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体教学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0-01-18刘尚礼赵东平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

环球市场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协同体育教师育人

刘尚礼 赵东平 重庆科技学院 体育部

体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以其所蕴含的自信自强、不畏强敌、爱国奉献等精神,使得体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气场十足”“能量爆棚”,为塑造个人精神、引领社会规范和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协同育人作用。但长期以来,因受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课程思政的理念并没有很好的渗透到公共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相应的融入机制还不够健全。面对新时代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面对新时期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三阶段目标和五大战略任务,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进一步增强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坚定性,将课程思政理念切切实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时代价值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各类课程均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1]。由此,高校各类课程均开启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其无可替代的学科优势[2]。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的过程,这是发挥体育学科思政功能和执行习近平新时代思政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有效措施。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思政教育资源被不同程度的挖掘出来,成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建立民族自信的真实题材。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改革的意识不够到位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改革意识不到位、不坚定将直接导致行动的迟缓,直观表现为学校领导、基层管理者及施教主体自上而下的仍以学科建设为重心、以高显示度的考核指标为导向。尤其作为高校的一线体育教师,受学校政策导向性影响更为明显,当前工作重心仍主要集中于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量的显性指标上,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力不从心,而是无心向之。

(二)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高校公共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能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才刚刚起步,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纵向维度表现为顶层设计、评价体系、思政元素挖掘、教材开发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不够深入,还没有构建起高校公共体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体系,横向维度的表现为没有统筹好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同合力关系,尤其是与思政课程之间的配合与默契,未能建立起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

(三)教师教学胜任力相对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胜任力还相对不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文社科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不足。很多体育教师掌握和储备了比较扎实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在人文社科知识的获取上却相对比较懈怠,积累不够,导致不能厚积薄发的灵活运用。二是对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针对教材中的显性思政元素进行输出,而疲于对隐藏在学科背后的隐性思政元素进行深究。三是体育思政教学的技巧应用能力不足。体育教师教学中习惯以肢体语言来形象的表达某种技术要领,其驾驭“课程思政”的技巧却不够娴熟,不能很好的将“思政”的“盐”融入体育教学的“汤”。

(四)思政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而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思政资源却并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首先,教材作为思政资源的主要载体,内容大都以奥运会项目为主导,缺少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且对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植入不及时。其次,教师的备课、授课过程过于注重技能传授,忽略了课程背后隐性思政资源的渗透及育人功能。再次,教学方式无法充分激发思政资源的育人功能,对体育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及内涵没有进行深度解读。最后,课外体育过于看重体育的竞技功能,体育文化氛围不浓,与体育课堂教学没有形成合力。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不断强化教学改革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或大或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创新”[3]。“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育人理念,为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为此,一是要强化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共识。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教学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把“课程思政”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组,夯实主体责任,全面统筹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合力,深入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以铸魂育人为使命,不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4]。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来看,其目的就是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以实现铸魂育人的使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就是要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并通过不断优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规范的育人机制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前提,是保障“课程思政”行稳致远的当务之急。为此,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层层传导、各司其职的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以守正创新为导向,逐步提升教师胜任力

教师教学胜任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师应适时审视、提升自身的胜任力,但方向更为重要,守正创新就是当前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坚持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体育教师应努力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在“创新”过程中实现新突破。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增强人文社科素养,提高育人的本领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识积淀,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节拍,才能为“课程思政”铺垫良好的基础,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喷涌而出高校应结合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实施方案。

(四)以情境教学为手段,深度挖掘隐性思政资源

情境化教学既是要求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尽可能不暴露真实的目的,尽可能减少人为痕迹,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课程思政的终极目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主体为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相对成熟,“填鸭式”教学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应将思政元素情境化、自然化的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其在技能提高的同时心灵得到升华,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猜你喜欢

协同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