是不是)、表情:(⊙o⊙)、低俗语言:“比天上掉鸟屎还要低”)。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类似的小说很感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可尝试在教学中或日常生活中多了解每一个学生所喜欢的书籍,选择对学生生活、学习、人生态度有促进作用的作品,作为学生健康阅读的引导者和推荐者,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优美与内涵,能够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进行阅读积极、健康的书籍之后,学生对网络语言有正确的认识与优选能力,进一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总之,新事物产生是必然的,也有其合理性。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更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健康审美意识,优选学生语文阅读内容,真正回归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挖掘语言文学中魅力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传输传统语言的优势,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健康、积极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更加理性地使用网络语言。

猜你喜欢

语言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赶不走的学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学生写话
我有我语言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