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图河集杜诗及相关创作述论

2020-01-1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杜诗康熙杜甫

杨 澜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清代是宋代之后杜诗研究的又一个高潮,郑庆笃等《杜集书目提要》、周采泉《杜集书录》、张忠纲等《杜集叙录》以及孙微《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清代杜集序跋汇录》 等著作对清代杜诗文献进行了集中梳理。 清代杜诗学繁荣的另一个标志是集杜诗创作之兴盛,接续文天祥集杜诗创作,集杜诗在清初就迎来了创作高潮。如,张明华、李晓黎的《集句诗嬗变研究》《集句诗文献研究》 就讨论了清代集杜诗的情况。 但是,由于文献浩繁,遗漏在所难免,清初诗人顾图河《雄雉斋选集》所收集杜诗十首就被遗漏在上述研究著作之外。 顾图河集杜诗虽然数量微不足道,但也还有一定特色,故本文拟对顾图河其人及其集杜诗以及学杜诗创作情况加以考述。

一、顾图河的生平与著述考

顾图河(1655-1706)[1](P358),字书宣,一字花田,别字颖砚,号思澹,江都人。《碑传集补》载其家世情况:“其先姑苏人,始祖讳显者,迁于扬,遂家焉,父赠公讳九锡,明经官盐运司运判。 ”[2](P3145)顾图河十四岁补邑诸生,淹博经史,工古文辞书,其名已噪。《清史列传》载,其“少负异禀,嗜古贪书,寒暑无间。家在城东十里外,偶入城必载书满车。诗早年研秀,颇为时称”[3](P5802)。 史载云:“书宣太史(图河),大桥人,康熙甲戌榜眼,诗才横溢,与汪蛟门比部(懋麟)交甚深,蛟门没,用张籍祭退之体作长歌哭之,长洲汪钝翁(琬)比诸昌黎之孟郊,欧阳之梅圣俞”[4](P43)。汪懋麟(1640—1688)为明末清初一时之杰,而顾图河与之交,可见顾图河亦非俗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顾图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5](P307);康熙三十三年(1694)一甲第二人及第①。 顾图河殿试答《治河策》极有见地,康熙阅卷,即肯定顾图河 “熟悉形势, 必生长江淮留心时务者”[3](P5802),即以鼎甲入史馆[6](P3146)。 然顾图河是年冬即告假南归,以杜门养疴之名一住近十年②。直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顾图河应召入京,颇受康熙知遇,任职国史馆纂修官,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皇舆全图》。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月,顾图河被任命为撰辑《方舆考略》总裁官。 顾图河极受康熙帝赏识,康熙帝对其多有赏赐,刘青藜《顾翰林公传》载:

未几充《皇舆表》纂修官。 书成进奏,赐《御诗集》《皇舆表》各一部,乙酉春又赐《渊鉴阁古文》一部。会修《方舆路程》,复命总裁南熏殿书局,公辰入酉退,勤於纂述,每进一卷辄蒙奖谕。 时方大暑,上亲书画扇,命中使驰赐,嗣后研书之类,锡稠叠。……上顾语近臣曰:“顾图河不独学问好, 人品亦好,词林中得此人,大有体貌。 ”于是举朝咸知上之注意于公,且将大用也[2](P3145)。

康熙四十五年(1706),顾图河提督湖广学政,在职三月,因病殁于楚地。 查慎行③哭以诗云:“江汉文星坠,潇湘士气冺。 又云泽国秋,多惨骚人例”[6](P3146)。

顾图河是清初著名史学家,与同乡史申义并称“维扬二妙”④。郑方坤(1693-?)将“维扬二妙”相对比,认为“黄门(史申义)细腻而太史(顾图河)较雄肆”[6](P3146)。 顾图河平生著述甚富,《碑传集补》对其著述情况记载较详:《雄雉斋选集》 六卷,《续集》十二卷,《胪传纪事》一卷,《内殿纪恩》一卷,《湖庄杂录》四卷,《四六杂文别集》十余卷。 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雄雉斋选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有《续集》抄本一册⑤,其余皆未见。顾图河亦精于诗赋,史申义(1661-?)谓其具“凌跨百代之力,尽得古人师承”[3](P5802),沈德潜评价其诗“都从性灵出,无一言依傍”[8](P332),沈德潜等编《清诗别裁集》选录顾图河诗作六首:《摄生》《任运》《息交》《诸葛铜鼓》《断砚歌为姜西溟先辈赋砚为家梁汾舍人击碎》《天平山》[8](P332-333),后阮元辑《淮海英灵集》中亦选录了顾图河诗作,共计二十六首⑥,可见其诗作之影响。

二、顾图河的集杜诗创作

顾图河诗集《雄雉斋选集》六卷传世,集中收录集杜诗十首,皆无题。虽史料不足,这十首集杜诗准确创作时间难以确考,不过,大致年代可以推知。汪懋麟为《雄雉斋选集》撰序云:“顾子往时之诗,妍辞颇为时人所称道,久之自视为不工,焚弃唯恐不尽。自甲子迄今丁卯四年,得诗三百首六七十首,非曩之诗矣,余为删定,十汰其三,顾子又痛自割削,仅登百余。”据此序可知,此集中诗皆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间,则其集杜诗亦应作于期间。汪懋麟序中还说:“顾子之试于有司屡矣,尚不得一第”[7](P372)。 此时顾图河正当壮年,此前经历了多次应试失败,《雄雉斋选集》所收诗歌(包括集杜诗)与这种现实感受一定存在密切关系。

对顾图河的集杜诗创作,晚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9]对此评价颇高:

集成今体者较多, 当推江都顾图河五律十首,亦入化境,与竹垞翁《赠俞汝言移居八首》异曲同工,然兵燹后《曝书亭诗集》尚多,而雄雉斋诗流传较少。

吴仰贤将顾图河集杜诗与清初学术大家、诗词名家朱彝尊集杜诗相类比,认为顾图河诗歌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故而其诗流传较少。 顾图河集杜诗十首有序曰:

作者认为集杜诗或说集句诗如同百衲衣,虽拼凑而成,却浑然一体,并且,诗中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别有深情。 因此,引用杜甫原句,是为活用而非盗用。

顾图河诗集中的集杜诗仅存十首,通过对这十首诗的分析, 仍可以看出其集杜诗创作的一些特点。 顾图河集杜诗采用诗后注释的形式,表明其所引杜诗原诗题名。 有学者认为,黄之隽(1668-1748)《香屑集》首开诗后加标注的形式,经其考证《香屑集》的创作时间应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前[10](P15)。其实,顾图河集杜诗创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间,显然,顾图河要早于黄之隽。 顾图河集杜诗每句出处都加以标注,做到句无重现。如集杜诗之六:“鹿门携不遂,吾道竟何之。畊鑿安时论,柴荆学土宜。 理生那免俗,遣兴莫过诗。牢落乾坤大,悲歌识者谁? ”注出八句诗分别出自《遣兴》《秦州杂诗》《吾宗》《偶题》《孟仓曹遗酒酱》《可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崔十三评事辅》。

顾图河集杜诗其实是个人创作的另一种形式,表达了他的思想情感。顾图河在诗后有言:“若夫不立题目而致深一往,按之有故,其惟此十首乎? ”顾图河还引用明末清初文人杜濬的话说:“集杜诗,古之人有为之者,王介甫集七言古为十八拍,文文山当颠沛奔迫之际,辄集五言以见志,君子高介甫之才而悲文山之忠也”[7](P391)。 顾图河借杜诗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受。 事实上,顾图河非常强调诗以抒情,反对明代以来流行的复古主义诗学。 他在《恪斋诗集序》中有言:

二十年来,争新角异,厌弃唐人之规幅,专以宋为趋,掇拾东坡、山谷、放翁诸家之残膏剩馥,剽窃其形似,以为可以祧三唐而废汉、魏,于是乎唐宋之见,判然若水火之异用,南北之异辄。 此非宋人之过,学宋人者之过也。 夫诗之为教,主于温柔敦厚,抒写性灵。何者为唐,何者为宋,亦惟其是而已矣。世人举唐、宋而强别门户,皆拒墟之见,非通方之论矣[11](P39)。

他认为,诗歌徒事模仿,强别门户,只会令诗歌创作变得僵化,诗歌创作应当缘事而兴,抒发真情实感。 他在《上吉水李公诗序》中还说:

闻之网截珊瑚,疏而必录;芥黏琥珀,腐则难收。迥出鹂黄,马待方甄之善相;立分黑白,鹅逢符朗以难欺。 栎已不材,合弃捐于郢匠;竽何可滥,敢侥幸于齐门。 未有釆撷多方,簸扬尽力,葑菲不遗于最下,粃糠猥用以居前,如图河之辱知于夫子者也[11](P40)。

然而,集诗之难在于顺畅地把原本无关的诗句联系在一起,而顾图河集杜诗创作的精妙处就在于将自己的情思巧妙地蕴含在结构重组后的诗句中。 其集杜诗后言:“此非杜甫之诗而顾子之诗也耳,食者因其集杜而杜之,岂惟不知杜先? 不知我顾子矣”[7](P391)。 顾图河借集杜诗表达了他个人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第一,家居生活的安然自适。 这一思想主题最为突出,如其一:

养拙江湖外,茅斋八九椽。

喜无多屋宇,自有一山川。

老树空庭得,疏篱野蔓悬。

灌园曾取适,吾道卜终焉。

诗前三联描绘了家居的环境:住宅坐落在自然山川之中,院中有“老树”“野蔓”,这是一幅安然祥和的景象。尾联两句分别取自杜诗句“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回棹》⑦)“古人称逝矣, 吾道卜终焉。”(《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杜甫原诗表现一种终焉之志,而顾图河沿用了杜甫诗意, 也表达了自己想要在此终老的想法。 又如其五:

群书一万卷,短褐更无营。

似欲忘饥渴,真堪托死生。

在家常起早,多病也身轻。

此意陶潜解,幽居不用名。

作者表达了对读书生活的热爱。《清史列传》载顾图河“少负异禀,嗜古贪书,寒暑无间”[3](P5802)。 有书作陪,似乎贫困饥渴甚至多病也难以影响作者的心情。“此意陶潜解”出自“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 《杜诗镜铨》有注:“李子德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心牢骚感寄,与言外得之’”[12](P350)。 “幽居不用名”出自“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遣意二首》)。 《杜诗镜铨》有注:“交游多则名胜”[12](P343)。与杜甫原诗表达牢骚愤懑相比,顾图河似乎更为达观。 这是顾图河对杜甫诗意的转化,因而具有顾图河自身的创作特点和其独特的感情。

第二,怀才不遇的感慨。顾图河科考并不顺利,经历了多次失败。 顾图河创作集杜诗时尚未入仕,因此,其集杜诗也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如其三:

谁是长年者,终朝有底忙。

功名不早立,儿女忽成行。

同调嗟谁惜,安贫亦士常。

气冲看剑匣,每夜吐光芒。

诗人自比为匣中剑,光芒还未被发现,由此寄托了诗人希望有所作为的愿望,如其九:

田园须暂住,龙虎未宜驯。

开卷得佳句,观图忆古人。

乾坤万里眼,沧海阔无津。

有学者总结清初集杜诗的特点说:“康熙后期到雍正时期, 清统治者对思想控制的逐渐加强,加之文字狱的出现, 使文人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此时的集杜诗创作就开始表现出回归个人生活的倾向”[10](P15)。 顾图河正是这一时期的集杜诗创作者, 其集杜诗的创作反映了集杜诗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三、顾图河创作对杜诗成句的化用

集杜诗是顾图河学习杜诗的一种形式, 其实,顾图河在其他创作中经常将杜诗成句巧妙地化用于其中,不露痕迹,这类化用其实与集杜诗属于同一性质。顾图河借用杜诗成句在交友唱和诗中使用最多,由此也可见杜诗在清初的巨大影响。

顾图河少年即有才名,交友多为当时名流,《碑传集补》有载:“孙豹人、杜于皇、汪蛟门诸先生皆折行辈与交”[2](P3145)。 孙豹人即清初著名诗人孙枝蔚(1620-1687),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3](P5786)。杜于皇即杜濬(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广黄冈人[3](P5698)。 汪蛟门即汪懋麟(1640-1688),字季甪,号蛟门,江苏江都人[3](P5784)。 顾图河与同乡汪懋麟交往最为密切,汪懋麟为顾图河《雄雉斋选集》作序,序中谓顾图河:“顾子所谓工,非时人所谓工也。 夫以顾子之才何难与世角逐,出其妍辞秀色, 旦夕猎取名声而独存恢奇奥衍盤礴不羁之诗,以与吾辈一二人相赏,顾子之用意盖深且广矣”[7](P372)。顾图河诗集中也多有与汪懋麟唱和之作,如《再叠前韵呈蛟门》《汪蛟门比部招集十二研斋次宗丈梅岑韵》《次韵题蛟门比部十二砚斋》。 顾图河诗集中也多有关涉孙枝蔚之诗,如《题孙豹人征君牧犊小像》《挽豹人征君》等。与杜濬也有诗酒唱和,有《答杜茶存先辈见索火米》《挽茶村先辈》等。 与顾图河交好的还有同乡史申义,史申义(1661-?),字蕉饮,江苏江都人[3](P5802),师从王士祯,与汤右曾称“王门二弟子”。 史申义为顾图河《雄雉斋选集》作序[7](P373-374),顾图河亦为史申义《使滇集》作序[13](P523),两人之间有大量的唱和之作,如史申义有《寄顾书宣》[14](P499)《偶与顾书宣感里中三汪先生及后进轻薄辄成两绝》[15](P577)《哭顾书宣》[15](P583)等诗作,顾图河有《酒后呈蕉饮庶常》《次韵蕉饮生日六首》等,由此可见二人交往之密切。顾图河所交游密切的友人彼此间也有密切交往,诗酒唱和颇多,杜濬曾为汪懋麟《百尺梧桐阁文集》作序[16](P209-210),孙枝蔚有《和于皇芳字》[17](P508)《杜于皇五十》[18](P434)《上巳日同于皇宾贤湛若龙眉舟次仔园夐岩诸子集汪叔定季甪爱园登见山楼》[18](P358)等诗;杜濬有《与孙豹人书》[19](P209-210)《丁卯客维扬汪蛟门见招谈燕之作》[20](P193)等诗文;汪懋麟有《九日原一豹人姜西溟叔定家兄饮见山楼和 豹 人 韵》[21](P457)《答 于 皇 即 和 原 韵》等 诗 作[21](P509)。可以说顾图河与杜濬、汪懋麟、孙枝蔚、史申义等人形成了一个来往密切的交友圈。

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对杜诗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孙枝蔚《同尔止饮仔园宜楼下,值龙眉、叔定、蛟门继至诸子因请尔止说杜诗,赋得听诗静夜分》[18](P417)。孙枝蔚另有《凌蔚侯弹禽歌,时蔚侯方熟诵杜诗》[17](P515),特意提及蔚侯“方熟诵杜诗”这一细节,可见其对杜诗的关注。 孙枝蔚为诗亦多化用杜诗典故,方象瑛为《溉堂后集》作序称:“即偶然赠答之作,亦感慨萧凉,各有其故于陶杜间”[22](P556)。孙枝蔚在日常论诗中对杜甫也极为推崇,其《王阮亭咏史小乐府序》云:“盖才与学不可偏胜,然才有尽而学无穷,古之能兼擅者,亦不多得,推少陵、子瞻二公耳”[23](P664)。 杜濬对杜甫及杜诗也颇为推崇,其在《喻先生诗序》中称:“吾意必且渊然退然尽其所得,于天之分,而根蒂于古,以盛唐为门庭,以老杜为壶奥,以刘柳为轩榭”[19](P184)。 杜濬在其他序文中也多有称赞杜甫之语,如《柏园诗序》云:“历来词人之选,若楚之屈平,汉之子卿,晋之渊明,唐之子美,宋之皋羽,皆是物也”[19](P192)。 又如《敦宿堂集序》:“诗歌最著,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19](P193),由此可见杜濬推崇杜甫的态度。史申义在纪恩诗中有化用杜诗语句,如《壬午五月二十五日,召同大学士九卿及科道诸臣集保和殿,赐御书,臣申义得临米芾绫诗一幅,凡六十三字,恭记恩宠》中有诗句“好句风床凭展卷,闲情丸药听啼莺”[15](P577),其中“闲情丸药听啼莺”一句是对杜诗“丸药流莺啭”(《水阁朝霁,奉简严明府》)的化用。

上述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学的“修辞转向”重申了通过承认不同主张、文化或个体来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或世界,而不是对文化差异摆出不加分辨的宽容态度的重要性。

顾图河在唱和诗中大量化用杜诗。顾图河诗集中最多的是与汪懋麟的唱和之作,唱和之中多化用杜诗以达其意,如《再叠前韵呈蛟门》一诗中有诗句“信矣唾成珠,矧尤发如漆”,顾图河自注曰:“杜‘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此句为杜甫《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中的诗句。 杨伦对此两句杜诗有注:“二句谓汝自无憾,但我年不再少也”[12](P61)。这是顾图河向好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此时顾图河屡试不第,与杜诗中“落第”经历相似,故能点化杜诗为己用,引用自然。又有《汪蛟门比部招集十二研斋次宗丈梅岑韵》一诗中有诗句“湿云苦如鬒,阴魄那照膝”,顾图河自注:“杜‘明月照我膝’”,此句为杜甫《写怀二首》中的诗句。 再有《次韵题蛟门比部十二砚斋》中有“庙堂构厦亦纷纷”,顾图河自注:“杜‘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此句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句。

顾图河在与其他人的唱和中, 也时时化用杜诗,如《移竹赠友人》中有诗句“杜甫堂曾逢腊种,涪翁诗取遇辰栽”,其下自注曰:“杜‘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山谷集‘竹须辰日断,笋看上番成’”,其中所引杜诗出自《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又如《慈卫枉诗美余工傚选体依韵奉答》中有诗句“与君高颉颃,突过黄初上”,下有自注曰:“结用韩、杜语”,其中“突过黄初上”是对杜诗“突过黄初诗”(《苏大侍御涣访江浦》)的化用。 再如《乔侍读新制一舟,命曰云装烟驾之舫,自赋四律索叔定醉白及余属和, 次韵寄题并呈王方若乔无功致能介夫》一诗中有诗句“徐徐棹须虑,从教款款行”,此句后亦有顾图河自注:“须虑舟,名见《越绝书》。 最能舟子也,在杜集。 ”顾图河此诗所涉及杜诗尚待查考,不过,可见其对杜诗的自觉学习。

明清易代导致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杜甫自然成为众多文人精神寄托的对象。 江浙一带更集中出现一批注杜学者,如仇兆鳌、钱谦益、朱鹤龄、金圣叹、王嗣奭等,与此同时,集杜诗创作也盛行开来,清初就涌现出大量集杜诗作者,如方世玉、邓铚、张晋、车万育、王材任、黄之隽等。 集杜诗不仅在数量上较前代更多,在形式与体裁上也有新的突破。清初诗人顾图河集杜诗虽然不多,却也是当时思潮的反映。

注 释:

①《增修甘泉县志》:“顾图河,字书宣,江都人。 父九锡,有文名,多著述。 图河淹洽经史,工古文辞,书法得虞褚风格,方为诸生,名已著。 康熙甲戌登一甲第二名進士。 ”详见徐成敟修、(清)陈浩恩纂《增修甘泉县志》卷十四,清光绪七年刊本。

②刘青藜《顾翰林公传》记载云:“是年冬,请假南归,杜门养疴,有终焉之志。”(闵尔昌编《清碑传合集四》,碑传补八,上海书店,1988 年,第3145 页)考虑到清初江南汉族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抗清态度,顾图河可能也是如此,养病只是一个托辞而已。

③《清代学者象传》:“查慎行,初名嗣琏,字夏重,号他山,后易今名,字悔馀,号查田,晚号初白,浙江海宁人。 ”(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象传》(上),上海书店,2014 年,第122 页)。

④郑方坤《雄雉斋诗抄小传》:“二公同里闬,以诗学相劘,一时有二妙之目。 ”闵尔昌编《清碑传合集四》(碑传补八),上海书店,1988 年,第3146 页。

⑤《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 傅璇琮、蒋寅主编)载:“又如顾图河《雄雉斋选集》,通行为康熙间刊六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康熙刊本却配有续集抄本一册, 后有乾隆三十三年(1694),张四教手跋,云:‘花田太史为教王母之从父兄,又母之世父也。 昔舅氏授以此册,藏之二十余年,偶于友人家得见太史改抹手迹,盖晩年意有未安,再加审定者。 借归敬临一过。 太史尚有续集未梓,当合此中所收者,重锓一本。 教有志焉,而未能也。 ’”(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400 页)

⑥阮元所辑二十六首顾图河诗作分别为:《铭座十章》(录六)《汪蛟门比部,招集十二砚斋,次宗丈梅岑韵》《再叠前韵呈蚊门》《弈旨》《村巫赛神曲》《初夜过右周天宁寓舍》《荒村》《腊月十六夜, 赴东邻酒会》《次韵题汪叔定抱耒堂》《立春》《汪北阜觉堂、史蕉饮、见过荒村看桃花,淹留信宿,宗丈梅岑,亦至自东原,同集者为荆慈卫、阮月樵、汤石臣, 限用祃韵》《二百四十本梅花歌, 为乔石林侍读赋》《六月望夜月下作》《草堂对梅树作》《投尧峰汪翰编,用昌黎荐士韵》《酒后呈蕉饮庶常》《田家》《销夏湾》《余患不寐,陈山农療以药酒,分其半饷查夏重,有诗见谢,次韵奉答》《鸡笼山》《集放翁诗, 次园次太守归湖韵》《题茀郎单马图》。 阮元辑《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二),中华书局,1985 年,第182~192 页。

⑦本文所引杜诗均出自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后文不另出注。

猜你喜欢

杜诗康熙杜甫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杜甫改诗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康熙下象棋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