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学分制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2020-01-16詹国华孙嘉星董明纲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实训

詹国华,孙嘉星,董明纲

(1.河北北方学院 医学检验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学生工作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伴随各种新型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问世,如何因地制宜地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生源状况,采取最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诸多高校共同探索的热点[1]。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在教育管理中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弊病,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学分制,并探索高校教育管理的新路径与新方式,以期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

一、高校施行创新学分制的必要性

创新学分制由学分制发展而来,指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创新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2]。作为学分制新的衍生点,创新学分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学分制的灵活性以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撑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学分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自身爱好、特长和创新能力,仅以书面考试的形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都遵循既有的程式化标准,无法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创新学分制中,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性和创造力的激发与培育,使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与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自身更全面与更优质的发展。

(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分制对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都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部分高校在施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选修某些课程,这种机械化的操作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还会因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最终厌学或弃学。创新学分制在保留学分制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发展,注重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对学生在创业技能与实践创新方面的培养,不再片面追求“分数本位”[3],而是倡导“能力本位”,这对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具有显著作用。

(三)与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经济领域逐渐向包括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渗透,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实施创新学分制,鼓励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自己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创新学分制的施行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也缓解了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并优化人才就业结构和产业格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施行创新学分制现状

高校创新学分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推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针对性不足

创新学分制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专业领域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升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创新性活动都应在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专业范围内开展。但部分高校的创新学分制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忽略了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师生参与度低

创新学分制是一项探索性制度,在实施中不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和带动,才能充分发挥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创新学分制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有的效果。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积极性不高和参与度低等问题,使学生在创新性活动中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这不仅难以解决创新学分制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还会导致学生因为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丧失创新的信心。

(三)可操作性不强

创新学分制是对学分制的补充与完善,也是在学分制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很多高校在运行这一制度时,并未突出创新学分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有的高校将创新学分划入选修学分,有的高校在创新学分与普通学分之间实行同等换算,还有的高校对创新学分的认定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等,这都会影响创新学分制的推行。

三、基于创新学分制的高校教育管理路径创新

为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学分制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应构建以下创新路径。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教育管理与创新学分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首先,结合专业实际、就业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创新课程,并将其与专业课程融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再按照年级高低分别开设“创业创新执行力”“创新创业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创新能力。其次,遵循“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整合相近或同类的学科,让学生打破单一学科思维,掌握多元知识,进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最后,按照“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创新实训”的基本步骤[4],构建开放性与一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通过多层次实践提升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科学配置多方资源

实践是创新的源头,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在实践中被激发与提升。所以,高校创新实践是衡量创新学分制和教育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创新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效果,也影响了其教育管理的运行。因此,应从两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创新实践的实际效果:第一,强化硬件建设,设置各种实训场地,如训练中心、创新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以及专业实训室等,并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实践平台体系,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优质条件,尤其要注意多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不同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二,优化管理措施,提高实训设备与场地的利用率。利用实训设备与场地构建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预约与管理,确保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和高效率[5],并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责任到位。

(三)构建完善保障机制

目前,许多大学生并未将加强创新思维与提升创业能力内化为自身的实际需要。因此,应出台各种鼓励性政策和保障机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督促学生将自主创新与创业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6]。首先,提升创新学分在教师绩效考核与学生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与创业项目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在学生的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修够创新学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其次,设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评优评先奖项,奖励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最后,设立专门的经费,扶持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申报与实施等,为创新学分制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

(四)实施宽严相济的管理方式

当前,创新学分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与借鉴。高校应进行适度管理,赋予院系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决策权,让其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构建多元化的实施路径。首先,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人才教育格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最适合自身需要与发展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各个院系结合专业设置情况,与研发能力高且创新意识强的机构或企业合作开发创新人才培养实训室,与高质量的新技术培训机构或研发型小微企业展开校企合作,构建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场地,并对创新型人才实施“分层培养”。最后,打破不同专业与年级的界限,教师指导并鼓励学生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与“跨专业共同组队”的学习模式,使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格局中学有所成。

(五)实施信息系统管理

创新学分的认定一直是困扰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一大难题,主要存在认定流程繁琐与认定标准不一等问题。为提高创新学分认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高校应实施信息系统管理。首先,完善以提高执行力为导向的创新学分制,基于项目的创新性和运行难度,科学合理地认定创新学分,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项目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其次,遵循“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学校统筹团委、科研处、教务处以及学工处等部门,将各自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直接认定为学生的创新学分,保障学生参与的创新活动能及时被认可。最后,学校要成立创新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申报的创新学分进行客观公平的认定,并由相应职能部门审核,录入到学生成绩中。创新学分认定流程简约化与认定标准客观化的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升有显著的助推作用。

创新学分制是对学分制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显著作用。针对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从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科学配置多方资源、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以及构建管理系统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地提出有效措施,以期更好地实现创新学分制与教育管理的有机融合,进而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实训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