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与扶贫脱困融合路径研究
——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

2020-01-18周全明

关键词:贫困地区美丽特色

周全明

20世纪90年代,“美丽产业”的提法出现于化妆品行业。随着“眼球经济”的发展,“美丽产业”被用于指代借用模特等吸引眼球的外在包装来招徕消费者的行业类型。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物质性“美丽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如云南的花卉“美丽产业”,菏泽的牡丹“美丽产业”,各大一线城市附近的各种“采摘园”“采摘节”等“美丽产业”。“美丽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旅游观光业的发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依靠特色土产资源发展起来“美丽产业”的地区,开始抓住国家建设美丽乡村、城市人到农村寻找精神家园记忆的契机,发展起以留住乡愁为主题的精神性“美丽产业”,“美丽产业”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文化创意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中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美丽经济”的“美丽经”。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保山护山、保水护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判断下走出一条发展“美丽产业”脱贫攻坚的路子。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回顾以往扶贫脱困的模式,结合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模式,探索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与扶贫脱困融合的基本路径。

一、扶贫脱困模式的现状思考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脱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民生工作。扶贫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我国扶贫脱困事业经历了传统救济式扶贫脱困和经济开发式扶贫脱困两种基本工作模式。

(一) 传统救济式扶贫

传统救济式扶贫就是直接将扶贫资金发放给贫困农户。这种工作模式对于解决农户生产生活的暂时性困难、迫切性问题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于提升农户脱贫致富的能力没有太多的帮助。因此,这种模式也被形象地称为“输血”式扶贫。具体而言,传统救济式扶贫直接给贫困农户“发钱”,而不是提升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扶贫形式简单划一,只能救急,而且容易助长贫困农户的“贫困意识”,进而形成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想。短期扶贫脱困后非常容易返贫复困。

(二) 经济开发式扶贫

鉴于传统救济式扶贫工作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我国从1986年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了改进,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式。开发式扶贫的基本宗旨就是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以民众为主体,倡导和鼓励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和地方政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精神,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劳动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开发式扶贫主要是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通过政府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和市场流通方面的支持,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这一扶贫工作模式也被称为“造血”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着眼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重视调动贫困农户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当地矿产资源或特色农业,强化基础教育普及与技术培训,发展商品生产,融入市场经济,扶贫成本低,扶贫效果好。1992年年底,全国农村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8 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1994年,国家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入21世纪,中央政府又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标是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1]179-186随着这个纲要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1年12月初,又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尽管我国的扶贫脱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扶贫脱困工作依然严峻,问题较为突出。从历次国家扶贫脱困所确定的奋斗目标中也可见一斑。例如,《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说明农村扶贫已经遇到生态环境脆弱、文化落后的问题。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这说明在扶贫脱困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相对贫困的问题。随着市场变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扶贫脱困的开发式工作模式也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如:农村粗放型开发资源所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重复消耗,以及越扶国家级贫困县越多等问题。

基于经济开发式扶贫存在过于粗放、疏于监管等问题,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社会扶贫、兜底保障等八个方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一方面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另一方面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发展是硬道理。近年来,乡村特色“美丽产业”成为不少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二、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

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发展特色“美丽产业”的基础和支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产业”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渐趋成为乡村扶贫脱困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产业类型。

(一) “美丽产业”的基础是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概念最早由浙江省安吉县提出。2008年安吉县出台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首个“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成功推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并“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乡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产业”发展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贫困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特色“美丽产业”,既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守住了绿水青山,也逐渐改变了经济、社会和文化落后的面貌,换得了金山银山。[3]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原本是一个不知名的贫困村,却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走在了前列,其“美丽产业”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二)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的“美丽”

河南省信阳市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国家扶贫攻坚战在河南的重点推进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信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逐渐凸显出后发优势。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信阳市的绿水青山逐渐焕发了活力,旅游产业兴市成为信阳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以及2019年到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实地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更是为包括信阳市在内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主体发展思路。近年来,信阳市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建成一大批田园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和有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村。郝堂村以其“美丽产业”成为具有典型性的美丽乡村。

郝堂村是信阳市全国知名度、美誉度甚高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郝堂成为很多地方建设美丽乡村的复制对象。郝堂村原来是信阳市平桥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乡村,是一个像很多“空心村”一样的凋敝村落。郝堂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背景下,不走复制周庄的路子,围绕村里人过好日子而建设,而不是围绕旅游而建设。郝堂“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建学校、卫生室、图书馆,不粗制滥造,不短视功利,现代的也现代,传统的也传统。头顶‘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光环,郝堂建的是家园、共同体,老百姓过的是小日子,‘被旅游’只是意外收获”[4]。郝堂的美丽看似没有什么特别,却是美在灵魂里,郝堂百姓看似过着平常的日子,却从事着别具特色的“美丽产业”。

(三) 郝堂村的特色“美丽产业”模式

正如郝堂成就美丽乡村并非有意为之,郝堂的特色“美丽产业”也并非为旅游建设。正是这种非有意而为之不仅带动了郝堂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形成了郝堂的特色“美丽产业”发展模式。郝堂的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关注者对其进行归纳。根据其自然而然的形成特征,本文将其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归纳为“基于美丽乡村而自然形成的乡村全域美丽产业”。这样一种美丽产业的核心理念与追求是过好日子。好日子在郝堂村村民看来也很简单,简言之,要有居住环境美、生产生活美、风俗淳朴美。郝堂村村民对好日子的简单追求却自带一种幸福的真谛。“美丽产业”的基础是美丽乡村,郝堂村如果没有自然而成的美丽乡村就不会有乡村全域“美丽产业”。因此,郝堂村的“被旅游”,郝堂村“美丽产业”的形成并非主动为之,而是自然形成。

(四) 郝堂村特色“美丽产业”的特征

郝堂村“基于美丽乡村而自然形成的乡村全域美丽产业”的具体特点表现在各种“被消费的产品”都是村里的自然存在。吃、住、行、玩、学的产业链条乃是基于村民自身过日子的秩序,资金也来自村民的自筹。在郝堂村旅游,住的是村民自家住的房屋,吃的是村民自家的饭菜,行的是村里自然形成的道路,欣赏的是村里自然的田园风光。尽管来郝堂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郝堂的菜馆和住宿仍遵循着自然扩延的规律。郝堂村出名后,外来驻村或搬来的新村民遵循着自然的融入规律在郝堂工作生活。郝堂村要求他们不能破坏乡村的原貌。郝堂村也从不去追求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如今,郝堂村成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脱困与乡村特色“美丽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成了一个人人向往的魅力村,而之前,它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人注意的空心村。郝堂村的发展让人回味和思考,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与扶贫脱困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有着什么样的内在逻辑?还有哪些可以选择的更深入的路径?这些都是本文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

三、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与扶贫脱困融合的逻辑可能

“美丽产业”的基础是美丽乡村,扶贫脱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满足贫困地区民众的物质生产生活需要,同时也要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美丽产业”从物质生产生活的角度可以助力扶贫脱困,也可以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反馈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美丽产业”与扶贫脱困发生了联系,实现了对接。

(一) 扶贫脱困要面对与解决的产业之贫与精神之困

扶贫脱困包含两个层面,扶物质生产和物质性消费的产业之贫,脱精神生活和精神性消费的文化之困。贫困的根本性表现就是物质生产和物质性消费的贫乏、精神生活和精神性消费的困惑。因此,贫困的根由是日常生活没有保证,也就是日子过不好。从我国开发式扶贫的过程来看,开始重视的主要是物质生产和物质性消费之贫,但在扶贫的过程中发现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性,思想观念不改变,精神生活不考虑,返贫的可能性极大,而且速度极快。为解决观念问题,教育扶贫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教育扶贫就是要消除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性消费之困,通过教育来改变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精准扶贫就是要对症下药,既要重视扶物质生产和物质性消费的产业之贫,又不能忽视脱精神生活和精神性消费的文化之困。

(二) 乡村特色“美丽产业”的物质之足与精神之美

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作为吃、住、行等方面的产业类型及其链条能够满足扶贫脱困中的物质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作为游览与体验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以乡村特色文化的独特创意和审美体验,着眼于丰富本地人们日常生活美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越来越重要。文化是基础,创意是关键。没有可以接受的创意,丰厚的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无非就是重复性的熟悉之物。可接受的创意对于文化的发掘和利用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新奇性情趣。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就是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彰显物质生产和物质性消费及精神生活和精神性消费的独特文化和创意之美。从物质生产和物质性消费的层面来看,“美丽产业”注重乡村特色文创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使人们注意到乡村特色文创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从精神生活和精神性消费的层面来看,文创产品的创意表达和审美体验,使人们在消费的同时获得文化的新奇感和创意的美享受。郝堂村村民的过日子就是一种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日常生活化,其以自身的“不在乎”而获得村外人的“在乎”。郝堂村本身成为一个乡村特色文创产品,村外的人在这里吃饭、住宿、体验日子,听当地人聊天,看当地人农忙,在稀松平常的时光之中感受豫南乡村特有的静谧与充盈。

(三) 郝堂村特色“美丽产业”与扶贫脱困的逻辑联系

郝堂村基于美丽乡村而自然形成的乡村全域“美丽产业”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生活方面的内容,如吃、住、行等,也包括村庄的全域观光生态游览与田园耕种和采摘体验。“美丽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5]这样一种特色“美丽产业”不仅包含着生产美、生活美,还具有生态美、风俗美。换言之,“美丽产业”既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不仅可以助力贫困地区扶起脱去物质产业之贫,更能让贫困地区人们脱去精神文化之困。具体而言,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与扶贫脱困存在天然联系的环节就在于郝堂村所追求的“过日子”,也就是学术话语中的日常生活。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还没有普遍富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向往过年过节。伴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年节的物质性内涵不再是吸引人们的主要因素,年节的文化内涵却没有随着物质性财富的积累而得到传承与创新,所以过节逐渐地日常生活化。与物资贫乏时代人们向往年节的幸福生活相反,现代人,尤其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日常生活反而更加向往。广大乡村,尤其是诸多美丽乡村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人记忆中的乡愁模样。郝堂村的日子也因此成为村外人向往体验的日子。

四、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与扶贫脱困融合的路径选择

从扶贫脱困与乡村特色“美丽产业”的内在逻辑来看,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与扶贫脱困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和重建改造。融合的最终目的是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过上好日子,能够可持续地进行日常生活。在郝堂村的基础上,信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乡村美的基础上建设美、创造美,打造了一大批具有豫南特色的美丽乡村,它们文传古今、形具南北、品貌各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信阳休闲度假、看山望水、寻觅乡愁。2016年7月,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论坛在信阳市举行。同时,中国美丽乡村联盟筹备委员会会议也在当地召开。信阳市12个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从政策上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因此,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从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的初衷出发,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与扶贫脱困的融合就在于以乡村特色“美丽产业”的日常生活化精准扶助贫困地区摆脱物质生产与物质性消费之贫,脱掉精神生活与精神性消费之困。

(一) 发展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之山水体验产业,保护绿水青山,以山水美增强贫困地区日常生活美

山水中蕴含着中国行山乐水之哲学,游山玩水是人们度过闲暇之日的首要选择。山水之乐在于心灵之寄居、精神之快感。由于对山水的人工化过度开发,各地山水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那些名山名水在节假日拥挤不堪,让人们感觉看景不如听景。不少著名山水已经名不副实,失去了让人们在其中自在休闲、自在生活的乐趣。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之山水体验产业就是要在保护贫困地区绿水青山原状原貌的前提下,增强贫困地区山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以不同地方、特色各异的原状山水分散节假日拥挤的人群,使人们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生发出在自己家乡的山水中的体验,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之中体验到山水带给当地人和外地人的自在满足感。贫困地区人们也在提供住宿和当地饮食的服务中,继续过着正常的生活。郝堂村在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美丽产业”的过程中,坚持保持村庄原貌,不做过多修饰,浅山、水塘基本保持了原貌,自然的青山绿水赋予郝堂村山水体验产业以自然生成的宝贵资源。

(二) 发展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之手工技艺产业,传承工匠精神,以劳动美增强贫困地区日常生活美

中国粗放式的制造业生产已经引起国家的注意,工匠精神得到重视并受到推崇。实质上,中国一直具有工匠精神的传统,鲁班之所以受到后世人们崇拜,并被很多行业尊为祖师爷,正在于人们对鲁班工匠精神的认同和传承。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流落在民间的各种手工技艺被发掘,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注重生产性保护,以生产促传承,以传承促保护。不少贫困地区的手工技艺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这些贫困地区可以借助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遗项目,发展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之手工技艺产业。开发乡村手工技艺产业,不仅能够传承逾百年的独特技艺,也能够彰显工匠精神,使游客在生产创造中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的劳动美感。目前,除了由外地引进的许煦剪纸工作室、郑铁桥布雕画工作室等手工技艺工作室,郝堂村也在挖掘当地的手工技艺。莲花艺术公社依托郝堂村荷塘荷花的丰沛资源,开发莲花艺术文创产品,将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的艺术设计相结合,艺术性地表达了郝堂村民的劳动之美。

(三) 发展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之民俗文化产业,建设公序良俗,以风俗美增强贫困地区日常生活美

民俗文化不是庸俗文化和陋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众自身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日常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体现出生活与文化的一体化,享用和传承民俗文化就是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乡村美好的风俗习惯也日益淡化,规矩的变化即是如此。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规矩,但现在人们常常听到乡村的老人们说没规矩了。所以,建设公序良俗,恢复醇美风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特色“美丽产业”之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民俗文化产业是以发掘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来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门类。比如借助全国性节庆,各地所进行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开封清明上河园富有创意地将“清明”据为“己有”,成为展示清明文化的集中地。人们在游园的同时,能够非常纵深地触摸到北宋时期清明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贫困地区充分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化创意将之设计、展示出来,形成相关文创产品,发展乡村特色民俗文化“美丽产业”,不仅有利于公序良俗的恢复,也必然会以风俗美增强贫困地区的吸引力,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郝堂村依托豫南南北过渡区域的独特民俗文化,在过日子的同时向村外人展示着自身的文化魅力,让村外人对郝堂村的独特民俗文化产生依恋,产生节日旅游体验的意向。郝堂村也因此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等。

成片贫困地区,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可以成立发展同盟,共同致力于乡村特色“美丽产业”的发展。例如,郝堂村所在的大别山红色文化美丽旅游产业,就可以结合大别山区成片的贫困地区进行成片开发。据笔者对大别山鄂豫皖三省红色文化核心区金寨、红安和新县的调研,目前金寨与红安都建设有动车站,但新县与金寨、红安之间却还没有动车相连,限制了新县、金寨和红安等大别山红色文化核心区美丽产业的联动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美丽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