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研究

2020-01-17邵彩玲王云幸奚旭东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素养真学培育

邵彩玲,王云幸,奚旭东

(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新时代是奋斗追梦的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力量,更应该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练就过硬本领,珍惜把握这难得的人生际遇。然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情绪波动较大的心理断乳期,无论是从思想观念还是从行为方式来说都还不够理智、成熟,甚至有些大学生不能做到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能自觉将人生理想的实现寓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故而在新时代积极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刻不容缓,在培育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不断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把握理论精髓,使其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人所特有的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实践获得的。良好的理论素养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们在正确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基础上实现更有价值的生存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判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1]。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指大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能力,以及发自内心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认同与信仰。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是联合多方培育合力,不仅要使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提供一切有利于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客观条件,还要使大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动作用,为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创造积极有利的主观条件。

二、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积极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2]。然而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未能树立起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牢记使命担当,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思想容易遭受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外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无法真正亲身体会到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至有些人竟然以吃好、喝好、玩好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课下比谁嗨得欢,课上比谁睡得香,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持久的学习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大学生经常会不负责任地“趋利避害”,遇到好事一拥而上,遇到问题推诿逃避,一味以最大程度满足自己的私欲为宗旨,将他人、集体的利益抛诸脑后。除此之外,少数大学生甚至还迷恋上了封建迷信,否认唯物主义,否认科学和真理。因此,在新时代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灵活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在不懈探索、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自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高校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大学生有利于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高素质的教育对象和人才支撑。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更能积极主动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力量,领悟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在同辈群体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影响其他大学生在实践中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有效地实施。除此之外,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利于真正解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而促进高校与时俱进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都要基于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祖国正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大依靠。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厚植爱国情怀,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大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不可或缺的,故而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亲身践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进而凭借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本领、良好的道德品行,茁壮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对策

(一)研读经典,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首先要倡导大学生在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方面下功夫。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是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国内外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比较晦涩难懂,大学生首先可以选择研读一些讲述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历史的经典,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中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不断用心去感悟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充分激发研读经典的兴趣。其次要掌握读思结合的研读方法,研读经典可以先从书的目录开始,根据每个章节的标题思考这部经典的写作结构和内容,然后再带着问题、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去研读经典的正文部分。如若在研读中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字句或段落,要静下心来精读其中的每一句话,查阅生僻难懂的字词,并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深刻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理论,以期在真学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再次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还需做到读写结合。写作是大学生将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输出的过程,它可以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理解。因此,大学生在研读经典时要自觉养成读经典悟原理写体会的好习惯,及时摘录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真理名言和方法论,并联系实际及时总结研读经典所得的感悟,以此不断加深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为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奠定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端正思想,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仅要夯实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端正大学生的思想,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总开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虽然是青年一代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但由于他们缺少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其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偏差,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甚至有的大学生从根本上否认唯物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是毫无作用的。因此,新时代大学生亟需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要求人们盲目遵从的僵化教条,而是依据人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实践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是大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辩证唯物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大学生只有在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承担起对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自觉树立起时刻将个人利益同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生理想,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有着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技能

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最终都是为了真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然而部分大学生只知一味学习课堂知识,接受传统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对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技能的培养,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致遇事只会喊口号,摆大道理,不能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要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接受理论教育后,将自己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付诸社会实践,用实践去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实践中大学生要多多接触、了解、体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积极参加诸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社会现实问题等活动,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善于发现问题并帮助群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通过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丰富社会阅历和经验,强化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技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四)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教育力量,形成培育合力

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必须在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教育力量,发挥培育合力。

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有着丰富经验和社会阅历的“过来人”,要在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过程中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家长要引导大学生锤炼品德修养,懂得品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使大学生自觉地在学习中刻苦勤奋、追求真理,在生活中正直善良、明辨是非。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文化思潮中保持坚强的定力,自觉汲取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更要使大学生明白加强政治品格修养的重要性,积极把“小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大我”中,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主要场所,更要切实加强各项教育服务,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首先,高校管理层要与时俱进,发挥好统领作用,结合学校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实践能动作用的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为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化对理论课程的研究,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只重理论灌输的“一言堂”现象,倡导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讲解、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大学生摒弃只为应付出勤点名和期末考试而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的错误态度,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入耳、入脑、入心。再次,高校还要积极开设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读书交流活动,参观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构建专门开拓大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习网站以及可供大学生相互探讨的网络思政交流平台,以期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大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学生亦是如此。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在信息化社会中,要大力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全方位多载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使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研读期刊杂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文献资料,还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学习强国、微博或微信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积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为大学生营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良好社会氛围。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一项全面系统又极其复杂的工作[4]。新时代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亟需大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各尽其责,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增强大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使大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自觉树立远大理想、锤炼过硬本领、担当时代使命,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真学培育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浅析油田基层班子建设的重要性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