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精神在抗疫中的彰显

2020-01-17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抗疫中华民族精神

李 承 贵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

在世界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历史而又长盛不衰的民族。尽管这个民族曾经历经坎坷、饱经风霜,但仍然以其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辉煌宇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历次民族存亡关头,在历史上重大危难事件中,都能熠熠生辉,写下其光辉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道:“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1]毋庸置疑,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而在这场抗疫中,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精神再次得以彰显,且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发展,也深化了我们的认知。

一、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即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传统。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公冶长》)对一件事或一个道理,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不能不懂装懂,不懂装懂就是欺妄,就不是实事求是,孔子将实事求是视为真正的智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是说,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世间万物都应遵循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墨子说:“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这就是“取实予名”,主张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名称,要求“立名必求于真实”。王充对虚妄之风予以猛烈批评,他说:“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论衡·语增》)认为不能主观地对事件进行增损,而应根据实际的考察得出结论。班固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原则,所谓“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将“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即求真务实之意。王阳明说:“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传习录上》)强调“务实之心”对于“务名之心”的否定意义,所谓“兴此灭彼”。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首次阐发“实事求是”,对求真务实精神做了高度概括。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经过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实事求是”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3]可见,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自觉传承并贯彻的精神传统。

在中国的抗疫斗争中,求真务实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比如,关于疫情的发生及危害性,中国政府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做了报告和沟通,中国在2019年12月27日至31日期间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了中国第一例报告的病例;而李文亮等人本着医生的天职,也向外界发出了防护预警。关于确诊人数,中国政府即时向外界公布数据,虽然由于收治能力、不入院者、迟报、漏报等原因造成了信息不全,但依然负责任地对误差进行核查、调整,于2020年4月16日订正确诊病亡人数。关于疫情的处理,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根据疫情实际情况、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实施封城、封小区、住家防疫等措施,并根据需要建造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至于病毒来源的调查,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在包括病毒溯源等问题上和世界卫生组织展开合作。因此,在疫情发生、病例数据、疫情处理措施、疫情原因寻找等方面,中国所为都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完全坚持、贯彻了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了行之有效、适合中国国情的措施,才使疫情较快、较成功地得到控制。求真务实精神是人性本真的呈现,就是让事实说话,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对策与措施;就是坦诚面对,拒绝一切虚妄;就是底气十足,不怕无端的猜测和指责,并最终能战胜一切谎言。无疑,求真务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品质,在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仍将得到彰显、传承和弘扬。

二、大公无私精神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就奉行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小我利益成就大我利益的大公无私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为了成就“仁”,仁人志士可以随时放弃宝贵的生命。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当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为了道义可以置生命于不顾。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只要对国家有利,愿以生命相送。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报任安书》)时刻想着在国家危难时发奋向前,而置自己生命的安危于不顾。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以分忧国家为先,以自己享乐为后,国家、人民的利益永远在首位。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只要有利于国家,即便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在反抗列强的侵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贡献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可见,大公无私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

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大公无私精神得到了彰显、传承与弘扬。面对突如其来且凶猛异常的疫情,所有奋斗在一线的人员放下自己的事务,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1],对大公无私精神做了精彩的演绎。李文亮医生在病中曾表示,如果身体恢复还要上一线;张旃教授为抗击疫情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写下“请战书”;28岁的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倒在了抗疫第一线;完成援鄂任务即将回家的护师张静静却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还有日夜守护人民安全的公安干警;……为了替国家纾困解难,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中华儿女用自己是生命践行了大公无私精神。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些英雄的挺身而出,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疫情不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因感染而死的人会更多,国家也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大公无私精神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克己去私,就是要他人至上、集体至上、国家至上,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生命融为一体,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为国家奉献一切,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无疑,在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大公无私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化解任何危机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乐善好施精神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又一重要精神传统。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提倡自己立足后要帮助他人立足、自己发达后要帮助他人发达,以帮助他人为乐事。孟子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要求人们出入劳作时相互伴随、抵御盗寇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事故时互相照顾,这样百姓就会友爱和睦。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提出在赡养和孝敬自己的长辈时还要帮助与照顾其他人的长辈,在抚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还要关爱与帮助其他人的小孩,即要求人们在关爱自己亲人的同时,也要把爱心传递给其他人,广泛传播到各处。墨子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主张力在己而助人、财在己而救人、道在己而教人,给饥者、寒者、愚者以帮助。中国佛教也提倡乐善好施的精神,所谓“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慑已惠人,目之为施。”(《大乘义章》卷十二)这些精神都无不建基于中国哲学理念之上。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陆九渊说:“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杂说》)将宇宙中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对公共事业要有担当情怀,并以此为人生最高境界。可见,乐善好施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

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乐善好施精神得到了充分彰显。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在职者,还是退休者,无论是有业人员,还是无业人员,纷纷向灾区伸出援手,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有超过200家企业通过捐款捐物或成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援湖北武汉,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恒大、招商银行、美的集团、碧桂园、万科等。香港社会各界向内地捐款累计人民币超过10亿元。澳门各界捐款澳门元2000多万、港元3344多万。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自愿捐款82.6亿元。尽管遭受各种误解和诋毁,中国仍然表现出了人类高尚的品质,“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1]。在其他国家疫情扩散之际,中国慷慨地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援和帮助,捐献医疗物资,与他们分享有价值的医疗信息和经验,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从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1]。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乐善好施精神。乐善好施精神是人类善良品性的彰显,就是与人同苦共痛,就是视人之患难为己之患难,就是与人分享自己的果实,就是拿出自己钱财救济他人,就是用爱温暖这个世界,用爱畅通所有人心,用爱建造人类和谐花园,就是“万物一体”。无疑,乐善好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元素,不仅在抗击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弘扬,而且在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道路上,仍然是我们奉行的优秀精神品质,仍将闪耀其璀璨的光芒。

四、团结一心精神

团结一心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崇尚团结是君子的优秀品质,搞分裂则是小人的伎俩。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与环境相比,精诚团结更能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易传》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传·系辞上》)如果两个人同心协力,那么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折断。《淮南子》记载:“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主术训》)团结、凝集多数人的力量,就没有不可取得的成功。二程说:“天下国家至于事为之末,所以不遂者,由不合也。”(《河南程氏外书》)如果不能团结一致,大到天下国家之事,小到鸡毛蒜皮之事,没有一件能够成功。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天下兴亡,是所有人的天职,只有天下人团结一心,才能保护天下不致灭亡。在近现代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上,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浴血奋战,同仇敌忾,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凝集力,才使中华民族再获生机。而团结一心精神正是中国古代和合哲学的升华。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就是认为多种力量的精诚合作才能创造新的事物和生命,若是彼此分裂和斗争,则物不生、事不兴。所以《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中和”之道就是团结之道,就是凝集之道,如果能够践行“中和”之道,那么宇宙将井然有序,万物必生意盎然。可见,团结一心的确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传统。

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团结一心精神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令,战“疫”力量从四面八方火速向武汉、向湖北集结,34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来自不同地区的施工者以最快的速度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19个省区市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16个市州,从而迅速地提升了当地的抗疫能力。安徽、江西、湖南、重庆、陕西、河南、四川、云南、河北等9个省份,对湖北进行血液对口支援。全国范围的封城、封小区、封道路,所有娱乐、商业场所停止营业,这些都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和落实。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村庄、每一户家庭、每一个公民,都坚守着各自责任。冲在第一线的是抗疫,居家者也是抗疫。全国人民一条心,上下铆足一股劲,把许许多多的“不可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团结一心精神是人类“善群”本能的体现,更是人类对战胜困难诉诸合作的自觉。当遭受意外侵害或伤害时,人类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战胜苦难,但也有某些人囿于自己小群体、小集团的利益而放弃团结,甚至破坏团结,不过这种行为终将遭到惩罚。因此,团结一心精神就是放弃“小我”利益而同心同德,就是放弃小集团利益而共同应对困难,就是完全听从调度、分工协作,从而形成一股强大力量。无疑,团结一心精神必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五、生命至上精神

人文关怀的本质与基础,就是生命关怀。生命至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传统。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君子对于物、他人、亲人虽然有亲疏、厚薄之别,但无物不爱。《礼记》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任何人不能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要把别人的亲人当作亲人,不能只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也要把别人的儿子当作儿子,老年、壮年、幼儿虽然年龄有别、性别不一,但都必须得到悉心照顾;至于年老无妻者、年老无夫者、年幼父母双亡者、年老无子女者、残疾者、患病丧失劳动能力者等,也都必须得到悉心关怀。张载说:“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西铭》)大凡衰老之人、残疾之人、孤苦无依之人、老而无妻之人、老而无夫之人,都是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都必须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不能让他们受冻挨饿。王阳明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习录上》)所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流浪街头,若有一人流浪街头,就没有做到“仁”。概言之,只要是患者,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亲疏、不论贫贱、不论强弱,他们的生命都必须得到保护、照顾和尊重,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都必须得到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4]这不仅是对生命至上精神的创造性诠释,而且将生命至上精神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从而全面而深刻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生命至上精神。

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生命至上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对中国而言,疫情救治没有特殊人群,不分老少,不分强弱,不分贫富,不分穷达,不分民族,只要是人,一概给予检测,只要是新冠肺炎患者,一律给予救治,不会将年老体弱者拒之门外,不会弃外籍人员于不管。虽然患者病情轻重不同,但我们不会因为其病情轻而将其忽视,也不会因为其病情重而将其放弃,而是做到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一个也不能少。而在防治疫情与经济发展、个人爱好关系处理上,我们非常清醒且坚定地贯彻了生命至上原则。我们让娱乐场所停止营业,让经济活动歇业,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是因为生命至上。生命至上精神是对生命的最深刻敬畏,是对生命的最本质关怀。生命至上精神就是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就是让所有生命得到安顿,就是生命优先于经济行为,就是生命优先于个人喜好,就是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就是不用经济算计生命,就是生命高于一切。正是基于生命至上精神,确定了这次防疫的目标、制定了各种有效措施,从而使疫情较快得到控制,亦从而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无疑,在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上,生命至上精神仍然是我们根本信念所在,仍然是凝集中华民族的核心力量,仍然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5]显然,求真务实、大公无私、乐善好施、团结一心、生命至上等正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些中华民族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得到充分的彰显,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根源。

猜你喜欢

抗疫中华民族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