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器官捐献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信任度的调查分析*

2020-01-19李晓冬李英粉于坤冬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捐献者黑龙江器官

柏 宁,李晓冬,李英粉,于坤冬,王 萍,王 彧

(1 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harbinbn@163.com; 2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3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4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5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他们对器官捐献的态度以及对当前我国器官捐献管理体系的认可和信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器官捐献事业的态度。而器官捐献事业作为一项关系到国民切身利益又备受社会瞩目, 是只有获得公众信任和大力支持才能良性发展下去的事业。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对器官捐献影响因素以及对当前我国器官捐献管理体系信任度(即我国国民对当前器官捐献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医疗卫生行业的信任程度)的调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于2018年9月—2019年1月对黑龙江省5所高校在校生进行了关于“对我国器官捐献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信任度”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的比较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等黑龙江省5所不同性质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作为调查对象,专业包括理工、文史、经济、医学、农学等,每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共计1000份,有效问卷97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7.5%。其中本科生779人(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79.90%),高职专科生196人(占20.10%)。

1.2 问卷方法

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结合国内外器官捐献的相关内容自行设计编写,主要内容包括:身后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态度、影响器官捐献的因素、对器官捐献管理体系的信任情况等3个方面共18个问题,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调查对象以不记名的方式,独立填写问卷,统一回收。

1.3 统计方法

问卷收回后,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分类整理,通过Excel进行数据输入与统计,再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身后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捐献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61. 62%的学生并不了解有关“器官捐献”的问题;对器官捐献的用途、法规及相关流程更是知之者甚少,仅占6. 29%,医学专业情况稍好,有44.22%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而对于在器官捐献中承担重要组织协调工作的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行业,89.86%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即使是医学专业学生也有40.94%的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一新兴职业。对于是否愿意身后捐献器官,在被调查的975名黑龙江高校学生中,40.06%的学生持肯定态度,28.88%的学生则处于犹豫或纠结状态。这与之前有数据显示的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同意器官捐献的比率在10.8%~60.64%之间,处于不确定或考虑状态的在18.79%~ 66.90%之间[1]相比,大致居于中间水平。而在对是否支持医学界利用公民捐献的遗体和器官做医学研究和医疗救助上,52.76%的学生表示支持,不支持的仅占11.42%。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持反对意见的较少,但处于纠结和犹豫状态的比例较高,再横向比较这5所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可以看出一定的差异性。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捐献意愿明显低于其他专业仅占18.97 %,表示不支持的比率高达67.24% ,理工类与医学类学生的统计数据相近,文史类与农学类学生比率接近。而本专科学生之间捐献意愿差异不大。总体来看,大部分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器官捐献相关法规及捐献流程。即使是医学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器官捐献知识的知晓率差异也并不大,可以看出作为具有非常大宣传优势的医学院校对此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2.2 影响器官捐献态度的主要因素

器官捐献不仅仅是个人意愿问题,还涉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伦理、社会心理以及经济、法律、制度管理等诸多因素。对可能影响我国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导致我国器官捐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民众对器官捐献管理部门不信任(73.68%)、传统观念(72.40%)、宣传力度不到位民众不了解(51.73%)等,还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依次为经济上或者政策上对捐赠者的补偿不足(33.89%)、缺乏国家角度的大力倡导与组织协调(31.58%)、对捐献程序的不了解及过于繁琐(24.26%)。这一调查结果与以往将我国过低的器官捐献率主要归咎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所不同,对器官捐献管理部门的不信任现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器官捐献的第一位原因。另一个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的是,一般认为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捐献者家属反对是导致很多捐献者没有完成最后捐献的重要原因[2]。但在本次调查中,对于配偶、子女或者至亲逝世后捐献器官的态度20.54%的同学选择积极支持,69.83%的同学则选择尊重捐赠者个人意愿,同时结合对“个人逝世后捐献遗体或器官应该由谁来决定”这一问题的调查,82.41%的同学认为应该遵循本人生前遗嘱,只有11.81%的同学坚持决定于家属,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器官捐献应更多地尊重捐献者本人的意见,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也可以预见到不远的将来由于家属反对而导致身后器官捐献流捐比率将会有所下降。而在关于在校大学生获取器官捐献相关知识途径的调查来看,最主要的途径还是网络(60.46%), 电视(57.89%)和报纸(25.36%),医学专业的还有另一来源途径就是大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但力度不大。结合之前有学者曾做过的相关调查来看,我国对于器官捐献的相关宣传不仅力度不足,而且学校阶段的教育存在缺位。

2.3 对当前我国器官捐献管理体系的信任情况

2014年4月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的两个网站就已开通,这两家网站一个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施予受”登记网站,一个是中国红十字会主管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但根据调查显示,仅有9.88%的同学表示曾做过报名登记,比例非常低,对于这两个网站,学生的支持率也有所不同,前者支持率为35.82%,后者为14.38%;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信任度要高于红十字会。医学专业和经济专业的同学明显更为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网站,与后者比率相差近30.00%。在对当前器官捐献管理体系设置的态度上,72.53%学生认为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于卫健委和红十字会的由国家设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对整个器官捐献事业的监管,其中医学专业和理工专业同学支持比率高达84.62%和80.59%。再进一步对“器官捐献管理体系中可能影响捐献意愿的因素”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时,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对当前我国的整个器官捐献管理体系诸多方面和环节存在颇多疑虑,特别是对器官捐献的管理部门、相关医院医生、自动分配系统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①担心所捐献器官成为某些部门牟利的工具(75.61 %);②可能会有医院或医生资料造假,在分配过程中出现“特供”(73.04%);③担心自己所捐献器官能否通过自动分配系统公平合理透明的分配(68.16%);④担心医务人员为获取器官提前判定捐献者的死亡(57.71%);⑤不信任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职业道德素质(49.81%)担心遗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妥善的处理(25.93%)等。可以看出,黑龙江的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器官捐献的管理体系信任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也能反映出整个社会民众对当前我国器官管理体系的基本态度。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以医学院校和大学校园为重要宣传平台

从调查可以看出即使是处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本科生对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竟也不甚了解,事实上我国民众对2016年12月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在支付宝医疗服务平台上线的器官捐赠登记功能也是所知不多。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器官捐献的相关信息介绍和宣讲还不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对比器官捐献率位居全球前列的西班牙和英国,西班牙连续20年来对器官捐献进行广泛宣传,其第五电视集团连续12年坚持不懈地开展一项名为“12个月,12个理由”的器官捐献宣传活动;英国卫生部每年都会利用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各种途径来鼓励人们参与器官捐献[3]。事实上,这种大力宣传也显著地提高了民众参与度和器官捐献率。因此,今后我国的器官捐献也应将加强宣教作为重点。通过现代传媒的各种宣传手段,特别是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平台发布各种器官捐献的相关信息,并充分发挥中、高等教育的平台优势(高效、快捷、成本低、覆盖面大,可以实现从学生到家庭再到社会以点到面的辐射力)深入到学校、课堂进行常规化宣讲[4],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器官捐献对医学事业和国民健康的重要意义,让器官捐献观念深入人心。

3.2 加大国家层面介入,提高器官捐献体系管理的公开透明度

从管理部门、捐献登记分配系统、相关医院、医生到器官捐献协调员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质疑。高达70%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担心“所捐献的器官成为某些部门牟利的工具”“自己所捐献器官不能通过自动分配系统公平合理透明地分配”并且“可能会有医院或医生资料造假”,在分配过程中出现“特供”。这种不信任一方面缘于大环境下整个中国社会普遍性的诚信缺失;另一方面是由于行业内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所造成,也可能是与近些年我国在器官捐献领域爆出了一些负面新闻有关。而根据某医学研究所的调查,信任在器官捐献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医疗卫生系统和医生的信任有助于提高器官捐献率[6]。因此,我国相关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当务之急是一定要在公平性、合理性、透明性方面完善器官捐献工作管理机制,杜绝任何不良事件。另外,根据调查显示,民众对国家、政府有更高的信任度。因此,切实加大国家政府层面的介入、领导与监管,更有力于提高器官捐献管理体系的公信力,提升社会认同度。

3.3 充分了解民众心理,发挥社会、医学文化的积极层面

在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文化下其既影响个人的捐献意愿也使诸多潜在捐献者由于亲属反对导致未能成功捐献。这一观念的彻底改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但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它的负面影响[6]。近年来我国数次的调查显示,每次都有超过半数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器官捐献者一定的奖励或补偿,能够有效提高器官捐献率。所以探索合适的激励制度是目前器官捐献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有学者提出了关于器官捐献的“家庭优先”原则(即捐献者家属成为器官移植需要者时,其在捐献系统排序时会有较大的优势),这既符合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观念又能有效地消解因亲属反对而导致的一直以来具有相当比例的器官捐献中的流捐问题[7]。另外,根据当前我国医疗费用和丧葬费用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对器官捐献者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既适应国情亦不违反相关医学和社会伦理,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捐献者家属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

3.4 力争获得民众信任支持,相关政策制定要遵循公序良俗原则

在对国外经验引入的同时必须考虑国情、社会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差异。之前曾有学者倡导引入西班牙“若死者生前没有表明是否捐献器官,每位逝者都被默认为同意捐献的做法”和美国“领取驾照时登记器官捐献意愿的制度”虽然能大大增加器官捐献供体的比率,但与当前中国国情与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冲突性。因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文化信仰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如果整齐划一的推行西班牙的“默认推定”原则,难免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并且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忌讳文化和心理禁忌,美国在“领取驾照时登记器官捐献意愿”在中国会被认为不吉利,本次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这两种国外做法的支持率很低,因此在中国不应该短期内强行通过,这也提醒器官捐献相关管理部门在引进国外先进做法的同时注意其本土适应性。

猜你喜欢

捐献者黑龙江器官
行书张光藻《入黑龙江境》(53cm×36cm)
类器官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分析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的效果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ORGANIZED GIVING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