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0-01-17郝雨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8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政治

郝雨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在我国互联网使用人群中,高校学生因其自身群体规模较为庞大,社交、娱乐、学习等日常生活内容已与互联网充分链接,成为互联网的深度用户人群。同时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最为活跃、价值观塑造最为关键的节点,网络舆情的好坏势必会对其成长形成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我们应该在合理把握网络舆情的学理内容基础之上,针对其实际影响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以期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完成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渠道,由网民或媒体等行为主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布的针对热门话题或事件观点与态度的集合,其存在往往会具有一定量的影响力与倾向性。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愈发迅速,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代表,更加倾向选择互联网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与想法态度。在部分网民合规合理正常抒发个人意见的同时,网络空间也难免充斥着一部分网民为博人眼球、获得物质利益而刻意发布不实、夸大或过激等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不良内容,这番做法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贯彻落实。

(二)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20 年3 月为止,在我国网民学历结构的数据统计中,具备中小学学历网民的人数占比高达80.5%,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仅占比19.5%。我国网民学历结构数据表明,受部分网民接受教育程度欠佳,或年龄层次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某一社会事件或热点话题,一些网友易于被既有的网络舆情风向和内容所带动感染,使其自身的观点与看法逐渐向网络舆情靠拢,观点与言论的群体性现象越发凸显。

2.隐匿性。网络匿名现象使得网民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不仅不受时空场域的限制,个人社会性信息与资料也相应的较为隐蔽,人们可以在网络中按照个人意志进行相关活动,基于此,部分网民会产生虚幻的“安全感”,在“无人知晓”与“法不责众”思想的驱使下,刻意跳脱日常的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不顾事件本末一味逞口舌之快与标新立异,以“键盘侠”的姿态放纵自我,这势必会使得网络空间充满“乌烟瘴气”,有违“天朗气清”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目标。

3.趋同性。受之年龄、思想、阅历、背景等因素不尽相同的交互影响,部分网民在参与网络舆情互动时无法深刻辨析事件的本质症结,往往会受到事物表象的影响,在不进行全面了解或持续跟进前提下,容易造成一叶障目,进而“随波逐流”,发表非理性言论,并借助群体压力与情绪感染等形式,对其他网民的价值选择与判断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一哄而上”,一起陷入网络舆情的旋涡。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一分为二的,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在分析时应全面的加以整理与看待。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的机会点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空间是青少年群体最主要的活跃场所之一,他们在这里学习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各种平台软件进行思想的输入与输出,讨论与交换。无论是微博热搜事件的跟进,还是贴吧兴趣话题的讨论,抑或是抖音自制视频的浏览,青少年群体的网络参与度远高于中老年群体,而大学生则是该群体中更为频繁使用互联网的人群,这就使得利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不尽相同,互联网空间内部信息凸显出数字化特征,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实时性更强。网络舆情作为言论、观点、态度的交汇与融合,在有关专业工作人员加以合理分析的情况下,是可以被预测走向,被人为加以管理和控制的。因此,我们在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高度重视和运用网络舆情,通过针对涉及意识形态正向宣传的内容进行评论预埋引导风向,涉及意识形态负面宣传的内容及时予以筛查预警并整改删除等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以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着力点

亲和力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以取得显著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传统课堂教师主导教学的教育形式不同,大学生作为参与网络舆情态度表达与观点阐释的主要群体,拥有着更多的话语发言权和自主选择权,思想政治教育若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则容易被忽视,极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运用网络舆情,用大学生青睐的话语体系,以饱含教育意义的事件内容,努力做到良好的“接地气”。

以去年疫情期间武汉市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直播为例,互联网共有6000 万人云监工,网友亲切的称呼挖掘机、水泥车、叉车等建筑工程机械为蓝忘机、呕泥酱、叉酱等昵称,敬佩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国家、政府的领导下,火神山医院仅用了10 天,雷神山医院仅用了18 天,两座医院平地而起,顺利竣工,这一壮举引得国内外网民盛赞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我们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积极将网络空间发生存在的热点事件、热门话题、新式话语体系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途径,不断依托具体情况实时进行调整,吐故纳新,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着眼点、思虑点、议论点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消除教育与学生之间的部分间隔。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能够对大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和栽培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的领导下,立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力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需要在其日常生活中,经由实践加以体认,才可更好的转化为自身的内生动力。

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关注及参与网络舆情讨论的过程时,加之网络舆情的影响,难免会使其自身的部分既有观点与舆情内容产生碰撞,或将自己原本持有的态度观点进一步获得体认,或将自己原本犹豫模糊的观点在对比中予以澄清。受网络舆情内容的自发性、传播的广泛性、管控的滞后性等特征影响,网络空间中既有舆情观点导向的正确性无法全部保障,这就易于导致大学生在参与舆情讨论过程中出现理念观点的偏移,将其在课堂学到的,符合正确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知识内容进行相左甚至相悖的调整,这严重冲击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担的时代任务。

2.渗透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学生理想信念

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网络舆情,潜隐的传播不良社会思潮,妄图对我国网民,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类思想活跃,理想信念尚未完全树立的群体进行针对性诱导,与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鲜明对立,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不良思潮通过话题讨论、视频呈现等形式,借助两微一端、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渠道,形成鲜明的舆情风向,传播内容与形式在经过设计包装后触达大学生,根据大数据算法投其所好,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与持续关注,从而致使大学生被包裹进信息茧房,被动长期接受其影响。

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年龄跨度较小,虽然入学前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尽相同,但进入高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兴趣爱好、关注话题、思维模式等方面愈发相互影响,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也逐渐趋同化。同时,多数学生具有较高的表达参与欲,对一些网络热点话题与社会事件会秉持大体一致的态度与言论,面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难免会在相互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输出一定的价值导向内容,使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在同辈群里内部二次传播,影响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树立。

三、以网络舆情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是新时代开展网络舆情环境治理工作,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一,要积极宣传饱含正能量的舆情内容。网络舆情蕴含着各种思想价值、文化理念之间的差异与交融,针对同一热点事件话题往往会出现多种言论评价,导致网络舆情鱼龙混杂。因此,保证其内容正能量是净化网络空间的一个必要方式。我们要以我国的正确指导思想为纲领进行舆情内容的引导工作,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引领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与塑造。第二,要加强舆情引导有效机制的架构。引导机制的架构与合理运行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的有力支撑与强大后盾,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引导工作时更为积极的打开主动局面,避免落入被动形势。要严格确立引导机制架构的标准,立足网络舆情的相关学术理论与既有经验,组建一批高素质的网络舆情专业人才队伍,针对发展到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实际,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知识内容,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作用相适配,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兼具科学性与思想性,适合完备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二)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优化网络舆情管控

想要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则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方式,运用专业学术理论等晦涩的知识内容,秉持着局外人的态度,自说自话来开展。取而代之,教育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思考分析,主动作为,不仅要做到“走近学生”,更要努力实现“走进学生”,不断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拉进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心距离,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事半功倍。同样,针对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相关专业人员也应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加以优化。

第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独立个体,已经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与鉴别能力,在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优化时,要注意适当运用系统性、科学性、启发性等教育原则,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认识。同时,在舆情管控的过程中,亦可以运用典型教育法、比较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教育方法,通过对具有教育意义的真人真事例举,针对既有网络内容进行正向强化或反向对比,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网络舆论互动中进一步明晰是非正误,以鲜活的事例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以激励的手段增强他们的思想境界,做到网络舆情管控过程中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尽可能一致相同,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二,要积极运用教育艺术,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化共鸣。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要“接地气”相同,网络舆情管控工作也应该深入到大学生群体内部,通过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握适度的艺术等方式方法,使网络舆论引导真正嵌套进大学生内部圈层,让大学生在没有感知,甚至是在感知到正在浏览观看的是预埋引导的前提下,仍会欣然接受这种引导,以提升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控的被认可度与悦纳感,降低可能存在的“假大空”与排斥感。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