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锻造

2020-01-18单振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才农业

单振生

(池州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要支撑, 人才匮乏是乡村振兴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才振兴既是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愿之一,也是乡村振兴关键因素之一[1]。 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必须做好乡村人才的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推进供需精准对接。

一、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分析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人才是指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凡是根植于乡村、乐于充实农业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懂技术、爱农业、爱农民”人群均可以称为乡村振兴人才。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目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本文从人才发挥作用的领域角度,研判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一)乡村干部队伍

乡村两级政权是党和政府的最基层组织。乡村干部队伍指从事乡村人口管理、教育管理、科技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乡村社会事业管理的人才。广义的乡村干部队伍包括乡镇干部队伍和村级干部队伍,狭义的乡村干部队伍特指村级干部队伍,即村“两委”班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同兰考县部分乡村干部学员座谈时强调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乡村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村级干部是党和国家与广大农村农民联系的纽带,是承上启下、上下调度的关键,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的“施工队”和“生力军”。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乡村干部胜任素质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信念坚定,对自身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发挥好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作用;其次,要善于学习, 知行合一,“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2];最后,要创新理念,提高能力,掌握科技兴农技术、现代农业经营技术,具有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理念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施行的能力。

(二)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3]。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阐释何谓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以全职务农、有文化、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基本类型,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是“推陈出新”。 首先,要成为新的农业经营、农业专业化服务、农业管理的主体,既要懂经营,又要懂管理,还要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其次,要成为农业新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播者,广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知识技能;再次,要成为新技术、新品种、新技能的使用者和发明者,用新的技术装备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后,要成为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创新者,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联结为一体,将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农村生态旅游融为一体,使农业成为集种养、旅游、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新业态。

(三)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指通过学习和接受某方面技术知识并具备该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 其中较为突出、熟悉相关技术,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称为专业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乡村专业技术人才要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领路者、文化传承的继承者、健康生活的守护者,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首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如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等,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健全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乡村发展模式,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如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要具有乡村文化表演、创作、研究、传承的素质和能力,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最后,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社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如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要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农民对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满意度。

(四)科技支撑人才

乡村科技支撑人才是指聚焦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引领农业科技进步,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创新支撑的人才。乡村科技支撑人才除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外, 还包括从事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承担农业农村重大科技任务、负责乡村人才培养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乡村科技支撑人才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研究支撑、技术创新攻关、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提质、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的支撑, 是乡村人才队伍的必要补充力量。首先,要加强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 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其次,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 最后,要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 确保创新科技走向“田间地头”。

二、乡村人才的结构性问题

人才匮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之一,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人才不够用、不适用等问题突出,是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村级干部队伍力量薄弱

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当前村级干部队伍建设还有不小差距。村级干部队伍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 首先,年龄老化趋势明显。老中青结构搭配失衡,且后备力量,特别是年青一代干部储备不够,可供选材面有限;其次,文化水平偏低。 初高中文化者居多,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有待提高, 思维模式僵化,且存在懒政怠政;再次,主动工作动力不足。 待遇保障偏低,承担工作任务繁重,造成心理落差和不平衡感,缺少主动发展意识,存在着“等靠要”、安于现状不图进取的思想;最后,民主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对村级干部进行有效监督的手段和措施不够完善,村级干部履职环境相对较差[4]。

(二)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

由于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素质发展。

以安徽省为例,2019 年安徽省乡村农业从业人员为13 639 765 人[5],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为42 084 人,年度培训率仅为0.3%。培训对象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职业素养、涉农政策法规、“三农”文化、农业生态环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村金融、信息化手段应用(含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等内容。专业技能课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其中农产品电商人才重点突出农产品上行;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 天, 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累计不少于5 天[6]。

由于培训时间短、不同年度同类型培训不重复安排、培训实效不一等原因,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能力,如生产性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经验、发展特色农业能力和服务型职业农民的服务技能以及经营性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等,有待持续提升。

(三)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乡村产业兴旺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例,安徽省2019 年培训计划为100 人[6]。参照安徽省2018 年乡镇个数为1 239 个[5],平均每12 余个乡镇参训1 人。

乡村文化人才专业人才, 以非遗传承人为例,安徽省2019 年共遴选确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6 人[7],平均每个乡镇0.17 人。

乡村社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 以乡村教师、医生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育、医疗等乡村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但相较于城市,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仍然紧缺。 乡村教师方面, 以学前教育为例,2019年我国大陆共有乡村幼儿园98 688 所,444 688 个班,专任教师448 416 人[8]。 每所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数平均为4.54 人,每班平均仅1 人;乡村医生方面,2019 年我国大陆共有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657 000 个,2018 年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17 万人[9],除去年度增加人数,每个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医生和卫生员数平均为1.37 人。 由于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紧缺,代课教师、“赤脚医生”等专业化水平较低的从业者在很多乡村仍然普遍存在。

(四)科技支撑人才的积极性受挫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1995 年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长期以来,在科技支撑人才的共同努力下, 实现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重大农林生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等高新技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近年来一批涉农企业获准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和转化周期长、应用周期短以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农业科技成果相较于其他领域而言转化率较低,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甚至还没有推广应用就已过时。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严重影响乡村科技支撑人才的成就感、荣誉感,导致乡村科技支撑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攻关的积极性受挫。截至2018 年底,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1 万家,但涉农高企仅8 900 家,占比仅4.94%。 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足1%,严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平均数[10]。

三、乡村人才结构性失衡原因分析

乡村人才短缺和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乡村人才供需不平衡、引进难、留不住、培育成效不理想等,是造成乡村人才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

(一)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社交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差异。信息不对称与社会专业分工关系密切,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 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乡村振兴战略下, 乡村对自身人才需求信息,如岗位职责、所需人数、任职要求、福利待遇等,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各类人才则处于不利地位;各类人才对自身信息,如擅长领域、工作技能、问题不足、待遇期望等,处于比较有利地位,乡村则处于不利地位。 乡村与人才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所需要的信息,造成供需不平衡,人才待业和乡村人才短缺并存、区域供给过度与供求不足并存等现象比较突出。

(二)人才引进成效不明显

乡村振兴要汇聚外部力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做到“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由于城乡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的通道不够畅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再加上乡村基础设施、发展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多数乡村吸引人才下乡的成效不明显。

研究发现,高校涉农人才就业方向,专科毕业生有26%选择升学,64%进入企业工作,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本科毕业生,升学、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高达90%以上, 只有少数人从事农业推广、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11]。 高校毕业生不愿回到乡村就业,城乡之间的人才单向流动现象,可见一斑。

(三)人才环境有待改善

所谓“筑巢引凤”,能否“引凤”,“引凤”的质量和数量,“引凤”后能否留得住,关键在“巢”。某些乡村由于人才倾斜政策不完善, 人才培养成长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使用激励机制不健全,缺少人才创业项目、 创新环境和发展平台, 缺乏人才培育、引进、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的政策措施,导致人才既“不愿下来”又“留不住”。

同时,由于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才待遇差、发展空间有限、思想观念过时等原因[12],乡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乡村大学生返乡就业比例低, 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等。除却未返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情况,仅就普通劳动力而论,2018 年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 万人,劳动力80 567 万人,占比57.7%。 乡村人口56 401万人,大陆村民委员会542 019 个[9]。 参照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2018 年我国乡村劳动力为32 565万人。 2018 年农民工总量为28 836 万人[13],乡村留守劳动力为3 729 万人。每个村委会留守劳动力仅为68.8 人,留守村民仅为“六一”“九九”部队的乡村不再是个例,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人才培育有待加强

建立科学、 高效的培育体系是提高乡村现有人才素质水平、专业化程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但部分乡村由于缺乏人才培育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分类施策的培训机制尚不健全,“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人才培育成效不明显。

乡村人才培育成效不明显,致使村级干部队伍知识观念的更新不足,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化程度提升缓慢,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文化专业人才缺少发展规划,“土专家”“田秀才”“代课教师”“赤脚医生”等未能快速成长为“专家”“秀才”“教师”“医师”。 部分乡村人才“想干事,干不好”的现象日益显现。

四、推进乡村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结合乡村及乡村人才队伍实际,针对乡村人才问题和原因,做好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人才供给侧同乡村需求侧精准对接。

(一)搭建供需大数据平台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迈克·斯宾塞提出用“信号传递”来实现。 为此,要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

一方面,乡村要围绕自身社会、文化、产业特色,结合当前人才现状,针对自身发展战略,对所需人才的岗位、数量、质量进行科学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和质量标准,以及需求满足的路径、策略和措施等,形成乡村人才需求信息库;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资源调研,收集本地区在外成功人士、高校在读和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不同类别人才信息,充分挖掘好人才资源,建立乡村人才供给信息库。 同时,要实现乡村人才需求信息库和供给信息库有效衔接、合理匹配, 乡村与人才双方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人才待业和乡村人才短缺并存、区域供给过度与供求不足并存等现象,实现供需平衡。

(二)建设人才“海绵乡村”

基于乡村的需求建设人才“海绵乡村”的吸纳模式。首先,目前乡村拥有大批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人才大量外流现象较为普遍。 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吸纳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乡梓,实现“人才回流”;其次,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向农村输血的重要途径, 在广大农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健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将梦想筑在乡村、扎根基层;最后,要实施好选派第一书记、免费师范生等项目,统筹派驻、培养、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专长优势,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树立“实绩论英雄”“实干得实惠”的鲜明导向。

人才吸纳的重点对象包括乡土出身的成功人士和非乡土出身但对乡村有特殊感情的各级各类人才。乡土出身的成功人士对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家乡怀有一种特殊情愫,渴望荣归故乡、回报乡梓[14]。对乡土出身的成功人士, 可以通过建立 “乡情纽带”,促进“家燕归巢”;对非乡土出身的各级各类人才,可以采用引进和引用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选聘“候鸟型专家”“星期天工程师”“飞行博士”等等。

(三)筑牢人才“蓄水池”

建设乡村人才“蓄水池”是为了乡村快速发展做好人才梯队储备,培养未来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以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村振兴唯有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方可缓解人才紧缺的难题, 唯有筑牢人才“蓄水池”,方可保障“活水”留下来。

筑牢人才“蓄水池”, 首先要精准识别培育对象,以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兼顾乡村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技支撑人才队伍的培育;其次,要精准识别培育内容, 根据培育对象的自身需求,研判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结合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指导意见,照单“配菜”;最后,要精准识别培育方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将理论、实训、服务等环节和方式结合,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确保培育实效。

(四)优化人才环境

由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马太效应,乡村历来是人才“洼地”,在用人上必须解放思想,优化人才环境,使更多的人才“愿下来”,又“留得住”,使乡村人才树立信心、觉得安心、感到暖心、体会省心。

首先,着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环境磁场,进一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优化乡村公共服务,提高服务精准度,建立健全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积极推行“店小二”式、菜单式服务,满足人才各类需求,做好人才的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激发人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次,要把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发展乡村产业,打造乡村产业园区和创业园区,加快打造层次更高、规模更大、承载力更强的引才用才平台,充分释放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最后,重视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 相较于外来人才,本土人才从小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具有减少发展成本、提高致富效率、发挥资源优势、激发内生动力等基础效应。

五、结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要支撑。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正视人才的结构性问题,研判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 通过搭建供需大数据平台、建设人才“海绵乡村”、筑牢人才“蓄水池”、优化人才环境,推进乡村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