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冠”疫情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为例

2020-01-19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学史课程内容新冠

孙 琦

(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 150000)

引言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各中小学、高校纷纷采取延迟开学、线上教学等策略,以期降低师生交叉感染,同时推进正常教学进度。基于疫情对正常教学、科研的影响,当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可及时进行实践与反馈,将对未来高校课程改革大有裨益。“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是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1],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是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的学者。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兼顾传统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一方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在高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触、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庞杂,重难点知识较多。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亦可结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并针对“新冠”疫情体现的时代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等方面尝试改革。

一、基于“雨课堂”的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数高校在疫情期间做出了延迟开学的决定。此时,针对各类课程的线上教学便成为了这一阶段的重要探索对象。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特点,可基于雨课堂的网络教学模式做以下线上教学的改革。

清华大学于2016年推出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将互联网课程平台、微信平台、PowerPoint软件等融合在一起,为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雨课堂使用过程中,教师需先将课件、“微课”、相关阅读材料发送到学生的手机、电脑等接收平台。由此,学生可提前预习课堂重点知识,这与传统的学生预习并无两样,但教师可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如设置分值,进而督促学生完成课程的预习。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讲授,学生可通过私信、弹幕、投票、抢答等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互动参与性更强,更容易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后,教师通过发布习题、相关讨论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巩固,就此完成对课程的全部学习。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高校教师同样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利用“雨课堂”平台完成对课程内容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网络预备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选择的主流教材之一。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电子版图书、配套的学习指导丛书等相关材料较为完善,比较适用于“雨课堂”的平台选取。但此教材在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教材的梳理与课程难点、重点的择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利用“雨课堂”平台“推送课件”功能,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列出,并以PPT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课件进行自学,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学习障碍,可点击“不懂”按键,教师即可掌握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疑问,并在上课过程中进行重点讲解。除此以外,学生还需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和思考题,对课上内容提前进行自主思考。同时,针对课程内容,教师可在“雨课堂”平台中插入相关“慕课”视频和网络视频,目前“雨课堂”可以随时取用名校课程视频资源(顶尖大学的慕课)、网络视频(目前支持土豆、腾讯、优酷),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了解。

(二)课堂学习

“雨课堂”模式下,教师通过PPT可以开启语音和视频直播,学生也可通过微信视频、音频等方式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课件可同步到学生手机上,教师也可通过发送提前预备好的课程习题让学生作答,通过课堂测验,确认学生掌握情况,并即时讲解反馈。学生针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可进行适当记录,而此时授课教师就会收到提示,进而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针对重点难点有效讲解。教师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发起的提问、讨论、投票等随时监督学生听课状态与知识点掌握情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应用中可进行如下操作:在讲授相关作家、作品时,可发起投票“你认为对于作家来说,天赋更重要还是勤奋更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私信、弹幕与教师互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利用“投稿”功能,把教师布置的习题答案等相关内容以文字或照片形式发送至教师的手机上,从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思想。如在学习“老舍”这一章节时,可将“老舍笔下的几类市民形象”这一课程重点问题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分组合作,通过教材内容整合、归纳,从而自行解答,更好地实现对课程重点的掌握。

(三)课后实践

利用“雨课堂”平台,课后也可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通过PPT发送线上课后题,学生解答后,教师通过平台统一修改。为防止学生遗忘知识点,教师PPT课件会保存在雨课堂中,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查看并复习。教师还可以在讨论区中提出拓展话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怎样看待初期白话诗’的历史得失”,此类拓展性思考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在学习“新诗(一)”这一章节后结合课程内容与个人感受及相关的内容作答,由此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不同观点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与总结。这对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训练。

(四)问题即对策

尽管“雨课堂”对于相关硬件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对于与其匹配的软件要求相对较高。“雨课堂”的电脑端对于PPT的版本有要求,即必须为2010版本及其以上,这就对教师个人及教学单位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尽管教学单位已经提供了配套的硬件,但是软件的更新滞后可能是影响“雨课堂”广泛应用与推广的重要原因。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手机屏幕大小、单手指互动、互联网速度和电池能量等额外因素也是‘雨课堂’学习的问题。”[3]对此,教学单位与教师个人的设备应及时升级、调整,以适应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疫情稳定,教学回归常态化后,就会涉及到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承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传统授课过程中,已然形成了教师讲授课程,并与学生稍作互动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介绍中国现代作家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作品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等。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成分大。传统的课程作业一般都是布置的读书作业。但学生进入作品解析时没有代入感,因被动接受知识而感到枯燥无聊,学习效果差。为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传统课程学习,可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进行以下改革。

(一)情景剧展示

对于教材中有些文章,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其篇幅较短、戏剧冲突强、结构合理。此类作品可由学生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口述故事情节。这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作品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编辑、整合文字的能力。在情景剧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加入旁白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写,以此督促学生对必读书目的深入阅读。而教师在观看学生后,可结合其表演内容进行适当纠错及相关知识点的补充。

(二)翻转课堂

在课下以知识点为单位,录制或者下载制作相关视频(微课)。在视频的结尾处提出思考题,将思考题分配给各小组,小组在课下通过沟通、协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在课堂上采用讲授的方法,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PPT、板书,也可以提问,将知识点传授给班级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同学可向该小组进行提问,该小组成员则要进行答疑,教师进行适当的纠错、补充。此种翻转课堂的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问题争鸣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提出一些思辨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授鲁迅及其作品时可提出“结合鲁迅的作品及自己的感受,谈一谈‘国民性’是可以被改造的吗?”这一开放性问题。让两个小组回答同一个问题,教师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可预先设置问题,制造论点的多样性,促使各组之间形成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具体做法如下: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四组,一、二组回答一个问题,三、四组回答一个问题。问题争鸣开始时,一组成员先回答问题,二组可以补充或者反驳一组的观点。三、四组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质疑、提问,一、二组回答完毕,三、四组进行打分,结合教师测评计入平时成绩。三、四组回答问题时,一、二组重复上述环节。教师在各组答题完毕之后要进行总结、概括,补充知识点。此种方法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冠”疫情下时代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融合

在疫情一线,很多医护人员选择回归岗位,与患者共渡难关。中国人民始终坚定信心,用坚定的信心共克时艰。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普通学生,大家无法奔赴前线,但这种抗疫精神与时代品格应被时刻铭记。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希望通过作家与文学作品,弘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热情。面对此次汹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师生都应该针对此次疫情涌现的感人事迹及其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进行普及、宣传,教师更应将此次疫情展现出的时代精神融入教学当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进行以下思考与宣传。

(一)尊重自然,和谐共处

此次疫情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人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以此达成生态的平衡与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历来就有讴歌自然、书写乡土风情、呼吁大众关爱自然的传统。当下的教学也应承担起宣传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美丽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对当下疫情的反思中,更应将此种生态观、发展观传递给学生。人类与生态万物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传递人与自然彼此独立、相互影响、整体协调的良性关系。

(二)北大荒精神的再次高扬

此次疫情中,黑龙江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以赴完成对疫区的医疗、物资等各方面的援助。黑龙江多次调集包括食品、药品、专业设备等疫区紧缺的物资,通过专列发往湖北,由专家及一线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支援武汉,传递着龙江大地一直秉承的北大荒精神,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带来了启示。当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宣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十六字北大荒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北大荒文学等知青文学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汹涌的疫情,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江人民的满腔热血与无私奉献就是对北大荒精神的最好注解。

(三)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提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必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防控疫情、歼灭病毒的“汪洋大海”。作为高校教师,更应在此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文学作品及文学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爱国主义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教师应引导青年学生勇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战疫态度,激发坚定的战疫信心。也可组织学生书写战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凝聚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结束语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一线教师必须继续探索并完善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目前,高校的部分学科已经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模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正在被推介。“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辅助教学软件逐渐普及。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基础学科,具有稳定性、基础性,教学模式固定性等特征,面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很多教师的思路依然较为保守。笔者认为,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在尝试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互动教学不利于此类学生的学习。此外,部分学校、学生的网络条件不支持网络教学的推进等。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应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进行改革与调整。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在疫情环境下,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进而真正将“水课”变成“金课”。

猜你喜欢

文学史课程内容新冠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