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女性道德力量

2020-01-19王慧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母性小屋汤姆

王慧丽

(晋中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0006)

引言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小说以汤姆叔叔的个人遭遇为主线,刻画出奴隶的悲惨命运,进而揭示奴隶制的罪恶和黑暗。从另一个角度看,斯托夫人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述,重点将女性道德力量加以突出,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公众对女性力量的认识,通过了解女性文化特点强化当代女性对道德力量的掌控力,以文学阐释的方式树立积极的女性文化形象,使女性道德力量在废除美国奴隶制度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展现。文学伦理学“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等加以解释,并从历史的角度做出道德评价[1]。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时代背景

(一)故事背景

《汤姆叔叔的小屋》原名为UncleTom’sCabin;or,LifeAmongtheLowly是美国作家Harriet Beecher Stowe于19世纪中期发表的长篇小说,其讲述了19世纪美国黑人奴隶生存现状,并以此为起点对19世纪美国社会现状及女性在美国黑奴解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真实反映美国民众对奴隶制度所持有的态度。正是由于《汤姆叔叔的小屋》尖锐指出美国19世纪奴隶制度社会矛盾,使该小说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美国南北战争,甚至于美国南部部分报社曾疯狂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及其作者进行攻击。为此,Harriet Beecher Stowe特地为该书创作AKeytoUncleTom’sCabin题解,阐释《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由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讲述美国黑奴生存状况的文化著作,不仅包含对美国社会奴隶制度的讽刺,其中女性道德力量承载对黑奴解放的期望,尤其是伊丽莎、伊娃等角色的塑造,更是为母性在美国黑人权益保障运动的积极影响做全方面内容渗透[2]。

(二)人物背景

作者Harriet Beecher Stowe是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女性,受父亲Lyman Beecher职业信仰的影响,她对于浪漫小说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以此奠定了其文学创作的基础。随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与不断学习,知识阅历的增长使其对世界认知发展转变,她随后跟随丈夫到缅因州生活。在此过程中,她了解到美国奴隶所处社会困境,逐渐接触奴隶制度背后所掩藏的罪恶,通过家庭亲属的支持产生写作的动力。《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来由与作者的哥哥Henry Ward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一点在AKeytoUncleTom’sCabin题解中得到充分印证。1850年Henry Ward在布鲁克林教堂举行黑奴拍卖,该事件对Harriet Beecher Stowe内心深处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加之嫂嫂Dewar Beecher的支持,最终在好友Gummel Bailey的帮助下将UncleTom’sCabin;or,LifeAmongtheLowly一书于1851年6月正式在美国进行书刊连载。

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后世的影响

处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随着黑人运动的兴起,美国内部矛盾逐渐激化,反对奴隶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美国国会、议会虽然多次呼吁对奴隶制度进行废除,但受美国政府内部矛盾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未产生本质作用。随着《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出版,美国反对奴隶制度社会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该书仅一年其综合出版量就将近一千万册,俨然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正是受到《汤姆叔叔的小屋》内容的激励,1852—1860年间,美国黑人演讲及奴隶运动数量呈现几何增长趋势,直到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与Harriet Beecher Stowe会面再次肯定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对美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汤姆叔叔的小屋》女性道德力量的体现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对女性道德力量的阐释相对完整,其中各类女性角色面对奴隶生活所产生的态度,使母性文化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中以Eliza和Evangeline Sinclair两位最具有时代代表性。与同时代女性主义文学书籍中的人物刻画不同的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女性道德力量的描绘及人物塑造是存在历史缺陷的,作者以时代背景为切割,将不同维度空间对女性道德力量的展现以柔性思维方式加以描述,Eliza与Evangeline Sinclair两位则是其核心特征的直接体现[3]。

(一)Eliza

Eliza自身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肯塔基州农场主Arthur Shelby的奴隶。小说最开始对Arthur Shelby的描绘并非是十恶不赦的恶魔,而是能与黑人奴隶和谐相处的人物形象,但迫于经济压力,Arthur Shelby不得不将Eliza的儿子为筹码卖掉。在此过程中,Eliza并未因Arthur Shelby的和善而屈服,而是出于母亲对儿子的保护决定出逃,其中汤姆叔叔对Eliza给予充分帮助,或许正是由于汤姆叔叔的慷慨相助,又或是独立女性道德思想的影响,使其在面对追杀者汤姆·洛克时断然阻止丈夫出于自我保护的杀戮,最终帮助汤姆·洛克积极接受康复治疗。该过程Eliza并未将仇恨作为个人消解方式,而是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对追杀者进行感化,并在与其他奴隶的接触中不断地施以帮助。该角色的塑造并非是凭借Harriet Beecher Stowe个人想象,其基础来源是Lane Theological Seminary交给作者的一份书信记录,其内容是由John Rankin 书写的奴隶逃往俄亥俄州的真实历史事件,事件内容包括女奴所讲述的个人经历及其最终归属。作者真实还原当时人物背景,通过艺术加工突出女性道德力量对美国奴隶运动的影响,使《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中对Eliza这一人物的刻画显得尤为饱满。

(二)Evangeline Sinclair

Evangeline Sinclair是整篇小说中唯一缺乏现实证据考证的人物形象,但其所发挥的女性道德力量却不容忽视。汤姆叔叔在被贩卖的途中结识幼年时期的Evangeline Sinclair,轮船上汤姆叔叔的正面形象,使Evangeline Sinclair逐渐对其产生依赖感,并在父亲的帮助下赎回汤姆叔叔,跟随Evangeline Sinclair来到新奥尔良的家中。与当代美国社会形态形成剧烈反差的是,汤姆叔叔在Evangeline Sinclair成为一名马车夫,并始终伴随其人生成长,少年时期Evangeline Sinclair虽然并非是一位母亲,但其与汤姆叔叔之间谈论的话题,反映出她对于世界纯真的理解,正是其天使般的思想使爱与宽恕成为Evangeline Sinclair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基本化身。Evangeline Sinclair女性道德力量不仅在与汤姆叔叔相处过程中得到体现,她对Topsy的感化也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中对女性道德力量的一种诠释。尤其是面对Ophelia所体现的包容,进一步提升了Evangeline Sinclair这一人物形象的完整度,使在黑暗笼罩下的美国黑人奴隶感受到一丝不可多得的温软,一颗与人为善的热忱之心,为Evangeline Sinclair增添了些许神圣的光环,以至于部分学者认为Evangeline Sinclair人物形象属于现代Mary Sue形象刻画的一种方式,让女性道德力量得到再次升华与渲染。

四、女性道德力量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导向作用

女性道德力量并非是枷锁与束缚,而是一个时代发展所体现出的人性特征。《汤姆叔叔的小屋》主旨结构虽是以对黑人奴隶惨痛遭遇描绘为主线,但女性道德力量在整篇小说中起到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是唤醒人物内心精神文明的方式,也是提升读者小说阅读感知能力的必要条件。其中人物刻画并不仅仅是停留于空间环境及时间条件,不同思想维度、思维高度等,也时刻影响女性道德力量导向作用的转变,以灵活多变的主干框架及不同女性视角展现道德思想,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添加了多种不同道德文化色彩[4]。

(一)人物导向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中女性角色相对较多,对女性的描绘占全部篇幅的近40%,其中并未单方面对母性文化伟大之处进行大力宣扬,而是通过设置反面人物行为进行对比,使读者了解到女性道德力量的存在并不仅依托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不同环境下女性道德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对身边的人物进行感染。以Eliza为例,《汤姆叔叔的小屋》对Eliza这一人物的塑造,是贯穿小说主体思想的风向标,从Eliza的出逃到其遇到丈夫,并跟随其前往利比里亚,Eliza的女性光辉对人物环境的感染始终呈现一种平缓推进的趋势,使整篇小说对人物精神的体现尤为明确。从汤姆·洛克层面讲,Eliza既是仇人又是恩人,促成这一局面的不是Eliza人物本身,而是其背后强大的女性道德力量,对其形成思想层面的精神感悟,最终让汤姆·洛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尤其在美国奴隶制度社会背景下,汤姆·洛克与Eliza势必存在思想隔阂,消除这一隔阂成为《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女性道德力量最有效的内容反馈。

(二)时代导向

不可否认的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文学作品,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但其之所以能加速美国南北战争,一定程度是由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汤姆叔叔的小屋》所呈现的女性道德力量,是从建国伊始至今,从未有过的精神力量体现。女性道德力量的包容、宽恕,使当时社会美国民众幡然醒悟,对母性文化及女性力量的理解上升至新的高度。在黑人奴隶当中,《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女性道德力量无疑是温暖且不可抗拒的,正是由于其所为非暴力的精神力量攻击,使美国社会必须对奴隶制度的存留做出决策,而在此力量的推动下,战争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决策工具,女性道德力量则为美国奴隶制度的废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支撑。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道德力量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并非是停留于表象的一种单一概念,其基本内核传递的是女性道德力量不可阻挡的文化精神。不仅如此,时至今日《汤姆叔叔的小屋》仍然是女性道德力量发展传承最为核心的文学作品之一,对当代女性如何发挥其道德力量有着重要意义。换言之,《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女性道德力量的表现,已然不再局限于单一环境下的美国社会体制,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已牢牢嵌入到当代女性道德精神思想当中,是当代女性学习的楷模。

五、《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女性发挥道德力量的阐释与误解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作者Harriet Beecher Stowe所处时代环境尤为复杂,从而形成了历史发展长河中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道德力量不同维度的解读。其中不仅包含褒奖与赞扬,同时也伴随批判与抨击。面对多种不同历史文化视角及女性道德力量的解读,当代历史文化应从《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中汲取历史文化精华,为后续阶段更好地将该书中女性道德力量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进行分析做好铺垫。

(一)阐释

作者Harriet Beecher Stowe认为,母性是影响伦理道德的必要条件,女性道德力量才是真正意义上解放美国黑人奴隶的核心,而所谓政治道德权威仅是消除美国奴隶制度的一种工具。尤其是该篇小说体现出女性道德的圣洁,实际上是体现了女性道德对社会人伦影响的最基本支撑。此外,《汤姆叔叔的小屋》也可以作为近现代女权运动的文学参考,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女权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是处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对女权权利的忽视及小说中对女性道德力量的刻画,使小说与现实女权文化的矛盾冲突加剧,使后续女权运动开展能以《汤姆叔叔的小屋》等文学作品为理论标榜。

(二)误解

《汤姆叔叔的小屋》展现的19世纪女性道德力量与对奴隶制度的讽刺,势必遭到相反意见的攻击,尤其是反汤姆文学的产生,更是为反对者提供了攻击阵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TheSwordandtheDistaff和AuntPhillis’sCabin两部著作,进一步驳斥《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思想理论,认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对奴隶主的抹黑,未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事实上,《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反汤姆文学”,本质上对奴隶制度存在对社会影响的认可,其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但核心内容上AuntPhillis’sCabin否定了女性道德力量的主导作用,通过对《汤姆叔叔的小屋》内容的曲解演绎了虚假历史文学,使女性道德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抨击。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明确的是作者Harriet Beecher Stowe对女性道德力量的塑造,并非是被动营造文学氛围,而是刻意增添对女性道德力量的描绘。因此,AuntPhillis’sCabin可以对奴隶主的残暴行为进行否认,但对女性道德力量的驳斥却是不成立的。

六、现代社会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反思

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母性的理论存在偏见,使女性道德力量在历史文化演进中常处于边缘化状态。例如,妇人之仁、妇孺之见等,均是贬低母性仁慈的一种文化思想。而女性群体由于身体条件相比男性不具有基础优势,其力量发挥必须要通过柔性思想加以传播。换言之,母性仁慈也可视为女性力量的一种延伸,是女性群体发挥道德力量的有效途径。对此,需要明确的是对历史文化的批判或许并不具有公益性,但对母性文化或女性力量认识的偏见,相比于对不公义思想的批判显得更无见识。恰因如此,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所谓妇人之仁与妇孺之见的存在,是社会构架良好沟通桥梁的基础条件,母性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实际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任何历史时期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对于妇人之仁、妇孺之见之类母性与女性力量的批判,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思想的延续,是蛀蚀社会文化体系的蠕虫。发挥母性光辉、加强女性道德力量的延伸,是推动社会和谐发挥的思想内核。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汤姆叔叔的小屋》对于19世纪美国而言是拯救黑人奴隶的一种文化起源,也是体现女性精神文明及道德力量的文学巨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权利的保护,《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以另一视角对女性光辉进行阐述,充分反映出女性道德力量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并提升了传统女权文学的思想维度,使公众对女性个体偏见得以进一步化解,对现代女性更好学习和对精神文化力量的运用及提高现代女性道德水准具有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母性小屋汤姆
春天的小屋
严歌苓小说中“母性·雌性”观的建构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贪吃的汤姆
山中小屋
儒家家庭主义的母性角色——以医疗实践为视角
神奇的小屋
“追寻”与“回归”——论女性电影中“母性”秩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