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1-19严春鹤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区专业

严春鹤

(安庆师范大学 法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其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是最终目标。而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由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理论知识体系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等构成。其中,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即以服务对象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总结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可以得出这种价值体系包含对人的认识(人的本质、需要、义务)、对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对关系的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这些价值体系的总结,引导社会工作应拥有和利用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服务于人;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是理解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必要的理论和知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针对个人、群体、社区或组织等直接或间接的多种多样的服务活动及方法技巧。而这种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基础是价值体系。正确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树立,可以适当合理地运用知识、方法和技巧。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该课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体系不仅有综合性,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程度高、学生能力为本等特点[1],而教学内容也是通过传授社区及社区工作的价值体系、社区工作的主要理论模式或介入模式、社区工作基本过程和方法等,并结合社区相关政策,分析社区问题和需求,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全面的社区工作实务能力,从而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但是,限于当前的社区工作相关教材内容及课程的教学情况,依然普遍存在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课程教学中对专业学生如何介入社区,具体运用社区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不足。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和模拟实验教学组成,但由于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性质,安排实际的社区实践的时间、具体实践场地等方面的课堂教学外的一些条件限制,其实际效果与预期的实务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具有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整合性运用最突出的社区工作课程教育要求不符。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及本课程特点,进一步尝试了更加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方针

(一)以学生为本

课程教学目标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不仅需要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及敢于创新和实际参与实践能力是关键。而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使学生掌握较强的社区工作的实践能力,以传统的教师在教室里讲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本”,突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当前实际状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二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要明确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 三是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从手段与目的关系看,“学”是手段,“学到(即效果)”才是目的。要关注学习效果,随时为学习提供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2]。

课程教学改革之一是应坚持课堂活起来的思路,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因此,“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实践中,一方面,要通过便于合作学习和探讨式学习的小组建设,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学习不是自己个人的事情,而是带有小组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事情,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三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3]。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能力为本”的培养方针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备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扎实的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的能力,能胜任社会工作介入领域中,开展优质的服务工作。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也是指把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有效综合运用到实际的实践和工作中的能力。因此,作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也应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课程教学要突出实务性,注重培养和提高专业学生的社区工作的实际实务能力[4]。这就需要通过课程教学中,通过社区工作课程中的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区工作服务项目设计与实践。无论是从社区层面上把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去运用,还是在社区“场域”内把社区看成人类活动的地域载体,即指在社区“场域”内部的工作,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现实中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在社区中制定服务项目计划、开展社区策划、情境处理、民间组织管理、实施社区重建等工作开展过程,才能提高职业感悟和职业能力。

(三)以职业化需求为导向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又是一种职业。以职业化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改革是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专业的社区工作人才培养对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日益增长的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如何解决专业社区工作人才不足问题和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水平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并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备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实务方法技巧三方面的核心素质。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要秉承“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加强职业化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通过职业为专业提供引导,实现专业丰富和职业发展[5]。因此,社区工作专业课程教育应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该社区工作领域职业化发展的实际关联性,从而实现专业和职业的双向互动,互利共赢。

二、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课程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课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以知识构建和意义协商为内涵。学习共同体既是实践共同体,又是探究共同体,强调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潜在的助学者,师生之间是合作、互惠、相互促进的关系[6]。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目的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原则。目前,多数高校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每周设置2-3节,共17-18周要完成所有课程教学,加上实验课等需要在学校规定的场所(实验室等)完成。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程课时计划内不能完整高效地把所有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实践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实际运用。因此,作为实务性较强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应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教学中,不仅在课堂集中理论教学,还要与社区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为本”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建立班级学习小组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实验小组、实践小组,并在介入社区实践中,形成与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社区专业社工机构和本专业学生等组建的各类学习共同体,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小组实践、小型社区讲堂等方式共同学习加深专业理论和切合与实际实务操作的知识,并共享社区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拓宽相关理论基础、增强学生介入社区开展专业实践能力。

(二)学习社区服务项目设计和实施

社区服务以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和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而社区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需要社区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可见,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需求内容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原有的社区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实要求,需要建立新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7]。以职业化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也应重视社区服务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社区服务的能力培养。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环节中,如把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等社区工作基本模式实际运用起来,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实有困难。因此,注重把社区工作课程学习与实际的社区服务有效结合,通过有计划性的社区服务活动有效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社区工作实务能力的一种有效举措。这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的社区服务——学习项目策划的实验实践教育过程,具体可分为项目策划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反思总结和分享阶段、评价阶段。

1.社区服务项目计划准备阶段

项目策划准备阶段明确社区服务项目策划学习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进行整体设计。社区工作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能结合所学理论和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去解决社区问题并能胜任和开展实际的社区服务。课程教学设计中,一般先学习理论知识和社区服务项目计划书设计,之后再学习和开展社区服务。在整个课程的前期,集中进行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这种课程理论讲授也不是完全脱离社区实践的讲授,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笔者对社区及社区工作的概念含义知识讲授后,一般会安排一次非正式的社区探访,并在课堂中以 “我眼中的社区”或“我对社区的重新认识” 为主题开展一次分组讨论分享。在整个课程的后期,各小组要到社区实施社区服务计划,并在实施社区服务计划期间,每周回到课堂上,每小组成员间或班级为单位分享服务心得,讨论及反思社区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项目策划准备阶段:一是教师安排各小组先进社区非正式探访和调查,了解社区及社区服务群体情况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和制定每小组具体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的总体思路和社区服务方向;二是招募各小组社区服务项目督导,由教师为总督导、本专业高年级学生各小组的督导;三是社区工作强调社区资源的整合。因此,社区服务项目开展,寻找社区中的合作伙伴(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等) 并建立关系是必不可少,其强调社区资源的整合。

2.社区服务项目实施阶段

课程教学前期重点是理论知识学习。通过讲解社区及社区工作的价值原则、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模式、社区工作的基本过程、方法及技巧等,为社区服务项目策划和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实验课程等环节设计社区服务项目。一是教师要负责主动联系社区合作伙伴(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等) ,了解其合作意向及需求方向;二是班级学生分组,每组一般6-10人,每组有1名本专业高年级学生担任的督导;三是根据教师、学生、督导一起设计和学习社区服务项目,并让确定的社区合作伙伴了解该社区服务项目和得到认可和支持。如笔者就社区工作实验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尝试了让学生运用社区观察,社区探访、社区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收集并分析如某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单亲家庭等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围绕该群的社区资源情况,之后制定社区服务计划书。课堂及实验实践教学中,也可把每小组再分为几个讨论小组,进行社区某一群体的生活现状调查分析之后,再设计社区服务项目及进行比较讨论,再与合作伙伴共同从中选出最优的社区服务计划方案,确定为每小组最终的社区服务项目计划;四是根据每小组制定的最终社区服务计划开展社区服务。各个小组要在教师和专业高年级学生督导下,实施社区服务计划时,可以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及合作伙伴的意向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

3.社区服务项目的反思、总结和分享阶段

任何社区服务项目实施中需要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总结,即要求学生按社区项目计划实施社区服务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在验证所学知识的同时,能更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认知,并对社区服务项目实施进行评估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项目策划、执行、评估、调整等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学生在课堂或实验课间,及时以小组讨论或汇报的方式,分享每小组的社区服务项目进展情况,并对社区服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加以思考;二是每小组的各社区服务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认真撰写过程报告、总结报告、小组讨论及心得体会等途径进行反思;三是任课指导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知识和社区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应和督导,并总结评估实施社区服务项目以来的效果;四是社区服务结束之际,与参与者一同以汇报、座谈或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多种形式总结与分享学习社区服务项目策划和实施的收获,让彼此间课堂上及课堂下的社区服务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得到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和学习社区服务项目的动力。

4.社区服务项目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中的评估不是对社区服务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评估,而是评估对社区服务项目策划学习的得失、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等。主要是通过指导教师、专业学生、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学生对社区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对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策划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三、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中特色思考

(一)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社区工作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的密切性、较强的实务性等课程教学特点,课程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熟练合理地运用社区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应树立“能力为本”的理念,突出社区工作实验实践教学在研究社区、分析挖掘社区中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并寻求解决社区问题的具体方法,为满足社区需要,能有效介入开展相应的社区服务,提升学生的社区工作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社区服务项目策划、人际交往、社区综合事务管理等能力。

(二)学习与服务并重的教学理念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中,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专业学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和实施社区服务项目。要求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社区服务过程中,并不断学习和提高社区工作的实务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有计划性的社区服务项目设计和实施,将有助于学生重新思考社区工作的知识与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在不断发现社区问题和了解社区及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若干小组,调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积极性,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实现教学目标效果是明显的。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双方互动”“多方互动”的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一是强调小组学习和讨论。构建小组,每组6—10人(或6—8人),组员的分工可由学生自行安排,具体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案例讨论等比较,可每小组内再进一步分为2—3人的若干小组等形式开展小组学习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享等能力,形成有关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二是社区实践。社区实践既是包含社区体验的过程,社区的介入以每小组为单位,运用学习到的课堂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结合社区问题、社区需求和社区资源等情况,制定社区服务计划,为社区及社区服务对象开展切实的服务。

(四)突出实践能力的成绩评价

课程评价以激发学生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的过程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提升课程学习广度,并通过加强项目式学习、探究式、论文或实践研究报告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社区工作课程的评价加强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结合、综合性等评价的建设,改变以往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 40% 的成绩评定比例的做法,可将其调整为多元的评价模式。具体考勤和课堂表现部分占20%,包括课堂出席缺席、上课迟到早退、课堂笔记、课堂认真程度、主动回答问题频次和质量、与教师或学生间的互动积极性等;平时作业占10%,理论课程布置平时至少三次作业;小组社区服务项目策划占30% ,主要包括个人参与小组项目策划的程度、个人对小组项目实施的贡献程度、社区问题和需求调查报告、每小组社区服务项目计划书及服务项目总结报告等;期末考试占40%等。

四、总结与评价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始终贯彻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实务能力为根本。要将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与现实的社区工作实务相结合,在学生进行社区服务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专业意识,锻炼运用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在校外进行社区服务或实践中的安全保障、社区资源整合及社区服务项目实施和督导机制建立等诸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加以思考和改进。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社区专业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以社区服务构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析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