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寿州窑釉色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0-01-18陈霄雯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釉瓷釉色道家

姜 丽,陈霄雯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寿州窑作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釉色主要以青瓷、黄釉瓷著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并兼具南北方文化,以独具特色的黄釉瓷器在当时“南青北白”的釉色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丰富了唐时期的釉色种类,并为唐之后颜色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创烧于南朝时期,中间经历初唐、盛唐,最终停烧于唐朝末期,前后共经历400 余年。 文章主要探究瓷器的名称来历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釉色之美、影响釉色的因素等,感受寿州窑黄釉更深层次的独特魅力。

一、寿州窑概述

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的品种和纹饰都有所变化,南方青瓷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陶瓷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唐、宋陶瓷技术业的兴盛提供了前提条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为了躲避战争,北方农民不断迁徙南下,不但补充了南方不足的劳动力,还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南朝时期地处淮河两岸的淮南上窑、蚌埠、阜阳等地,因具备丰厚的自然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从北方而来的大量窑工开始在此地烧制瓷器,寿州窑就是在此背景下创立并兴盛起来的。

据考古发现,唐墓里经常会发现寿州窑黄釉瓷器,初唐墓葬相对较少,开元、天宝年间墓葬内发现增多,安徽在治淮河淮北河网化的水利工程中出土了许多唐代黄釉瓷器,甚至在山东、河南等地也相继出土了大量唐代黄釉瓷器,可见,当时寿州窑黄釉瓷的影响范围之广[1](P36-37)。 这些黄釉瓷器在唐代各类瓷器中,尽管比不上邢窑和定窑的白瓷与越窑的青瓷有名,但是它在唐代瓷器中的历史地位也不容忽视。

二、釉色之美——黄釉

唐朝,饮茶斗茶之风较为盛行,而陆羽《茶经》一书中就曾提到寿州窑,这也是寿州窑首次在史书中被提到。 同时,寿州窑也是整个江淮地区最早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窑场。 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提到“寿州瓷黄,茶色紫”,并把寿州窑产品排在岳、鼎、越州窑之后,洪州窑之前。 另外,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有“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的记载,这足以说明寿州窑在当时的地位[2]。 这为我们研究寿州窑瓷器的釉色演化提供了一条重大的历史依据。

寿州窑黄釉瓷在唐代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其釉色来看,黄色本身就给人以温暖、明朗、热烈之感,并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更被历代陶瓷业作为彩釉或施釉或画彩。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很多瓷器上就开始使用黄色纹饰进行勾绘。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低温黄釉陶器,这种釉陶主要以铅化合物为助溶剂,以铁为主要着色剂,表面呈现黄褐色,釉面光泽度强,平整光滑。 到了唐朝时期,寿州窑黄釉的陶、瓷器开始得到较好的发展,无论技术上、 质量上还是造型上都有着明显的提高,从此寿州窑黄釉登上了历史舞台。

寿州窑黄釉瓷器在唐代尽管比不上邢窑、越窑,但它以独具特色的黄釉被人们所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盛唐时期,瓷器因独特的釉色、实用的造型,逐渐被广大百姓接受,独具特色的风格与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唐代制瓷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烧成技术的提高,寿州窑把以往的还原焰改为氧化焰,使釉色呈现出蜡黄、金黄、鳝鱼黄、黄绿、酱黄、青黄等多种颜色,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纯正的蜡黄釉色。

寿州窑由青瓷向黄瓷的转变是在继承已有黄釉陶瓷器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加之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起来的,在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继北朝晚期出现的白瓷之后,诞生的又一种单色釉种。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文化的先进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而寿州窑瓷器选择以黄色为主,不仅反映出普通大众当时的审美爱好,同时也具有天下太平的美好寓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寿州窑釉色的美学特征

(一)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对中国美学中两种不同的美感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形象地称为“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 他举例说,楚国的装饰、汉赋、明清的瓷器,一直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是错彩镂金的美。 汉代的艺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这是一种美,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之美。 寿州窑瓷器以其特有的黄色呈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

寿州窑早期生产的器物主要以青瓷为主,胎质坚硬、釉色莹亮,一直延烧至隋,唐代时烧制出最为经典的黄釉瓷器。 唐代,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相比,寿州瓷器在整体风格上显得更加粗犷质朴。首先,寿州窑瓷器的胎体非常厚重,制作瓷器的胎土取自当地,一般未经淘洗,因此,在烧之前都会在表层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用化妆土来掩盖本身胎土的粗糙,最后再罩一层黄色釉,所以看上去尽管光滑很多, 但表面还是有一些泥土本身的肌理漏出。 其次,寿州窑瓷器诞生于中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无论是泥土的技术处理还是烧成等方面,都处在探索阶段。 特别是处于淮河流域地区的寿州窑, 是因为北方工匠的迁徙才有了陶瓷的制作,因此相对于其它窑口,并没有丰富的制瓷传承及工艺的积淀。加之此时对于泥土工艺的技术处理不够成熟,便使得寿州窑瓷器呈现出古拙质朴的特征。 总体来看,古代寿州窑器物是一种基于日常民用的造物艺术实践,它生产的目标群体主要为普通老百姓,因此,在原料的选取、制作及工艺方面就没有官窑瓷器那么讲究,最终呈现出在满足普通大众使用基础上的一种“朴素之美”。

(二)自然天成的流动之美

寿州窑生产的瓷器之釉色流动大致可分为两种效果。 一种是釉不及底,只在器物的上半部分施釉,在烧制的过程中器身下部会形成釉色自然流动的效果。 因为烧制的偶然性及釉色特性,每件产品的釉色流动是不会相同的,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不同的釉色流动之美,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种流动效果是通体施釉后因其表面胎质粗糙造成釉色小面积不均匀形成的小范围流动,这种因不均匀产生的流动让寿州窑的瓷器更增添了些许自然天成的意趣之美。

寿州窑产品中罐、壶等器物整体偏大,施釉一般使用刷釉法, 这就容易造成刷痕且釉层不均匀。而且窑中所放位置不同,烧制时不同部位受热不均匀, 还会造成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发色不一致。加之寿州窑使用的瓷土为当地的“拌子土”,这种土由于含砂较多, 所以胎体显得厚重且表面不光滑,使釉色在胎体上有一种流动之美。 凹陷处釉色厚,呈现深黄色调,凸起处釉色以浅黄为主,整个釉色或深或浅,给人一种空灵之感。

寿州窑的釉色装饰还有一大特点,便是釉不及底。除内口沿有釉,腹内腔基本无釉,外壁近底足约三分之一处露胎无釉,使得釉色从上往下随着烧制的温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流淌之感。 器型不同,这种流动便会产生不同变化,如器物底部造型的弧度不同,器物大小的不同,所形成的流动感是不同的,有的流动线条缓慢整齐,有的似中国画中的泼墨写意, 无意中成为一种变化的流动装饰美。而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流动装饰便成为寿州黄釉瓷的装饰特色之一,整个瓷器看起来美仑美奂,更增加了其流动的灵动之美。

(三)明快热烈的豪放之美

外形古朴、色彩单纯明快是寿州窑黄釉瓷最为突出的风格。 寿州窑釉色因瓷黄闻名于世,在黄色系中又以其蜡黄、 金黄最为纯正且最具代表性,这也是寿州窑成熟期得以自成一派的基础。寿州窑的黄釉之所以独具特色, 还在于其黄釉的丰富性,除最为经典的蜡黄、金黄外,还有鳝鱼黄、褐黄、黄绿、青黄等一系列黄色色系。

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地位于淮河两岸,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战争频繁的地带, 文化多样性及包容性十分明显。同时也形成了该地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色,生活在这里的人视野更加开阔,性情也较为豪放豁达。 北魏时期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唐代时淮河两岸百姓的生活已融入少数民族风格,少数民族豪放粗犷的性格直接影响了淮南两岸的百姓,使得两淮地区人民性格更加热烈奔放,而这种粗犷的民风和热烈的性情势必会反映到生活中各种器物的制作,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寿州窑黄釉瓷便呈现出外形粗犷、色彩明快热烈的整体风格[3](P17-18)。

另外,寿州窑既没有盲目模仿邢窑、定窑的白瓷,也没有跟随越窑青瓷走下去,而是敢于创新,烧造出独具特色的黄釉瓷。 而这种通体饰“黄”的釉色,给人以强烈的单纯豪放之美,也表现了当时制陶工匠们通过瓷器所传达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影响寿州窑釉色的因素

(一)唐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在科技、诗歌、文学、艺术、宗教等多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封建君主统治下,唐朝的思想意识实行了全面开放的政策,这也是促进唐朝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民族融合、开放的环境影响了陶瓷文化,使陶瓷文化在技术上、种类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并推动唐代陶瓷文化向着丰富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导致人们频繁迁徙,但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农业、手工业的生产与发展。 寿州窑早期由于技术限制,主要以还原气氛烧成,发色一般为青瓷,其胎白质细,釉色主要以青色为主,含有少量小砂点。 唐代时期随着技术的提高以及北方工匠先进工艺的引进,开始在氧化焰中烧制出风格独特的黄釉瓷。 北方配置白釉的方法与南方青釉配方技术的融合与交流, 使得迁入当地的人另辟蹊径。在借鉴的基础上,由还原焰技术升级到氧化焰技术, 成功烧制出了经典的黄釉瓷器。

唐代寿州窑在氧化气氛中,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釉料可以烧成黄釉, 但是釉色在把控上有很大难度,最后黄釉的发色并不美观,要么或浅或深,要么会有些许褐色斑点。 匣钵的发明与使用,不仅可以避免窑灰对釉面的污染,还保证了温度和烧成气氛的相对稳定。 正是因为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寿州窑的瓷器才得以独特的烧造工艺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成为当时独具特色并盛极一时的瓷器,为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唐代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唐代将人分为不同等级,主要有贵族地主、庶民地主、农民阶级、贱民,品级不同的官员官服的颜色是不同的,而这种等级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墓葬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埋葬的洞墓规格是不一样的。唐代人民在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对自己身份所匹配的所有用品不自觉的打上了阶级的烙印[4]。 由于当时他们的服饰只能用黄色,根据色彩心理学研究,人民的色彩观念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民也会将器物作为载体传达色彩观,色彩是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因此,寿州窑作为当时的日用产品自然选用黄色作为主要釉色。

寿州窑黄釉瓷器的釉色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淮河沿岸的人民对于黄色土地的眷恋。唐代崇尚土德,在中国传统五行说中,黄色正是土地的象征。由于淮河地区气候温和,适宜居住,平原面积广大,境内水资源丰富,这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得淮河两岸称为唐时期的重要粮仓。这里的人民以黄色土地为生, 自然对黄色有更多的眷恋之情,而这种对黄色的喜爱自然影响到寿州窑釉色的配置当中。

(三)道家色彩观的影响

道家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 道家的始祖老子善言“道”,故称之为道家。道家发源于两淮地区,老子、庄子都出生于淮河沿岸,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淮南子》也继承了道家思想,道家的思想始终以老庄的“自然天道”为核心内容,认为“自然”是世界的本源,在政治上始终秉承“无为而治”[5]。

受道家影响,传统瓷器艺术历来十分重视器物流露出的“意境”。 通过“气韵生动”的瓷器造型、釉色和装饰效果,达到“道”“玄”“妙”的艺术境界。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清净”“无为”的思想,追求一种返璞归真、平淡自然的朴素之美。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开始向追求清泊含蓄、高贵典雅、平淡天真的风格转变。另外,《淮南子》美学思想的影响也是一大方面。《淮南子》中关于美学的论述继承了道家思想,并对美学思想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因此寿州窑的造型简洁优美,很少有复杂的装饰或通体无装饰,釉色以单色釉为主,充分体现了当时以简为美的美学风格,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淡然的渴望,使寿州窑呈现出一种自然朴质的美。

道家作为道教的源头,在唐代时对两淮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道士大多穿黄袍、带黄冠,崇尚黄色,而这时期的人民受到道教的影响,对黄色也产生了崇拜心理。因而这种对黄色的喜爱不由自主地反映到了瓷器制作的过程当中,随着技术的提高,黄釉便慢慢成为寿州窑瓷器的经典釉色。

五、总结

中国灿烂的瓷器文明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寿州窑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的寿州窑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文化的影响,吸取了各方瓷器的精华,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 我们对寿州窑的发展历史、釉色特征以及影响釉色的因素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寿州窑在四百年历史中的发展状况, 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釉瓷釉色道家
如意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从黑釉瓷盏看宋代茶文化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庄子说》(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