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学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0-01-19姜俊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

姜俊霞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语文的魅力在于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化,新课程标淮对一到三学段的小学生提出了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足以看出朗读课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朗读的训练,不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1]。但目前很多教师不重视朗读,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单纯地读其中的某几段,虽然学生可以读得很流畅,但是缺乏情感且没有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涵,只浮于表面,学生无法从课文中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久而久之朗读就会成为一种应付公事的行为,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提升。长期枯燥乏味的朗读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此外,朗读的情感、技巧、时间等都会对于学生朗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学情的角度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还要通过课上、课下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激发学生高涨情绪的开始,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的前提下才会认认真真地听教师讲解,并能很好地与教师互动。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学会概括提炼精简的语句,结合课文画出关键词并引领同学们带入情景,想象画面。

例如,《找春天》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课文,在朗读本文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个童话般的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由自在地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丽,体验亲近大自然的快乐并通过兴趣朗读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2]。在读第三自然段“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2]“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教师授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关键词并进行默读,随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我们玩捉迷藏时的情景并试着表演害羞的小女孩的动作体态来理解课文,读叠词时要放慢速度、声音轻柔,要注意声调和多音字的读法,重音可以落到“找”上,语气词“哇”要读得自然气息深长,读出“找哇,找哇“所蕴含的耐心与期待之情。让学生边玩儿游戏边感受课文中的这些词、句所表达的情感,二年级的同学对游戏具有一定的兴趣,课文的学习与游戏相结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情景教学会使学生朗读的效果显著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3]。因此,不管是在其他教学中还是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对朗读感兴趣才有可能更好地接受知识,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不断地提高自己学习的热情与朗读的激情。

(二)营造朗读氛围,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环境的营造对学生朗读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画画;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学生喜欢跳舞……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课文相结合,学会融会贯通,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好,为进一步开展朗读做好准备工作[4]。

例如,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插图色彩鲜艳,小动物们的形象活泼、可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同学简单画插图,如小花和路面、小草、蓝天及白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他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喜欢角色扮演的同学,教师提前准备好各种角色的头饰,让学生们表演小动物,在表演的过程中熟知课文内容,一边表演一边说着该角色要表达的语言。本文角色较多,更适合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表达每个角色的心情,有邮递员、黄狗,有礼貌的鼹鼠先生、长颈鹿叔叔……这样的故事非常生动有趣。故事中,虽然每个角色说的话不多,但从提示语如“在门口喊”“惊奇地说”以及说话的具体内容中,都能感受到他说话时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每个角色各具特点,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拉近其与故事的距离,还能快速让学生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熟悉各个角色为后续更好地理解文章做铺垫。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朗读既培养了学生潜在的兴趣爱好,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下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朗读的趣味,为后期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朗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不要为朗读而朗读,应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5]这也许就是其中的内涵之一。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一)统筹规划,引导大量阅读

传统的授课中,大部分是“独白”式的教学,我们是否察觉到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一如既往地按照提前备好的课讲解知识点?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对自己备课的内容了如指掌,所以在讲台上的授课就是扮演“倾诉者”的角色,讲得津津有味,把学生设想成教师理想的状态,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授课变成了教师精彩的表演,而学生只有倾听的份儿,所学的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死记硬背,因为长此以往的灌输,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偶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着了。这种授课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导致接受知识的效果不理想且影响学生上课的热情。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教科书,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绘本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绘本”又称“图画书”,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每一个绘本都是充满感情色彩的童话,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绘本阅读符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他们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识字数量有限,通过绘本的方式进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站上搜索一些功能各异的阅读材料,并设计成不同的模块,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6]。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三单元关于神话故事的章节,可以将“神话故事”作为一个议题,搜集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文章——《神州谣》《传统节日》《中国美食》,把这些文章做一个规划,与课外相关的一些神话故事相联系,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在课堂上求同存异,朗读不同的神话故事,体验不同的语境下所展现的人物特点。

(二)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不简单,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强化实践上,注重学生活学活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具备该阶段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重视小学低年级学生词汇的积累和应用,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并为后期朗读大量的文章做铺垫。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富有感情地读,语句一定要连贯,吐字一定要清晰,普通话要标准,前期教师可领着学生读,引导学生找到朗读的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教师还要教授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朗读并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也根据自己所体会的情感结合教师的讲解认真地听,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试读,享受学习的乐趣[7]。体会课文语言的情感,品味语言的特点,领会其中的韵味,领会字里行间的规律,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后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再次朗读,朗读时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学生有目标地朗读才会在读中找答案并对问题产生兴趣,还要保证学生的课堂朗读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教师也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关于朗读的活动,邀请家长一同参与,既保证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又加强了师生家长之间的互动,还增强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让朗读成为一门艺术,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自己富有感情地亲自去读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教师要教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的技能。学生只有学会了方法才能在后期的朗读中理解其中的内涵,感悟真谛,不断积累人生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采取多样的朗读方式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当代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气质类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严谨有序型、风趣幽默型、自然大气型、含蓄内敛型、跌宕起伏型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个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让朗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类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句子的教学要联系上下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有深层含义的句子,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前面的句子反复读,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一句要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通过启发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工作中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强化学生的朗读技巧,为日后的朗读、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教师在教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大多是采取满堂灌、单调无味的重复方式,长此以往,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就会感到枯燥并失去朗读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喜爱[9]。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叮嘱学生注意保证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避免机械的朗读,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字出现不断重复的现象所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思维的固化。教师要组织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朗读。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也应积极创新,在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中升华自己的职业素养,使得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10]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丰富朗读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二)紧密联系生活,重视迁移与运用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的设计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化石吟》这篇课文时,可以先用相关音乐导入并讲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致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学生们听着音乐随着教师的讲解带入语境中,让学生以默读带着好奇心的方式进行。善良与美好的事物播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对生活也充满了期待,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可提问:精致的石头为什么会唱歌呢?它是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略读,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石头并与文中的石头做比较,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知道课文来源于生活,接着教师可带领学生正式进入《化石吟》的教学中,讲述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故事吗[11]?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通过朗读的次数提高朗读的质量,教师讲解课文后示范性地朗读几句,重在锻炼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一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并给《化石吟》分层概括大意,学生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2]。运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生朗读的技巧,可以间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与把握,这个过程我们要适当地因材施教,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朗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朗读技巧,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学生的朗读技能,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朗读情境搭建良好的朗读平台,当发现学生一些不好的朗读习惯如注意力分散、坐姿不正确要及时更正。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教师与家长要保持沟通,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地预防,对症下药及时加以指导,通过家校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陶冶其情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学生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过程,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13]。时代发展迅速,很多新知识都需要我们理解学习并不断创新。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和语文素养。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还要通过家校合力督促学生学习,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在家中朗读,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只有先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还需要我们在后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从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再到多样化的朗读最为关键。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