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抉微钩沉 知行合一
——刘铁群的桂林文化城研究

2020-01-18周引莉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纪事杂文桂林

周引莉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我是刘铁群老师的第一届硕士生,而且是当时六个同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作为大弟子斗胆评论恩师,一方面不免诚惶诚恐,另一方面也告诫自己要力争客观公允。

桂林文化城研究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传统科研项目。林焕平教授、林志仪教授、刘泰隆教授、苏关鑫教授、黄绍清教授、雷锐教授、李江教授、黄伟林教授、刘铁群教授等在桂林文化城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刘铁群教授是参与这一项目的最年轻的老师。刘铁群老师对于学术研究一向认真细致,充满热情。近年来,她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文学与桂林文化城研究两大方面。下面围绕桂林文化城研究梳理一下刘铁群老师在史料研究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史料研究抉微钩沉

抗战时期桂林出版了大量的报刊杂志,这是研究桂林文化城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刘铁群老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培养了对旧报刊杂志的浓厚兴趣,加上她对桂林充满归属感,又身居桂林,因此对于阅读这批第一手资料显然具有天然的优势。“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艺期刊研究”是刘铁群老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刘铁群老师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入手,发现文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史料界出现了一些偏差与错误,她在史料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篇论文:《沈从文〈芸庐纪事〉的相关史料问题》《关于茅盾“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凤子的回忆录与桂林版〈人世间〉的前身后世》《〈野草〉杂志定位探析》《欧阳予倩把“小金凤”变成尹羲》《田汉与漓江》等。

《沈从文〈芸庐纪事〉的相关史料问题》围绕沈从文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小说《芸庐纪事》的发表情况及沈从文的“年表”“年谱”和研究资料中关于《芸庐纪事》存在的明显史料错误进行考证与梳理。该论文指出,“《芸庐纪事》曾先后在桂林版《人世间》、昆明的《文聚》以及天津的《益世报·文学周刊》上发表,后两次发表在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与此同时,不少收录《芸庐纪事》的文集在对该作品内容的处理上也有比较严重的错误。”[1]233在考证《芸庐纪事》相关史料问题的同时,该论文也深入分析了《芸庐纪事》三个版本的异同及它与小说《动静》之间的关系,这使我们对沈从文发表《芸庐纪事》的前后过程、各种细节及细微差别有了清晰的认识。作为沈从文“湘西叙事”转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芸庐纪事》在沈从文创作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芸庐纪事》在作品收录及史料描述中存在的错误确实应该引起出版界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及时更正,这样才能提供正确的史料基础和文本依据,尽早避免沈从文研究中的隐患和一错再错。这篇论文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史料错误的考证,还体现在对《芸庐纪事》三个版本的细致分析。我们不仅折服于论文中史料辨析的理性客观,同时又陶醉于文学分析的津津乐道与情趣盎然。

《关于茅盾“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围绕1942年茅盾在桂林创作的“雨天杂写”系列杂文,指出“很多版本的茅盾全集、选集、年谱、词典在收录或表述中都存在一定的史料错误,包括内容残缺、标题与正文张冠李戴、最初刊载信息混乱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错误导致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在引用‘雨天杂写’系列杂文时陷入了史料的混乱。”[2]242针对这些问题,该论文对“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作出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并对出现诸多错误的根源总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这组文章的标题辨识度不高,而且容易引起对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的误解;另一个根源是茅盾本人对“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更名,包括在期刊发表和收入文集时的更名。这篇论文从错误现象谈起,接着挖掘其根源,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分析与论证有理有据,十分有说服力。

在《凤子的回忆录与桂林版〈人世间〉的前身后世》这篇论文中,刘铁群老师详细分析了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和三个阶段的《人世间》,认为“桂林版《人世间》与《人间世》没有直接关系”[3]136,并结合表格详细阐述了桂林版《人世间》的前身后世分别为1939年在上海创刊和1947年在上海复刊的《人世间》,认为“相继出现的三个阶段的《人世间》有明确的前后承继的血缘关系。”[3]136刘铁群老师又在文中指出“凤子在1979年对《人世间》复刊问题的回顾显然有比较严重的错误”[3]136,并对凤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作了客观分析。这篇论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材料详实,梳理细致,分析透彻,不下一番探究功夫很难得出如此清晰的论断。

《〈野草〉杂志定位探析》这篇论文也是从史料出发,通过对桂林出版的五卷本29 期《野草》杂志进行认真阅读,以表格形式清晰列举了《野草〉杂志刊登的所有作品类别。在作品分类列举之前,该论文对散文、杂文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在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后,作者发现刊载于《野草》杂志上的散文小品的比重远超过杂文,而且质量也不低于杂文。因此作者得出结论:“《野草》不是纯粹的杂文刊物,而是散文小品与杂文并重的刊物。”[4]86由于受《野草》杂志的创办宗旨、定位与创办过程的影响,学术界多年来一直视《野草》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杂文期刊。刘铁群老师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重新审视杂志中刊载的原始作品,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结论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家一致认可的观点不一定准确!

以上几篇论文均通过认真查阅整理第一手资料,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撰写。思路清晰,考证细致,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文笔清新,体现了刘铁群老师做学问的认真态度、科学精神与扎实功底。在物质喧嚣、人心浮躁、日益娱乐化的今天,能安静地钻进故纸堆,查阅大量资料,钩沉抉微,发现期刊中的细枝末节,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贡献一份力量,这不是每一位学者能做到的。

《欧阳予倩把“小金凤”变成尹羲》与《田汉与漓江》两篇文章虽然没有做明显的史料勘误方面的纠正,但对于研究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戏剧状况有生动的史料借鉴意义。《欧阳予倩把“小金凤”变成尹羲》一文中提出:“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不仅注重桂剧内容与形式的革新,还注重桂剧人才的培养,也就是不仅‘改剧’,而且‘改人’。”[5]31“因为有欧阳予倩的指导,尹羲成为桂剧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成为优秀的桂剧表演艺术家,她在桂剧艺术中取得的卓著成绩正是对欧阳予倩最好的纪念。”[5]34这篇文章涉及欧阳予倩与桂剧表演艺术家尹羲的关系,需要查阅二人大量的资料,才能找到二人的交集。在找到交集之后还要思考分析凝练,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田汉与漓江》梳理了田汉在抗战期间四次到桂林的经历,阐述了田汉与桂林、与漓江的深厚关系。旅居桂林期间,田汉多项工作同时推进、交叉进行,尤其在筹备和主持“西南剧展”中做出重要贡献。他不仅用一支笔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还想方设法帮助中国戏剧社成员们解决温饱,可谓殚精竭虑。作者用“漓江之畔咏秋声”为小标题,分析了田汉在桂林期间创作的五幕话剧《秋声赋》与漓江密不可分的关系:“漓江是这个话剧的重要背景”“漓江也是支撑这个话剧的结构要素”“漓江还是这部话剧重要的抒情手段之一”[6]59这篇文章把具体生动的史料、切中肯絮的分析与诗情画意的抒情融为一体,给人带来如沐春风的审美享受。理性思辨与感性评价的结合构成了刘铁群老师作为女性学者的一个学术研究风格。

二、实践教学知行合一

刘铁群老师不仅理论研究做得好,实践教学也很有特色。她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桂林文化城研究这一特色科研项目的成果引入教学,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借举行“新西南剧展”之机进行实践教学;二是通过指导研究生参与“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944年 2月 15日到 5月 19日在桂林举行的“西南剧展”,吸引了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参加,观众人数超过10 万人次,影响远至海外。西南剧展是桂林抗战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现代戏剧史上空前的盛举。在“西南剧展”70 周年之际,由广西师范大学牵头,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重排、重演《秋声赋》《桃花扇》《旧家》等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经典剧目,再次把国难、婚姻、爱情交织的爱恨情仇搬上舞台,黄伟林老师把此次活动定名为“新西南剧展”。“新西南剧展”是在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及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的时间段上,以重新排演当年的经典剧目的形式纪念抗战时期文化工作者们的救国情怀,重新缅怀那段壮怀激烈的岁月。

2014年,刘铁群老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新西南剧展”的话剧实践中。刘铁群老师几乎参与了《秋声赋》排演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工作。从选剧本、改剧本,到找导演、选学生演员,再到买服装选道具,刘铁群老师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全身心投入。《秋声赋》正式排演之前要改编剧本,刘铁群老师根据现实情况花费大量精力改编《秋声赋》剧本,如今她的电脑里还保存着十几个不同的改编版本。对于演员的服装和造型设计,刘铁群老师也是花费很多心思,多次购买、定做服装,最后还把自己珍藏的两款旗袍拿给演员使用。几个非戏剧艺术专业的老师带着一批非戏剧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始了舞台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在网络发达、影视剧繁盛的今天,话剧可能有点边缘化了。但刘铁群老师带领的《秋声赋》团队已经成功演出几十场,新西南剧展的几个主打剧目(《桃花扇》《秋声赋》《旧家》《花桥荣记》等)在广西校园戏剧节中获得各类奖项共30 余项。话剧《秋声赋》还一度走出广西,登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舞台,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并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组织奖等。排演话剧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在实践中见证了成长,收获了感动,也取得了成绩。这种成长与收获是记忆深刻的,是教室里的传统学习所不能代替的。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还记得2002年,初到桂林读书期间,吃得最好的一顿饭是刘铁群老师请我们的,至今记忆犹新。后来,还有几次是刘老师请我们到她家里边吃边聊,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聆听老师的教诲,交流学习的经验与困惑。刘老师就是通过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策略引导我们走进学术,热爱学术,钻研学术。

“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 是刘铁群老师主持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这一项目是由刘铁群老师带领她的六名研究生一起做的,时间长达两年。两年间,刘铁群老师多次修改她们的文章,从疏通字句到理顺逻辑,再到挖掘深度和新意,凝练与升华,刘铁群老师一一悉心指导。该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专著《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刘铁群负责全书总体思路的设计、修改和统稿,并撰写绪论和编制旅桂剧作家主要散文作品目录。具体章节由六位研究生分头撰写。书中指出,桂林文化城的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大部分与抗战有关,主要表现为十个方面:对多维的抗战图景的描绘;对时事和战争的记录;对灾难记忆和艰辛生活的反映;战争背景下对生命的关照; 对妇女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对抗战中不良现象的讽刺、暴露与批判;对死难者的悼念与对亲友的追忆;对文人内心惶惑与忧伤的书写;救亡呼声中对启蒙的坚守;对山水、风土、人情的抒写等[7]。通过参与这一项目,几个研究生从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科研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刘铁群老师带领学生做项目的前提是她对该项目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正是基于此,她的实践教学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在我的印象中,刘铁群老师是一个能把理想与现实平衡到恰当分寸,并有点唯美倾向的女性。从她近几年所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看,我又体会到了她钻研学术的热情与韧性,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超然与从容。这种沉静与淡定的学术态度永远值得后辈学习与尊敬!

猜你喜欢

纪事杂文桂林
杨塘纪事
大匠纪事
桂林行
画与理
乐!乘动车,看桂林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