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道德悖论研究现状分析

2020-01-1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悖论道德教育道德

冯 帆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道德悖论的基本概念

道德是人类存在的象征,道德悖论同样如此。人们平时觉得道德悖论离自己很遥远,事实上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规定道德的标准时,就会发现它无时无处不在。如:我们默认谦让是道德行为,但钱广荣先生提出了“分苹果”的情景假设,就让这种谦让行为成为道德悖论问题。为了化解这种道德二难境遇,中外学者们通过对道德悖论进行详细、本质的研究分析,以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德悖论。

1.悖论。悖论的英文是“paradox”,词源是古希腊词“对”和“爱”,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意思,也有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含义。另外,也有说paradox来自希腊语“对”和“思考”,引申为多想一想。[1](P4)它的同义词通常有二律背反、二难、困境等。

悖论最先开始是以逻辑悖论的形式出现,伊壁门尼德提出的“说谎者悖论”是悖论的鼻祖。很多学者习惯性地把悖论当做逻辑悖论来定义,认为悖论是从看似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有效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或命题的等价式,即认为“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最后建立矛盾等价式”是悖论定义必不可少的三因素。[2](P7)后来张家龙完善为“四要素”,即“悖论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推导的论证过程;它以给定的定义为出发点;通过有效的逻辑推理规则;得到具有相互矛盾的语句及其等价式。”[3](P229)

2.道德悖论。道德悖论作为悖论的一种,是悖论在道德领域的表现。有学者根据悖论定义的“三要素”来定义道德悖论,即道德悖论在遵循共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合乎逻辑的行动或推理形式推演出来的具有相互矛盾的两个道德结论。还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作为悖论是一种虚假命题,人们所认为的道德悖论只是错误地把多种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囊括在内。

二者都具有片面性,前者忽略了道德悖论的实践性,后者忽略了道德悖论的理论性。现在学界比较认同道德悖论具有理论和实践之分。理论上的道德悖论是“在道德背景下的具体道德认知主体,经过了经典逻辑规则的推理形式,得出了一个在道德价值或伦理观念上相互矛盾的结论”。[4]实践上的道德悖论则是“道德行为主体在选择的时候和实践的结果所出现的相互矛盾的现象。”[5]

二、道德悖论的分类

1.“显性道德悖论”和“隐性道德悖论”。二者的区别在于隐藏的矛盾点是否在任何地方和时候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显性道德悖论”是指有些时候我们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而一叶障目,那些矛盾暂时不为我们所识别出来,但它仍然作为客观事实而存在,并且对于一切情况具有普遍适用性。“隐性道德悖论”是指需要经过解释才能看清结果是自相矛盾的。它一般是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的。[5]

现代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许多显性的道德悖论现象被放大,如人们习以为常的碰瓷现象,间接导致不敢扶任何跌倒老人的社会冷漠心理出现。这就是显性道德悖论,不管扶不扶都会出现道德困境的存在。而隐性道德悖论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只需要注意各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正如公交车让座这种谦让行为在中国完全是值得赞扬的道德高尚行为,但在别国价值观念中可能并不是,这就是不同文化下的价值差异。

2.“理论型道德悖论”和“知行型道德悖论”。道德不仅涉及到理论标准,更主要的是道德实践。有学者将道德悖论划分为“理论型道德悖论”和“知行型道德悖论”。[6]理论型道德悖论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和逻辑层面的探讨,一般不直接涉及道德实践行为。

知行型道德悖论就是德行悖论。德行悖论一直以来是作为道德悖论中一个比较受争议的存在,因为它是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它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悖行”而不是悖论。学界把道德悖论分为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那么它作为实践中产生的道德矛盾就可以被归入其中。学界这样分类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德行悖论中的矛盾行为,而是要研究如何消解这种矛盾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型道德悖论的探讨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而对德行悖论的实践研究也为了能够不断丰富道德悖论的理论层面成果。

3.道德选择和非道德选择的道德悖论

学者王艳从道德悖论的生成原因将其划分为“道德选择产生的道德悖论”和“非道德选择产生的道德悖论”。[7]非道德选择产生的道德悖论即主体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某种道德的善,结果却出现了善恶相对立存在的情况;而道德选择产生的道德悖论则相反,主体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确实是为了实现某种道德的善,但结果还是产生了善恶并存的情况。即我们常说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好心办坏事”。

目前国内学界一般认可将道德悖论分为理论型道德悖论和知行型道德悖论,它沿袭了把道德悖论分为理论和实践来分别定义的传统,比较全面。本文也认同这种分类。

三、道德悖论的成因

康德曾说过:“有两样东西让人敬畏,一个是人们头顶的星空,一个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人类总体是在不断进步的,为什么道德却看似出现了退化现象?为什么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道德实践中会表现出那么复杂和不可靠?

2. 根据这个预测模型来处理和评价任何新样本,或在诸多新样本中选出与已有模型拟合度最高的那一个。在对弈中,AlphaGo就是借之前得到的预测模型评估每一个可能落子点所带来的获胜概率,并总是选择胜率最大的那一步棋来走,以此发挥出计算机(远超任何人类棋手)的稳定性优势取得最终胜利。

1.道德关系——精神到实践的复杂转化。道德悖论具有复杂的形成原因,其中,道德价值结构的双重性及其价值实现的逻辑走向的两面性是道德悖论形成的根本原因。[5]学者钱广荣认为道德价值是由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组成的精神—实践系统,而在道德价值结构中道德关系是道德价值的实质和标志,道德对社会和人的作用是通过道德关系体现出来的,所以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只有转变成正确的道德关系才能体现出价值。而人类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之间的转变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二者之间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转化,意识转化为实践过程中,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转换失败,即没有体现出预期的道德关系。所以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是道德价值的可能形式,而道德关系才是道德价值的事实形式,这就是道德价值结构的双重性。正是由于道德价值结构的双重性才导致了价值实现的逻辑走向的两面性。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既可能走向有利于形成和优化一定的道德关系的方向,也有可能走向反方向。

2.道德主体认知——有限性和利己性。悖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类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道德主体,而主体自身认知的有限性和价值选择上的利己性是道德悖论形成的主观原因。人作为道德主体时,由于所受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差别,导致主体自身的认知有限,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这也是我国现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所在,通过教育与环境提升主体道德认知水平,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期,当代社会的道德悖论最后都将归结于最本质的利益关系。公私问题自古就是一对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崇公抑私,虽然人们都有利己心,但在社会的道德环境下只能克制。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似乎有了合理的理由,人们的利己心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甚至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但这在社会大环境下却并不突兀,这使得“源于私的价值地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提升”。[8]主体的利己性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其价值选择偏向自身标准,最后偏离客观实际情况从而出现道德悖论。这也是市场经济下诚信问题频发的症结所在。

3.道德传统——理想化和滞后。中国传统道德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可见,“仁”的道德观至今对人们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一般情况下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影响的背景下,人们往往会出现道德矛盾,内心既忍受传统道德观的拷问,又很难抵制住现实利益的诱惑。

当代社会已经不是封建社会,许多传统道德失去了政治制度根基,需要扬弃。既然大众无法时刻做到“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理想道德境界,那么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规范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低效的进行道德说教。

四、消解道德悖论的切入点和策略

道德悖论的消解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兴趣所在,其消解不能仅仅停留在逻辑层面的推理,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逻辑学上将悖论分为导出悖论的前提、导出悖论的逻辑推理形式、逻辑矛盾的结论三个部分。塞恩斯伯里认为:“悖论就是从显然可接受的前提出发经过显然可接受的推理推出一个显然不能接受的结论。”[9]从逻辑三段论角度来说,一个论题的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是不可能得出错误结论的。因此,从逻辑学来分析,悖论的产生或者结论本身就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前提出发点、推理过程具有未发现的缺陷。塞恩斯伯里在悖论的定义中,给了人们消解悖论的三个切入点:接受矛盾性的结论;认为悖论推理过程存在缺陷;认为前提出发点存在缺陷。这三个切入点中,如果人们能接受矛盾性的结论,那么悖论将不会被称之为悖论。如果悖论推理过程存在缺陷,那么这个悖论的推导过程就会完全不成立。综合分析,消解悖论的切入点只能从一个悖论的前提出发点入手。所以悖论问题出现的症结在于那些为人们所公认正确的、不易辨识的悖论前提上,即人类自身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不足。如:碰瓷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摔倒受伤的人是弱者,是受害者。

塞恩斯伯里给出了消解悖论的切入点,如何消解道德悖论需要从客观的社会道德体系和主观道德认知两方面同时进行。道德具有时代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当代社会是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创新对于道德悖论的消解是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所以,一方面,应不断创新社会道德体系,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个人的道德选择和社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我国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道德的高度凝练。同时为了避免道德价值的双重性所带来的二难境地,还应注重道德实施过程的评价。以往的道德评价体系或是以目的或是以结果为标准而各执一词,如:著名的“失控的电车”。其结果是,无论是目的论还是结果论都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因为人的道德行为选择很容易受到多种可变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影响而产生悖论,如果不单纯的注重动机或结果,而要对整个过程进行道德评价,那么很大程度上道德悖论的消解就比较简单了。

另一方面,要从主体道德认知入手,从根本上消解道德悖论。中国和西方可以说都是以德性论为历史基础的,中国的孔孟倡导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西方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提倡美德。为了保持自身的德性不被外界诱惑所遮蔽,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身道德。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自我为先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而且也并不可耻。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利己不会构成悖论。构成悖论的往往是在利己和利他相冲突的情况下发生,自身利己与社会要求利他出现了矛盾,这个时候提高主体的道德认知对于道德悖论的消解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在关键时刻具有高超的道德认知能力,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道德悖论不消自解。

五、道德悖论的研究领域和未来走向

相比于西方,我国道德悖论研究的时间较短,研究领域也仅仅局限在以下几个领域:

1.道德教育领域。道德教育是人们道德生活中最先接触的理论知识,一直以来争议最大。麦克劳伦最先提出“道德教育悖论”。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结果必是无效或者不道德中的一种。如果你让一个孩子按照你的道德观念去做事,这样你就让孩子没有了自我对道德的判断标准,某种意义上是不道德的,泯灭了孩子的自由意志;但是如果你没有让他按照你的道德观念来做事,很可能他连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他都不知道。”[10]

道德教育的低效性,一方面,因为道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很难让每个道德主体时刻保持着理性或者感性。我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流于说教,学生对于实际情况往往缺乏处理的经验,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悖论还体现在理论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矛盾。例如2008年地震的“范跑跑”,作为老师本来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榜样,结果却成了道德教育失败的典型。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及让教育与实践相衔接是我国未来道德教育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网络新媒体领域。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给人们的生活甚至消解道德悖论带来了便利,如:有人在抖音上发布救人视频以自证清白防止被讹,但信息泛滥、侵犯隐私、人肉搜索等同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电影《搜索》就是以人肉搜索为例展现出网络暴力的隐患。人们在网络上看到不道德的事情时,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道德的角色对事件中的道德主体进行人肉搜索,让其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维护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行为,认为这是一种善,但对被搜索的道德主体而言这是一种“网络暴力”,曾因被人肉搜索而不堪舆论压力自杀的事情并不少见。身处网络时代如何消解网络中的伦理困境也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道德悖论的研究,仍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即只对道德悖论的定义、分类以及消解策略进行理论分析,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发展。并且,我国对于道德悖论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研究也异常缺乏。如:西方在与人息息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作出了大量研究,如安乐死、枪毙等,但我国仅仅简单停留在对道德悖论的理论研究,没有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来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帮助。

六、结语

人类对于道德悖论的研究永无止境,因为人类是最复杂的,其所作出的道德选择也是复杂的。特别是在如今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道德信仰变得多样化。这些道德信仰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使道德悖论更加凸显。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而如何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就是决定道德悖论发展的关键。即使我们做不到传统道德观所追求的圣人境界,至少要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猜你喜欢

悖论道德教育道德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海岛悖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帽子悖论”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