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仪式到展演
——不同情境中老虎笙的考察

2020-01-18陈春芬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彝族老虎仪式

郭 俊,陈春芬

(云南艺术学院非遗基地,昆明 650500)

“老虎笙”是楚雄州傩文化的代表,集舞蹈、仪式、民俗、宗教于一体。学界对其舞蹈形态、文化、仪式、节日习俗等已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阐述了老虎笙仪式活动概况和舞蹈特征等。起源于灵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彝族崇虎习俗在彝族“倮倮”支系中演变为“老虎笙”,成了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影响着当地彝族的生活。但它产生之初的舞蹈动作、规定的仪式空间以及功能则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作为老虎笙的发源地,考察村中老虎笙仪式情景再现、表演和展演的情况,可以更为清楚地呈现老虎笙变化的细节,探索彝族老虎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调适。

一 民间记忆中的老虎笙

留存于民间记忆中的“老虎笙”仪式,通常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进行,分为石虎前祭虎、跳虎舞、土主庙中接虎、挨家挨户驱邪、送虎等过程。

(一)传统老虎笙仪式时空

正月初八早上,在村后山上土主庙前,由毕摩念诵《领生经》,占卦选虎。待选好虎,化完妆,跪拜土主后,在土主庙前跳虎舞并祭土主神。由此众人从世俗空间进入神圣空间,仪式后续过程中众老虎笙便不再说话了。正月十五请虎神,然后挨家挨户驱邪,晚上于送魂梁子送走虎神。

(二)传统老虎笙仪式流程

毕摩选虎首先要念诵《领生经》,并用一树枝一分为二占卦选虎。阴阳卦(一面树心朝下,一面树心朝上)者当选。之后进行化妆,跪拜土主神,在土主庙前跳老虎笙。

每晚在跳虎场中心燃起篝火跳虎舞。虎首用彝语高喊“卖药”,之后大吼一声“罗麻(老虎)”老虎们从四个方向跳出,4名鼓师敲着羊皮鼓跳到舞场中央,“山神”、身穿大口袋好装东西的“猫”和敲铜锣者依次入场,围圈跳虎舞。其他人则在老虎笙圈外围着篝火跳新笙和青棚笙。虎舞仅以单面羊皮鼓敲击声为伴奏,除“虎首”外,其余成员自始至终不讲话。

正月十一开始在虎舞的基础上接着以农具为道具,模仿烧荒、犁田、撒种、栽秧、施肥、蒸秧、割谷、打谷等舞蹈动作和虎孵蛋游戏。每递进一天依次多一套动作。

驱邪送虎神时,朵觋(祭司)及众“虎”还要到土主庙杀鸡祭土主神,然后开始到各家各户驱鬼除祸祟。“虎”由二“猫”引路,在各家院里跳舞,二“猫”将主人的供品肉和钱(多为带6的数)装入羊皮口袋带走,两只“虎”伏在堂屋门槛上,两个“山神”各靠一边门槛,手持香火,将一脚搭在“虎”背并口诵《驱鬼扫邪经》,并在堂屋门两边各插3炷香,众虎在院子里跳3圈舞后又转到另一家。夜晚,全村人随众虎跳舞。之后在虎首带领下,全村人随众虎送虎神至送魂梁子,在送虎神的台地上跳舞3圈,朵觋(祭司)念经送神。然后全村分享“猫” 从各户叼来的供食,只能用三只手抓食,抓的越多表示来年越有福气。

(三)传统老虎笙仪式功能

1.驱邪求福的功能。占卦时毕摩念诵《领生经》,跳虎时“虎首”要卖“医九十九种病,克九十九种魔的药”。此外,在正月十五挨家挨户驱邪时,山神要唱《驱鬼扫邪经》,正月十五晚上送虎神,抢食猫肉。因此老虎笙仪式具有祈祷来年顺利,去除邪祟的功能。

2.教育功能。虎舞向人们展示了虎亲热等性崇拜的动作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因而具有传承教育的功能。

3.娱乐功能。跳老虎笙时,部分男女都会围着虎笙队跳笙,邻近村寨人也会前来跳笙。现在年长的人也会称跳虎时的跳脚为年轻人交友大会。

4.认同功能。据老虎笙州级非遗传承人回忆:原来跳老虎笙时,全村年轻男子都要占卦,并且姓杨的要去杨姓家中跳,姓苗的要去姓苗的家跳。因此老虎笙也具有凝聚全村和各家的功能。

(四)传统老虎笙仪式中的艺术

1.彩绘。老虎笙仪式中需要为老虎和猫进行彩绘。八虎主要用白色的锅灰及红色和黄色进行彩绘,用白色在额上写“王”,描绘眼睛与獠牙,再用红色、白色、黄色在老虎四肢画出虎纹。纹路在关节处为圆圈,其他部位为圈和点。两只猫则是绘画出猫的特征。

2.服饰。八虎主要披黑毛毡,内穿黑色无袖上衣和黑色短裤,颈间戴一串马铃、一个大马铃、四个中马铃,小马铃越多越好。其他人身着黑布头衫,头戴草帽。

3.道具。跳老虎笙时除了需要木犁、铁耙、竹筐、麦穗。还需要四个单面鼓为虎笙队跳虎打节奏,与两个手摇铃一边念诵一边摇铃。虎首手持3米多长挂有许多洞的葫芦,葫芦内装灶灰以撒药驱邪。两只猫持茶盘和口袋装供品,其中一猫手持插有腊肉的长杆。

4.音乐音响。主要为单面鼓击打声、摇铃声和老虎脖子上铃铛声为节奏。

除此,念诵。通过与第二代虎笙队员结合唐楚臣1992年的念词记录和谷跃娟等人于2009年关于老虎笙的记录,笔者整理出传统老虎笙仪式中的念词。

石虎前虎首用彝语念诵《领生经》:……法脿乌龙寺大庙管辖,石闸门石老虎管辖,小麦地冲本境土主管辖。……打卦师祖来领生,小麦地冲上下合村五姓祖公来领生。……打卦祖师,给我们一幅顺卦。”

虎首彝语卖药:卖伤风咳嗽药,卖头疼、发烧药……我葫芦里有九十九种药,能医九十九种病,能克九十九种魔。……买救苦救难药……[1]25

彝语《驱鬼扫邪经》:“呃,去到一家又一家,去了一行又一行……老虎耍一耍,家家门前耍一耍,鬼怪祸祟耍出去,百福百寿,大吉大利。

山神彝语对答:哪家好?某家好。……哪家旺?某家旺。哪家有?某家有。哪家福?某家福。

送虎神经文:嗦哦失,罗嘛(虎神)五姓跳完了,鬼怪祸祟解五方,三灾八难解五方,……,这回耍了老虎后,头保全家平安,二保人丁发达……[1]26

(五)传统老虎笙仪式中的操演主体

跳老虎时需要主祭(毕摩)一名负责祭祀。两个山神负责摇铃对答。香通2-4名,只要双数即可,负责敲鼓驱鬼。虎首一名主要负责管理跳虎事宜,以及负责跳虎的八只老虎,八只老虎须由占卦选出。所有参与人员都是彝族男子。

二 当前的老虎笙

(一)小麦地冲村的老虎笙仪式

1.当前老虎笙仪式的时空。笔者于2019年参与法脿镇小麦地冲传统的老虎笙仪式。近几年的老虎笙仪式都由正月十一开始预热,正月十四正式举行老虎笙仪式。

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五晚上,虎笙团队主要在小麦地冲村村民活动中心广场进行人拟虎部分虎舞。

正月十四中午,小麦地冲村虎笙节正式开始。上午由毕摩带领虎笙队成员打扫下午祭拜村口石虎场地和石闸门后边的空地,以备下午进行跳笙。下午一点许,在石虎前祭虎,之后在石闸门后的空地前跳全套的老虎笙。正月十四晚上又加一套老虎打谷动作。

正月十五早上,村后山中新建的庙前,装扮、祭祀,跳虎舞。下山后在活动中心跳虎舞,又从半坡(地名)到小麦地冲村挨家挨户驱邪。晚上十二点之前虎笙队带领全村人到叫魂梁子送虎神。

2.当前老虎笙仪式的流程。当下小麦地冲村老虎笙仪式依旧是跳虎、祭虎神、选虎、请虎神、驱邪、送虎神等几个环节。

(1)跳虎。自正月十一每晚八点半左右,放一串鞭炮寓意请虎神。然后在鼓声和铃铛声中,所有进行表演的虎笙队成员在举葫芦的虎首开路下进入场地。然后围成一圈跳人拟虎部分的舞步。但虎首不再卖药和洒锅灰了。在跳虎的过程中,禁说话。正月十四祭完虎后,虎笙队成员除了下午分两次展示包括老虎笙生产生活在内的所有虎舞。晚上还表演了一套生产动作如打谷。徐毕摩(州级老虎笙非遗传承人)解释因为原来传统为正月十一每天增加一套老虎模拟人们生产生活的动作,到正月十四这一天就增加到打谷的动作。因此,只有在正月十四下午会展演全套的虎拟人们生产部分虎舞,其他时段不再展演生产部分舞蹈了。同时,也不再进行虎孵蛋的游戏了。

(2)祭虎选虎。虎笙队成员在石虎边换衣服化妆。换好衣服后,进行彩绘。队员穿戴好后,由毕摩引领横排列两队,第一排为虎首,山神、鼓手、毕摩站中间,八虎为第二排。先烧香和纸,队员跪地后毕摩抱鸡跪拜,祈福念唱《领生经》。同时,因为普通话的普及和观众的多元化,毕摩在结尾时又加上了普通话,如“子孙满堂,万事顺利”。集体跪拜后,然后放鞭炮,虎笙队员在石虎前跳同样的老虎笙。毕摩和山神杀鸡,取血,将鸡毛粘到插鸡毛的香炉中。

(3)请虎神。虎笙队上山前往到村庙请虎神。穿戴好衣服,化好妆,在毕摩的带领下虎笙队分两排跪下。烧纸烧香,毕摩抱鸡跪拜求万事顺利。之后杀鸡取血,粘鸡毛,鼓手在庙外空地的四个角落烧香。虎笙队员则再次跳起第一部分的老虎笙,然后队员从另一条道路下山。

(4)驱邪。在村民家中跳老虎笙时,两只猫“喵”声高叫,跑到主屋将村民献上的米、肉放入口袋中,将香和钱放入茶盘中。其他队员则在外跳一会虎笙。毕摩和鼓手进入主屋前后交替迈三步,敲鼓唱驱邪求福的歌。之后虎首高喊一声“罗嘛”(虎神),然后两虎跪在主屋门外,两位山神一条腿搭在老虎背上摇铃唱《驱鬼扫邪经》。唱完后留一名鼓手最后关好主人家主屋门。

老虎走出家门时,主人家要在门口倒一碗生水,以示自家打扫干净了,不好的东西已经没了。然后再放一串鞭炮送走虎神。这样此家的仪式就结束了。

(5)送虎神。在村民活动中心虎笙队成员再次跳起老虎笙,跳到人拟虎后半部分时,村民进入圈中拿起点燃的香,围着虎笙队跳青棚笙。结束后所有人拿着香火跟着虎笙队到送魂梁子送虎神。在路上人们不时弹一点香灰到周围。到达送魂梁子虎笙队再次跳起人拟虎的舞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之后在返回途中用拇指、食指、中指抓起一块猫肉,抓起越多越有福。下山,老虎笙仪式结束。

3.当前老虎笙仪式的功能。通过参与,笔者发现老虎笙仪式在原有功能之外又发展出了经济功能。正月十四下午,石闸门后空地小麦地村村民纷纷在搭起摊位售卖米线、卷粉、炸货等。晚上小麦地冲村民活动中心门口也搭建起了小吃摊位、饮品摊位服务参加老虎笙仪式的游客,以此来拉动村民额外的收入。

4.当前老虎笙仪式中的艺术。虎舞部分:虎首摇晃葫芦,鼓手敲鼓,山神摇铃,其他成员做虎爪姿势,所有人先逆时针方向迈步走,后顺时针迈步走,先后展示虎踮脚、后虎搭窝、虎性交等全部动作。只在正月十四下午虎笙队展演包括虎舞和虎生产生活所有动作。但是不再进行虎孵蛋游戏了。

虽服饰道具没有变化,并虎首不再卖药,毕摩的念词也有些许的改动。

5.当前老虎笙仪式的操演主体。现在老虎笙仪式中的成员全部由虎笙队成员担任。村中毕摩主要负责祭祀与敲鼓,和其他三名鼓手配合负责跳虎节奏控制以及挨家挨户念诵驱邪经。两位山神负责摇铃与驱邪时的对答。一名锣手、一名虎首、两名猫和八名老虎,一共18人。

(二)展演中的老虎笙

展演是以舞台或广场为表演场所,以展览、宣传、经济效益等为目的,面向公众进行的演出。作为展演老虎笙更加注重舞台效果,根据舞台和表演时间的限制,老虎笙表演在服装、道具、人员、仪式内容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楚雄州府彝人古镇中的老虎笙表演先由身穿彝族服饰的女演员进行舞蹈开场,然后四名带白色老虎面具,身穿虎纹短绒的短袖短裤,身上并未进行虎纹绘饰的演员表演跳虎,并展示了虎勾脚、虎亲嘴、虎性交几个经典步子和山神踩虎背进行驱邪的仪式。现场霓虹灯交错,音乐动感,表演更具有现代性与动感。

双柏虎文化节的老虎笙表演由虎笙队20名成员和22名女演员合作完成。虎首、鼓手、锣手衣服相同,衣服背后有“米”字型花纹,前衣摆是两个葫芦,后衣摆是两团火焰。内穿黑色长上衣和黑色宽腿裤,衣摆和裤腿有棕黄色绣片装饰。老虎披灰色毛毡,内穿黑色无袖上衣,在领口饰以银泡。颈上挂一串马铃,底部挂一个大马铃,以及两个中马铃和两个小马铃。黑色过膝短裤。女演员头戴圆形竹编斗笠以绿叶装饰,身穿灰白的毛毡分身裙子,衣摆和裙摆缀有同样的长穗。

表演较为完整的虎舞部分,如:踮脚、勾脚、搭桥、虎性交、搭窝等。但是生产生活部分的动作经过创新后,更多的动作由女演员表演,并展示更加注重舞台效果。表演时演员都是从舞台一边移动到舞台另一边,贯穿整个舞台。最后,十只老虎抬上大竹筐展示打谷的动作,结束后四人抬下竹筐,其余六只老虎和其他成员跳虎步在虎首的带领下退场。

不同于小麦地冲老虎笙仪式,楚雄州府及双柏县域老虎笙展演更加注重舞台效果,通过更加艺术化的方式展现虎舞。但是由于场地和展演目的的不同,老虎笙在形式上相应地作出调整,因而老虎笙功能相较于小麦地冲村老虎笙仪式也发生改变,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播教育功能增强。老虎笙在双柏县城进行展演,提高了老虎笙的知名度,促进全县人民总体上对老虎笙的了解和重视,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机会。同时,老虎笙表演前往往会在广场或校园等地进行排练,并以此为契机促成在非遗进校园等课外文化教育活动中传承老虎笙文化。

二是扩大娱乐功能。虎文化节一般选择在周末举办,能够很好地招徕游客。汇演活动中只是简单地介绍老虎笙仪式的由来,加之汇演融合其他舞蹈、歌曲等表演,因此老虎笙文化展演中娱乐功能更强。而楚雄州府彝人古镇的老虎笙本身就是通过娱乐表演招徕顾客的一大亮点。

三是拓展经济功能。在虎文化节期间,双柏县特地开辟客运站附近空地作为美食和特产购物街。同时,许多商家在查姆广场摆出摊位,售卖零食饮品及彝族服饰等各种旅游纪念品。

三 不同情境中老虎笙的调适性变迁

(一)不同目的主导的老虎笙

在老虎笙传统场域的小麦地冲村,老虎笙是驱邪求福的仪式,其目的在于娱神娱人,娱神是第一位的。所以仪式中的老虎是不能说话的,他们具有不同于围观者的神性。在文化展演中老虎笙是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新形态,是促进彝族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以及他民族对彝族文化理解与尊重的方式。而在旅游场域中的老虎笙则是一张文化名牌,是用古朴的文化吸引游客观看的资本,其目的是吸引人,满足他者的期待,从而促进消费。所以老虎笙展演的目的是娱人,但神性是缺位的,没有阈限的限制,跳老虎的只是演员,只是身份的转变而没有神性的参与。

(二)老虎笙时空变化

在小麦地冲村流行着一句关于跳老虎的古语,大意是老虎笙一年只能跳一次,不然插进田里的秧苗会飘起来。每年都是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跳八天,以纪念小麦地冲英雄阿保。但是因为生产、生活及经济负担等因素,老虎笙仪式不得不调整为五天。当小麦地冲村虎笙队作为虎笙演艺公司的成员时,在商业性邀约下他们开始频繁的走出村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域展示自己的文化。因此以商业形式为主导展示打破了一年只能跳一次老虎的时令局限。

小麦地冲村老虎笙是祈福驱邪仪式,要在祭祀土主神,并迎接虎神后,虎笙队成员要走遍这个村子,进行挨家挨户驱邪,之后在正月十五晚上于送魂梁子将虎神送走,以此祈求来年的幸福与顺利。而老虎笙展演多在县城主城区的广场、城市公园等交通和商贸发达的地方如彝人古镇旅游区,以便招徕观众,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刺激消费以拉动经济。

(三)老虎笙内容调适

不同的场域与不同的在场者造成了老虎笙文化因素展示的不同。在小麦地冲村老虎笙是民间信仰仪式,能够较为本真地显示出老虎笙仪式的各个环节,如祭拜选虎、跳虎舞、各家驱邪、送魂梁子送虎神、抢食猫肉。但因为现代化教育和卫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虎笙队已经不再进行虎孵蛋等游戏了,也不再唱卖药歌和洒锅灰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慕名前来观看仪式的外人,以及外出工作经验,毕摩有时也会借用普通话进行表达。

在文化展演中的老虎笙表演,因为场域的限制,以及政府和他者的围观,虎笙团队作为演员只能在舞台进行展示。因为舞台的限制,所以老虎到各家驱邪以及送虎的环节均不能展示。同时因为观众更加多元化,仪式唱词难以被所有观众听到和理解,因此在所有展演中毕摩都不进行仪式念诵,毕摩等人的神职身份与功能也就不会在老虎笙展演中凸显出来。同时,在特定的场域中老虎的装扮、道具等也会发生变化,如双柏虎文化节中,虎首、锣手、猫等人的衣服不再是朴素的长衫,而是白底绣花更加凸显火焰等彝族元素的长坎肩,服饰也更加精致。因为舞台和更多表演人员的要求,道具更加丰富、多元。

在旅游场域中,老虎笙文化变迁更加明显。老虎笙传统元素显得较少,既没有拿着葫芦撒药的虎首,也没有敲羊皮鼓的香通,更没有猫,4只老虎不再披毡,身上不再画虎纹,只是穿着绘虎皮衣服,带着一个白虎的面具。步子只有勾脚、搭桥等几个经典动作。

(四)老虎笙参与者的变化

小麦地冲村老虎笙仪式原为村民自发组织,现在为镇文化馆关注下组织的老虎笙文化节。仪式中老虎必须八只,且必须都是彝族。这是因为彝族纪念赶虎英雄阿保,所以自古八人扮虎。传统老虎笙仪式先由四虎开始跳,每天加一只虎,直至八虎齐聚。而现在都为八虎一起跳,所有的动作一次性跳完。但是跳虎仪式的流程、场地、动作均未发生改变。观众多为附近的村民。

随着老虎笙走出双柏、走出楚雄,更多的观众是旅游者或其他慕名而来的学者,他们或许对老虎笙不甚了解。但因为电视、网络等媒介中关于彝族文化的传播,对彝族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想象。所以当老虎笙以更加世俗的方式展示更加多元的受众时,这就意味着老虎笙展演的人员构成和表现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去迎合、满足观众对彝族的想象。因此双柏虎文化节时,为营造节日气氛,烘托彝族的热情,老虎竟多达42人,其中22名为女性。因此老虎笙展演的操演人员不再遵循老虎笙仪式中只能彝族男人跳老虎的传统。彝人古镇中的老虎笙表演的调适更加明显,只有4只老虎,其舞美、服装、道具等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观众对楚雄彝族的想象。

四 总结

楚雄州老虎笙目前正经历双重文化变迁。小麦地冲村村民根据自己农忙节奏、生活需求,以及老虎笙仪式的资金负担,自发地调整老虎笙仪式时间,使其更贴合当下生活。老虎笙仪式变迁是文化持有者更好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地融入现代话语主动的自我调适。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时,人们才会认同自己的文化,才会追求更高的文化、情感、个人成就等需求。

此外,老虎笙还经历从仪式到展演的变迁。老虎笙展演是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振兴”等政策的鼓励下,为了进一步适应产业化与市场经济的需要,作为文化资源的老虎笙文化在文化精英的指导下发展的新形式,是文化精英和文化实践者根据展演情境主动调适相关内容的结果。随着演出机会的增多,老虎笙队成员日益重视以老虎笙为代表的彝族文化走出去而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又因为展演的主动调适,使得以观众为代表的他者理解,认同老虎笙文化。当他者表现出对老虎笙文化认同和高度赞叹时,更加促进文化持有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自信、自觉。因此老虎笙队对老虎笙展演持更加积极的态度。最终,老虎笙文化本身发展需求与时代趋势相适应,促进以老虎笙为代表的彝族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和谐的中华共同体文化中。

老虎笙文化变迁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之一的老虎笙不仅是根据国家政策和经济需求进行的自我调适,更是彝族基于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自觉的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彝族老虎仪式
躲描猫的大老虎
彝族海菜腔
十岁成长仪式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仪式感重要吗?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老虎不在家
老虎变成猫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