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闽台人才联合培养的发展及创新模式

2020-01-18吴涛闽南科技学院商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21期
关键词:闽台办学人才

吴涛 闽南科技学院商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经济也在逐步的融合并且发展,就当前阶段的企业竞争而言,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要与国际的经济市场进行竞争。将国内与国外的经济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会为双方带来很大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程度的挑战。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本身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不断涌入的背景之下,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全能型、复合型的人才,并且以实际的市场需求作为主要的方向,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以此来满足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

在国内,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基于此,教育体制也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在现阶段,不论各个行业还是各个领域的人才,大多数都局限于曾经的“象牙塔”,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尽管在国内,每一年的优秀毕业生都不在少数,但是就很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而言,要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已经是各大企业的标配,并且是一项很重的负担。毫无疑问,该负担使企业本身增加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基于此,在对优秀人才进行教育的阶段,就要将实践教育逐步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各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采取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并且将课程的设置以及整体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创新,与此同时,各高校还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只有将多个方向进行全面的整合和创新,才能为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提供相适配的人才。

一、闽台人才联合培养的问题

就闽台高校的联合办学而言,已经经历了很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成就。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经济、两岸政治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闽台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策缺失

闽台这两方至今并未签署任何关于人才培养的办学协议,在实际进行合作办学的很大一部分,遵循的都是单边政策。一些极为基础性的问题,比如,学分的转换、学位的互认以及职业资格证的对接等,均未签署相关的有效文件。在2008年,在福建省已经制定了相关的闽台人才培养交流的工程意见,并且基于此,还制定了很多详细的标准和规定,但是在闽台人才联合培养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程度的实际操作性。

(二)联合办学的模式相对固定,整体的合作层次较低

首先第一点,就是整体的合作模式相对固定,并且在实际中,以“校校企”的合作模式占据多数。在当前阶段,中国台湾地区并不允许本地区的高校进行分校的设立,比如,就中国台湾的高雄大学而言,其在不久之前,就提出过想在大陆内地的厦门设立分校,但是并没有得到中国台湾当局的批准。就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其本身向大陆内地进行办学的立场十分消极,即不对该行为进行鼓励,也不对该行为表示支持。因此,直至今日,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到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办学。在2014年,中国台湾当地一共有49所高校,要向大陆内地进行学生招收,但是由于中国台湾本身限制招生的规模和人数,因此,大陆内部学生可以进到中国台湾高校的人数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闽台两区的高校无法达到互设高校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大陆内地为主要导向的“校校企合作”。

其次第二点,就是整体的合作从层次十分低。就闽台而言,两者的合作仅仅是局限于地方的本科教育,又或者是一些高职教育,并且高职教育占据总体人数的三分之二。在高学历层次上的占比极少。闽台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其整体的模式不具备创新性,整体的合作层次特别低,就导致闽台联合培养人才的空间十分有限,进而使闽台高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办学理念存在差异

首先第一点,就是在大陆内地,各高校不论是课程的开发还是教材的开发,大部分都是遵循实际的学科设置,并且不会根据未来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而进行开设。但是就中国台湾而言,其高校的课程开设,大部分是以务实性和实践性居多,并且高校本身的教材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外的原版教材。大陆高校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应试教育,并且多使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的机会,就导致学生背诵知识点极其熟练但是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闽台在进行人才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如果照搬中国台湾地区高校的教材,学生则无法接受,但是如果中国台湾地区选用大陆内地高校的教材,则中国台湾地区的师生也无法接受。基于此,闽台双方在进行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教材与课程的沟通,不论是任何一方选用对方的教材,都要做好一定程度的修订。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具体的高校进行自由的编写,并且教材本身只适用于一些合作的专业,因此,并不具备系统化和规模化。

其次第二点,就是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具备极高程度的国际化。其高校的学生在进行期中或者是期末的考试时,直接就进行某个国际证件的考试,并且会将该考试的内容,直接置于课堂之中,使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是就福建地区而言,其在进行课程的考试设立上,并没有设立很多的考证项目,因此,其本身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闽台联合办学培养的发展及创新模式分析

(一)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资培养体系

当地区域的整体师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程度,因此,要将中国台湾地区的优质资源体系引入进来,进而使闽台双方的高校师资交流得到促进和发展。与此同时,福建当地,还可以开展相应的闽台高校合作交流会,进而使闽台双方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的目的。在进行师资体系的培养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入中国台湾地区的培育体系,并且结合福建地区的特点,进而培养出各个层级的教师骨干,以及相应的教育管理型人才,除此以外,还要根据福建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进行教育的转型或者是升级,进而培养出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在进行闽台师资联合培养的计划实施中,要将省内地区的本科、专科院校的优秀教师人才进而选派,除此以外,还要针对闽台地区的对接自贸区进行各个层级的优秀教师选派,将实际选派的优秀教师通过访问、修学的方式,进而学习中国台湾当地的优秀教育理念以及新型教学模式,并且通过合作的方式,使整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任务均达到要求,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师资培养。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交流体系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本身进行教育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可以培养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此来满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交流体系,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从传统的想学什么会学什么的思想转变成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实操能力等全面综合性发展为一体的人才思想,只有如此,才能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得以实现。闽台在进行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已经对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办学方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并且将闽台双方的一些办学经验进行分享,举例来讲,在对平潭城东的小学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流水中心的小学进行创办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办学中心,就是学生,并且在进行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并且在教育的特色上也十分鲜明,因此获得了十分显著的办学成果,也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基于此,为了使中高层次的人才得到大范围的培育,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与此同时,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进而促进人才的成长和教育。

(三)建立“以实践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两者进行联合的实际意义,就是将学校的专业教育和企业本身的实际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的一种交流模式。但是在实际中,企业的要求与高校自身的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就要对实际中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此同时,高校要始终坚持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的输送,真正意义上达到人才供需的共识。在实际中,学校要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安排,即分为理论和实操两大模块,也就是说,学生在接受完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就要到相应的合作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并且学校本身要切实到企业之中,了解到企业的实际运营流程,根据其实际的工作状况,进而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除此之外,校企双方还可以进行课程的联合开发和制定,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进而使校企双方的合作更为愉快。

(四)建立“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职业交流模式

为了将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内地,同时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更全面培养,在进行联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职业交流。闽台两岸的高校都要清晰的认识到,学生要想实现自主的学习,其主要的源头就是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使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得到无限的延伸。在闽台各高校之中,要建立相应的创业设计大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除此以外,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统的课堂模式向实践的方式扩展和延伸,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自2005年开始,福建省就开始创办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时至今日,每一届都没有落下过,并且其已经成为闽台双方的主要交流平台。在该大赛中,评审团一共就有一百多人,并且其来自世界各地,不但有各个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些当地的企业家以及投资人等。评审团会对来参赛的200多支队伍进行现场的评审,与此同时,这200多家企业的事业单位会在大赛的现场进行招聘,提供的岗位数以千计。该活动,不但为各个高校的学生提供了专业能力的展示平台,也一定程度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实现联合培养的意义

(一)优势互补

就闽台两岸而言,实现跨区域的人才联合培养,不但可以使本地的教育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才培养进行更大程度的结合,还能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将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引进到当地,不但能促进当地的教育发展,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得到促进,与此同时,在进行教育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将福建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而选取更为合适的教育资源。在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过程中,其并不属于个体行为,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上至政府,下至学生个体,都要予以最大限度的重视,并且要进行长久不懈的坚持。

(二)提高培养的质量

不论是从任何一个国家作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并且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人才的培养质量高低,决定着一个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准的高低。对学生进行联合的培养,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还能使学生对于学科的创新建设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闽台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进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均得以提升,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进行联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项目管理的规范性,与此同时,评估联合教学的规模、条件以及水平,进而使人才的培养实现高质量的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闽台人才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闽台两岸的高校之间实现了进一步的交流。但是在进行联合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更需要创新模式来满足当前形势。

猜你喜欢

闽台办学人才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闽台传统民居习俗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