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砀山石崖墓室文化艺术特色研究

2020-01-18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砀山陵墓墓室

夏 爽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2300多年前,芒砀山承担起了改变历史走向的重任,成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的第一个拐点。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拉起了亡秦的序幕,并在陈郡(今河南淮阳)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政权。在下城父(今安徽涡阳),陈胜被其车夫庄贾杀害,后来埋葬于芒砀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可以说,芒砀山既是亡秦之端,也是汉兴之地。由于这些历史渊源,西汉梁国虽然定都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但国王及其王后千秋之后葬于芒砀,目前已知的陵墓13座,其中在僖山、保安山墓陵目前已发现4 件金缕玉衣,其价值和影响可窥,1991年7月13日国家文物局下达的文物字第531号文件《关于永城芒砀山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永城县芒砀山为汉代梁国王室陵墓所在地。从已掌握的资料看,墓地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型石室陵墓群,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芒砀山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最东部,紧邻安徽省西北部宿州萧县界,具有悠远的人文历史,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史论家等不断拜访于此,其考古价值及意义十分重大。

一、梁孝王墓室

梁孝王是梁国开国者刘武,汉文帝嫡少子,汉景帝胞弟。公元前168 年汉文帝听取贾谊的建议,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封都睢阳,在七国之乱期间,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为西汉中央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梁孝王刘武“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余城,赏赐不可胜道”。公元前144年6月突发疾病而亡,在梁立国24年之久,《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其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后葬于芒砀山,汉景帝追加谥号为“孝”,史称梁孝王。

梁孝王的陵墓在保安山上,保安山分三个峰,南峰叫前山,北峰称后山,东峰名立山头,合在一起,立山头像凤头,南北峰像张开的凤凰双翅,刘武的陵墓就在前山上,在古代风水学上可谓宝地吉穴。《水经注》记载:“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为廓,穿石为藏”,即石室陵墓。陵墓坐西朝东,主室在西,这遗留了先秦的文化特点。在先秦,以右为尊,因此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妒火烧得他不堪,差点酿出“鹬蚌相争,秦人得利”的政治丑剧。右在方位上是西,因此西就是尊位,鸿门宴上项羽位在西面,朝东而坐,以显尊大。这些古老的文化特色,在梁孝王墓室的布局上有明显的体现。在秦汉以后,逐渐以左为尊。

梁孝王墓全长近57米,全墓由墓道、门卫室、墓门、甬道、车马房、兵器库、主室、侧室、耳室、回廊及排水系统组成。甬道相当于一栋大楼里的走廊,是墓道通向墓室以及墓室各个侧室的过道,全长约30米,进入甬道的入口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面积百余平米的侧室,南侧是武库,为储藏兵器所用,北侧为贮藏室。自从芒砀山的墓葬被开采挖掘以来,仅从汉梁王陵墓中就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种兵器,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这足以说明当时梁国辉煌的军事历史。

主室是整个墓室的核心区域,也是墓葬的中心。主室的底部与石壁边缘是东西走向且呈长方形的排水通道,这样可以长久保持墓室的干燥。主室的整个建筑结构几乎是仿着地面上的建筑建造,表明墓葬主人为了在升天后可以享受到与人间一样的生活。主室的四周建造有较为规则工整的回廊,大致呈方形,回廊的最东端与主室相连,直接可以走出墓室。回廊的四个角落里附有耳室,大小面积几乎一致,回廊内有十字街、饮马泉、黑水河等,墓室布局对称、结构独特、工程浩大、设计巧妙,在目前我国开采挖掘出土的历代帝王墓葬中都是罕见的。主室的南面有侧室,侧室又分为棺床室、卫生间、沐浴室。

梁孝王墓结构规整,布局对称,整个地宫面积650 平方米左右,在墓室的设计与建造规模上堪称一绝,成为了我国汉代初期墓室建筑中的艺术巨作,也充分显示了当时社会专业设计师们的伟大构想与聪明智慧,验证了“古人作事奇伟可惊”的创造能力。在2000 多年前的古代,火药尚未发明,整座石崖靠的是工匠们长达数十年一锤一钎的敲打挖凿。

从梁孝王墓葬不但能窥见汉代盛行厚葬之风,而且还能看出有墓祀的习俗。梁王生前财富多于京城,权势逼近帝王,死后自然是无限风光,其陵墓前建有巍峨壮观的寝园一座。在秦汉之前,君王所居宫殿分为两部分:前朝,又名朝廷,用于处理政务,就是君主办公的地方;后寝,是君主饮食起居之所,就是生活区,或者家属院。和生前一样,死后建置的宗庙也分两部分,前为庙,供子孙祭祀之用,重大决策也在这里确定;后为寝,供奉生前衣冠等生活用品。到了秦汉,后寝从宗庙中分离出来,建置在陵墓近旁,于是开启了在墓地祭祀的习俗。梁孝王不但陵墓宏大雄伟,而且寝园也巍峨壮观。寝园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总面积多达6600平方米,主要空间布局由前庭、寝殿、照壁墙、便殿、庖厨、回廊等组成,周围是单面出檐的走廊,最外围则是寝园的围墙。寝园基址均有青石砌成,主殿前后还保留着青石台阶,整个寝园内随处可见绳纹板瓦与简瓦的残片,相当一部分简瓦的脊背部位印有“孝园”二字,由此可见,这是梁孝王寝园的专用简瓦。梁孝王的寝园其功能大致有三:一是守陵卫兵屯戍之所;二是每天供奉衣食以作祭祀;三是忌日年节官民在此举行大祭。

二、李王后墓室

梁孝王王后墓室位于保安山后山上,与梁孝王墓分作凤凰两翼。当地农民于1990 年开山凿石发现,建筑规模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崖洞陵,东西走向且跨越整座山,墓室西口正对着当时的西汉都城长安,被专家赞誉为“天下第一石室王陵”。面积为1600平方米,容积达6500立方米,甬道共分为三段,墓道为双向,西宫与东宫由34 个侧室组合而成。整座墓室按照“前堂后寝”的格局凿制而成。墓室入口两侧高墙耸立,十分壮观,进入墓室内的两侧均有侧室,每个侧室面积足有100平方米,一侧为兵马,另一侧室为储藏室,顺着墓室主道向里望去是一个向下呈30°蔓延的走廊,走廊两侧布局合理且有多处大小不等的侧室。主室的面积最大,主室旁有沐浴室、冷藏室,周围是回廊。这里还有延续至今仍在使用的地下排水系统,排水道靠着室内墙根和回廊一侧,宽度为40 厘米,深度为50 厘米,主要是排出山上以及岩石渗出的水。主室内的厕间和浴室相临。为了防止后人盗毁,用近3000块巨石塞满整座墓室空间,每块巨石上面均标注大小尺寸、图案符号、位置方向、技师署名、排列顺序等。

梁孝王后墓室和南峰梁孝王墓室相距200 米,南北并列,墓门一致,都是东向,结构也大致相同,但在规模上,几乎是梁孝王地宫的三倍,这能透露秦汉时期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明清时期强烈,那个时候女性有一定地位。另外,梁孝王后陵墓还出土两件当卢,铜质,镂孔鎏金。当卢是秦汉时期的马饰,系在马匹的头部,置于鼻额之间。这两件当卢独特之处在于其上有图案,以奔马为主题,周围饰有流云纹,使骏马有腾云飞升之感,这一细节极能反映秦汉风尚,即求仙思潮。在女性墓室发现这样的当卢,可见求仙思潮在当时的普遍程度。

三、柿园刘买汉墓

柿园汉墓发现于1986 年7 月,1991 年挖掘竣工,属于大型崖洞墓,坐落在保安山东峰立山头,坐东朝西,与西南梁孝王墓相距约300 米。该墓室为梁孝王刘武的长子刘买之陵墓。整座墓室均是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墓室内部结构设计巧妙,紧凑且布局合理,构造主要包括墓道、主室、耳室、甬道、巷道以及有序的排水系统,全长76米,总面积383平方米。墓道的深度达30米,为露天开凿,更重要的是这座地下皇宫形成的时间比十三陵早1300年,但是建筑面积超出十三陵的4倍。

墓道为东西走向,墓口朝西,南北两侧岩壁的表面极为平坦,壁面有明显的开凿錾道,十分规整,线条流畅、粗细均匀且富有节奏感。甬道的走势呈斜坡状,甬道东西全长23.6米,南北宽2.4米,高2.06米,西高东低,顶面与底面平行向下,倾斜度接近40°,南北两面的墙壁垂直于底面;在墓道与墓口相结合处,呈现出一东西长10.5米、南北宽4.56米、深达1.3 米的长方形石坑,坑槽东南角挖掘出一个钱窑,出土重达6 吨铜钱,共计225 万枚,分层成串排列,每串大约1000枚,系西汉当时流通的铜钱币,有半两钱和榆荚半两钱。秦汉24铢为一两,秦时铜钱12 铢,故称半两钱,到了汉朝,重量变轻,甚至薄如榆荚,故叫榆荚半两钱。这6 吨铜币对研究秦汉货币有极大的价值。堵塞墓道口的全是凿制规整的2000 多块长方形青石,每块青石的重量足有1 吨重且大小均等,可见2000多年前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开凿技艺。

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的影响颇深,汉代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相信天是万物的主宰,又是各方神灵的居所,因此对天既畏且敬,生前向天祈福,祈求上天保佑,死后则渴望灵魂登天,永享天伦之乐。《礼记·郊特性》中有“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1],先秦古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仙人、仙兽、升仙等文字记载,例如《老子·道德经》提到长生久视之道;《庄子·逍遥游》中对真人、神人、圣人等神仙形象作了最早的生动描述[2];《韩非子》载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古代的神仙之说在东方燕齐一代最为流行,秦代更出现了海上“三神仙”的传说。这一思想与刘买汉墓主室顶壁一幅巨幅壁画《四神图壁画》十分吻合,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汉代人心目中的天界与神灵。《易·系辞上》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3]先于汉代中国人已经以“天”为尊。《四神图壁画》的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云气纹等,在古代社会中,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神物,也被称为四灵之首,故《易经》有“云从龙”和飞龙在天的记载。画面中的龙足酷似人足,膝以上象征着服饰,龙足足踏云气,显然有乘龙升天寓意[4]。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有黑、白、红、绿四色,对比鲜明而强烈,画面的装饰语言带有传统文化思想且构思巧妙、高度统一。《四神图壁画》的出现对汉墓壁画的分期研究非常重要,经众多专家研究论证,《四神图壁画》是我国迄今为止挖掘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墓室大型壁画,属于西汉早期诸侯王级别的巨幅彩色壁画,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2000 多年前人们对装饰艺术的高度认识,同时也填补了我国西汉早期巨幅彩色壁画的空白。“由于此汉墓是西汉前期壁画墓的孤例,还需等待更多相关考古资料,才能作更深入的分析”。[5]《四神图壁画》在表现手法上极为精湛,可以看出并非出自民间工匠,从用笔技巧、构图设计、思想观念、造型等诸多层面足以认定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宫廷画师,绘制水平代表着西汉艺术的极高成就。

诗圣杜甫在五律《遣怀》中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庐。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杜甫把他敬仰的两位大诗人——高适、李白比作芒砀云,可见芒砀山在杜甫心中的分量。大诗人高适在《宋中》里写道:“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时清复何有,禾黍满空山。”“孟诸”是个大泽,在虞城西北,“赤帝”指刘邦,说的是他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典故。诗仙李白在《丁都护歌》中写道:“云阳上征去,两岸绕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催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云阳”,在今天的丹阳。太湖石由云阳运到长安,以供皇室之用,包括修陵,这首诗寄托诗人对船夫的同情。实际上,李白是借古讽今,芒砀梁王石室如此坚固,如今空荡废墟,让人千古悲痛,以此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要盛营地宫,劳民伤财。芒砀山的文化和古迹可谓古人留给后世的无尽之宝藏,需要后人孜孜探索。

猜你喜欢

砀山陵墓墓室
安徽砀山:“互联网+”赋能水果产业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安徽砀山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墓室探秘
安徽:砀山启动运营砀山酥梨网站
安徽:砀山酥梨搭上邮政农村电商快车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