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

2020-01-19孙惠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幼儿园专业

孙惠利

(郑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郑州 450044)

指导教师的管理是高师院校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指导教师管理有助于调动指导教师参与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保证教育实习质量。实习指导教师一般由高师院校选派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选派的指导教师两部分人员构成,二者职权明晰,共同担负着指导实习生的任务,本研究中的指导教师是指高师院校选派的教师。

一、师范专业认证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导师队伍的要求

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中扮演着监管者、协调者、组织者、指导者等角色,是保障实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为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管理,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201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指出,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要“安排数量足够的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采取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指导”[1]。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合作与实践”维度的“导师队伍”检测指标中,明确要求实践导师队伍要“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要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履职”[2]。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认真解读、分析学前专业认证标准的检测指标中对实践导师队伍的具体要求,按要求规范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教育实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队伍的管理情况,本研究以河南省M师范院校为例,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实习学生进行了相关访谈,并查阅了该专业近三年来教育实习的相关资料,通过访谈及资料的梳理,发现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的遴选较为随意

遴选优秀的指导教师充实实习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实习质量的前提条件。《学前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明确指出,高师院校要有遴选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是希望通过遴选将合格的、有能力的教师安排到指导教师的岗位上,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监督和指导实习学生,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目前,一些高师院校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遴选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在指导教师的安排工作随意。如在与M学院教师座谈中,有的教师认为,“指导教师的遴选很有必要。学院要有明确的遴选标准,严格选拔程序。”有的教师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本来实习生人数就多,教师指导任务就重,压力也较大。”该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学院有遴选实习指导教师的相关制度与措施,但由于每年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基本上也就没有实施过,一般采用随意分配的方法。”通过查阅该学院的实习资料也发现,该学院在指导教师的职称、学历、指导经验与指导能力等方面任职条件比较模糊,不够严格。另外,随着高校扩招,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相对较高,教师日常工作任务较重,又因个别教师因为多种原因不愿参与实习指导工作,这样一来,可供遴选的指导教师数量就显得严重不足。为达到专业认证标准中每2个实践基地配备不少于1名高校导师的要求,一些缺少指导经验的年轻教师及辅导员也要承担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但是,指导教师遴选的宽松与随意,必然会导致指导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整体素质降低,也会严重影响到实习的质量。

(二)培训与支持指导教师的制度和措施不到位

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涉及到教育实习的方方面面,如协调教育实习活动的各种事务,做好实习生纪律、任务、成绩的管理,以及指导实习生开展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和教研实践等工作。要做好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幼儿园保教工作,同时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指导、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但是一些高校教师由于长期脱离一线幼儿教育实践,对幼儿教育改革、保教工作缺乏了解,甚至不熟悉,一些年轻教师又比较缺乏幼儿园教育实践经历,如果不对这些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可能会使部分教师在实习中出现管理不全面、指导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实习的效果。《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指出,高师院校要有培训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调查中发现,M学校虽然制定了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制度与措施,但培训只是停留在书面上,很少具体实施过。座谈中有教师反映学院在实习开始前的师生实习动员大会上对指导教师的任务、要求进行过简单的说明,至于教师如何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指导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意见,教师在指导中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或者咨询有指导经验的教师。另外,学院后续基本没有组织过教师进行任何形式的培训学习以及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致使一些指导教师职权不清,能力欠缺,指导质量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刚入职的新教师接到实习任务后往往感到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三)指导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指导教师实习工作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是对优秀指导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与鼓励,也是对其他教师的一种鞭策与激励,有利于促进实习工作的改善,也有利于教师在完成指导任务目标的同时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这也是考核评价指导教师的主要目的。《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要求高师院校要有评价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以此调动指导教师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一些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管理中却缺乏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调查中发现,M学校只有对实习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与奖惩办法,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方面却没有任何形成性的文件,更没有对指导教师进行过考核评价。在激励指导教师的措施上,一般的做法是将教师指导实习的工作纳入教学任务并计算工作量,至于教师到幼儿园指导的次数、指导质量的高低、学生的满意度等与其工作量毫不相关,更未与指导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有任何联系。访谈中,有的教师谈到:“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累,报酬低,而且干多干少一个样,我只要完成指导任务就行。”但也有教师认为,“不管学校有没有奖励措施,指导学生是自己的职责,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不过这样有责任心的教师毕竟不多。一些学生也反映整个实习期间有的指导教师到现场指导的次数非常较少,有的到幼儿园只是走马观花看一下,很少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更不用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可见,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的缺乏,会使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缺失,对待实习工作敷衍了事,工作得过且过,对其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实习过程中的监控指导缺位

对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与指导,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控指导教师的工作进展情况及学生实习的效果,督促指导教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实习质量。教育实习一般分为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管理指导、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指导教师的任务、工作的重点有所区别,如实习前指导教师要对实习生进行有关师德、纪律、角色转化、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每个阶段指导教师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何,指导是否到位,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有何意见等,都需要学校掌握得非常清楚,将监管指导贯穿于实习全过程。访谈中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的监管与指导基本流于形式,学院相关负责人一般会在实习开始时到个别幼儿园了解实习工作的落实情况,其后很少再到幼儿园现场检查、督导教师的到位及指导情况,对教师的督导多是通过电话、微信、QQ的方式进行。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部分指导教师工作懈怠,实习指导走过场,“放羊”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访谈中有学生反映有个别教师指导的实习生中途“跳槽”到别的幼儿园,甚至还有实习生有事情不向幼儿园请假直接离开,而他们的指导教师还浑然不知,当学院向其他学生了解实习情况时,有些学生还替不请假的学生打掩护。实习生反映的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学校对指导教师监管不力,这不仅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指导教师工作的不满,还影响到一些实习单位接受本校实习生的积极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教育实习工作,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高师院校应严格按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实践“导师队伍”的相关要求,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管理,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以促进实习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明确标准,严格进行指导教师遴选

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与任用是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实习工作的前提。美国教师教育研究专家家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指出,实习计划成功的关键是选拔一些优秀教师——他们有能力监督和指导实习生[3]。为确保建设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指导教师的选拔上,学院(系)应先成立指导教师遴选的资格认定小组,小组由学院(系)主管教学副院长及学前教育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其次,确定指导教师遴选标准,明确指导教师的任职要求,如学历、职称、指导经验及能力等;然后确定遴选办法,遴选采用教师个人申请、同行推荐、领导推荐及学生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再由学院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小组按照遴选标准进行审核,确定指导教师人选,并成立实习指导教师小组,每组配备一名责任心强、指导经验丰富的负责人,对本组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一般来讲,遴选的对象应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同时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师德修养,熟悉幼儿园保教工作,有一定的指导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能力。在指导教师队伍的组成上尽量做到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具有合理性,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制定培训和支持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教师培训,是提升指导教师整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在培训内容上,可结合实习工作的要求及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来确定,如实习前进行教师职业修养、专业知识、指导技能、管理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实习结束时进行有关实习评价、总结等培训。在培训的方法上,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如针对教师指导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常规性培训;定期邀请幼儿园优秀的指导教师与高校指导教师进行座谈,以充分了解目前幼教改革特点和发展趋势,熟悉幼儿园的教学、管理、保育等工作的培训;组织指导教师外出到优秀幼儿园参观考察以及参加相关的专题学术会议,并给予参加学习的教师以经费方面的支持。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促使指导教师进一步明确实习任务、要求、考核与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也为后续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培养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

(三)完善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的实习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有助于帮助教师客观地认识和衡量自我与完善自我,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为有效防止指导教师工作中出现懈怠、责任心缺失的现象,实习结束后要及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总结。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师德修养、管理能力、指导效果、职责的履行、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在方法上采用考核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实习基地评价相结合的形式;然后综合各方评价由实习考核小组对指导教师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价值评判。

完善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对指导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进行表扬与奖励,将其作为以后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中的一项重要依据,以激发指导教师参与实习工作的积极性,激励指导教师发挥指导潜能;对于实习中指导不力,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教师进行教育与培训,以督促其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方式。

(四)加大指导教师监控力度

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上述案例中实习生所反映的个别教师指导走过场,“放羊”现象严重的问题,与学校的监管不力有一定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涉及到内容较多,包括保育、教育、班主任、家园沟通等,而且实习生面对的是各种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幼儿这一特殊的群体,对于刚进入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角色转变使其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时更需要指导教师的帮助与引导。所以,学校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不仅能够使教师严格遵守学校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而且督促教师按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实现角色的转变。为加强监管,应成立由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带队的实习工作督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计划定期深入幼儿园向实习学生及幼儿园了解指导教师工作开展的情况,与教师、学生座谈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及要解决的问题,对工作懈怠、敷衍的教师进行约谈,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

总之,教育实习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中关于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管理,使指导教师队伍的各项管理走向规范。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幼儿园专业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爱“上”幼儿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