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美育论述的思想蕴涵探析

2020-01-18李昊灿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立德美育美学

李昊灿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美育的价值给出了全新的定位。在扎根基层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育和谐”“文化是灵魂”“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等短评,体现了对美育功能的高度重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美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些重要指示,是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根本指南。厘清习近平关于美育工作论述的思想意蕴,必将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美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美育任务在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践行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即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中。

1.落实立德树人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德即树立良好的德行,通过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人,树人即成人、成才,成人、成才是建立在良好的德行基础之上的,要通过立德塑造人、发展人最终造就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2]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青年精神上的“缺钙”,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美育教育是培养青年高尚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怀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培育人才目标的重要载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当下,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瞬息万变,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变革也在深入发展,这种变化不断冲击着青年的意识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青年否定了社会主流道德,甚至个别青年对价值判断茫然,导致行为失范,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教育涵盖了思想教育、意识形态引领、价值导向等多元维度,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中,要明确理想信念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美育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强化“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坚定理想信念的时效性。

2.落实立德树人要推进全面发展。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系统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阐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战略。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因此,聚焦推进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国家培育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符合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全面提高青年个人素质,塑造良好品格具有重要作用。“美育的价值和功能突出体现在对德智体其他各育具有渗透协调作用,是德智体各育的‘综合中介’。”[5]美育不仅可以以美育德,坚定青年理想信念;而且可以以美启智,激发青年追求真理;还可以以美健体,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同时以美辅劳,引领青年锤炼意志。美育作为“综合中介”与德智体美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此以美育为切入,坚持立德树人既要引导青年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又要教育青年敏于求知、勤于学习,从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再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都是青年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实践抓手。

二、美育路径在扎根时代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为我国美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要明确“人民既是历史的创作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6]因此,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美的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到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充实人民精神生活,开阔人民审美眼界,提升人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7]因而美育工作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洞悉社会潮流,贴近时代生活,才能够创作出凝聚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象的作品。

1.美育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美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进入新时代,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审美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对于美,人民有了更多的期待,社会有了更多的呼吁,现实有了更多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限于对美的环境、美的空间、美的造物的需要,而且对美的艺术的诉求和向往愈加强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进人民深处,吃透生活底蕴,并认识到“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8]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美育工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时代生活,走出象牙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人民心声、引领社会潮流、反映时代发展,“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8]努力奏响人民之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美育工作要反映时代精神。宋代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曾提到“文以载道”,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在当代“道”应为时代精神或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文以载道即为通过文学艺术等美育途径引领时代精神或社会主流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6]当下,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文化软实力的地位日益凸显,各国文化也进入了相互博弈和交融的新阶段,文化交流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而我国文化艺术创作面临着有“高原”缺“高峰”、缺少宏大叙事的作品、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还不足的困境。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崛起,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转变,更好的推进文化建设,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精品艺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期待,通过美育引导人民群众过上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美育教育要遵循美育特点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9]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能够使人获得情感的陶冶与精神的提升,并最终得到全面发展。

1.美育高扬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越式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时空压缩”式的发展造成了当代人的生存与精神危机,社会上蔓延着市场拜物盛行、工具理性张扬、精神生活贫血的现象,致使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被非理性因素所压抑和忽视。如何实现人的复归,席勒指出:“应该通过美把人从歧途上引上正路”,[10]以此达到“人的自由解放和生存质量的提升”。[11]早期鲁迅先生也曾发声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文艺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提高人文精神层面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倡导通过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因此,美育在当代具有倾听时代声音,突出问题导向的功用,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仅仅抓住人的主体性价值的体现。

2.美育塑造美好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指出,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与人格养成是双向关系”,[12]美育可以促进人格完善,塑造美好心灵,另一方面,人格完善与美好心灵的塑造也是美育根本目的之所在。美育教育作为特殊的教化方法,在于滋润心田,铸就精神世界,对人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时代我国人民大众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生活、学习,致使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理性信念和处事方式等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审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由于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就可能停留在表面化、肤浅化的水平,出现“理想真空”“价值悬浮”等精神贫血现象,难以追求高尚情操和优雅旨趣,不能获得心灵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因此,现时代美育教育应立足于塑造美好心灵,“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3]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怡情,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3.美育强调艺术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艺术教育是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优秀艺术品的实践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在促进人的审美价值、培养艺术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发挥艺术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通过艺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美育旨归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建设的总体概念”,[14]是中华美学诸多学说、范畴的凝练与升华。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之间紧密联系,“中华美学精神更多地揭示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理性及学术层面的独特建树,其内涵在于,它更多指向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育人及应用层面的独特建树” ,[15]因此,美育强调通过中华民族的审美与艺术传统进行的一种独特的人格教育,而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要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即中华美育精神把握了美学的学科属性,指向了精神的价值领域,彰显了中华的民族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坚持崇德尚艺。德是安身立命之根,艺是成就事业之本,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的重要论述。[7]中华美学始终强调审美价值创造过程中个体体验与心性修养的统一,正如康德所言:“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沟通”,中华美学精神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人具有卓绝的技艺和充实的灵魂。中华近现代美育的滥觞起源于对中国救亡图存、教育救国的时代局势,面对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一批爱国志士开始了教育救国的艰难探索,如:王国维提出的“完全之人物”、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宗白华提出的“艺术人生观”……这些美学思想家一方面接续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心性修养追求,强化了审美活动的人生指向,另一方面又将人生指向与民族前途结合在一起,以内在的人生信仰普照民族发展。因此,中华美学精神是“以美境高趣来引领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化育,这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实现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理想的重要途径。”[16]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7]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在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形式、思想意识形态等作用下形成、凝聚并传承下来,同时影响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其精华滋养着当代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的潮流中立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全球对话的文化格局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对人们深刻领会其所彰显的思想精华,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民族自信。回眸历史,中华民族的崛起历程中无不充盈着对美的实践追求,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亘古不变,那就是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并演进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美。其中不乏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信念美、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抗敌的意志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美、改革开放时期革故鼎新的创新美、进入新时代以来践行中国梦的实干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正是建立与对本民族的自信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现时代应通过中华美学精神培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自信,把自己的人生命运紧密同国运相牵、同国脉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对美育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继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殷切期望。美育作为涵化育人的重要路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民族信仰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对提高我国国民的审美素养,加强国民审美教育,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美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行动指南,应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化改革,确保美育工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立德美育美学
论公民美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盘中的意式美学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