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栏目特邀主持人:龚 斌

2020-01-15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陶诗接受者苏州园林

主持人语:本期刊发陶渊明研究论文三篇。

刘中文《苏州古典园林的“归来意”》一文,是研究苏州园林美学的佳作。此文揭示苏州园林的造园以及造意,与陶渊明的园林存在深刻的联系。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士人园林的精华,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自唐宋以来,具有隐逸思想的文人,包括致仕的达官贵人,凡有财力者,多喜建造园林,仰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疏离俗世,享受清闲。苏州园林几乎无不受到陶渊明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苏州园林中诸多“陶语”中的“归来意”,即园林景观多引用陶渊明诗文,或题亭台,或补壁,或为楹联,体现园林主人疏离官场、亲近自然、回归本真、乐天安命等诸多心理诉求。其中,以文徵明三十二年的“园隐”人生为中心,凸显苏州古典园林的“归来意”与陶渊明的渊源关系。

唐宋之后的中国园林,受陶渊明影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后来者的退归园林的“归来意”,与渊明的选择归隐的人生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指出这一点十分重要。刘文指出:后人仿效陶渊明的归来,其实他们“非深于道”,因而“未达道”,其“园隐”与陶渊明艰难躬耕的田园之隐有着本质差异。这是非常正确的。试看仿效陶渊明最多的白居易,退归之后悠游园林,享受清闲,与渊明仅仅是外形上的相似,与陶渊明躬耕田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再有,陶渊明的归隐有着抗争社会的意识,而后人的“归来意”中缺乏抗争意识。后人虽隐于园林,但做不到如渊明那样忘怀荣辱得失。当然,正如本文作者所说:“苏州园林浓厚的‘归来意’,客观上增强了园林的艺术氛围,丰富了园林的艺术内涵,提升了苏州园林的美学品格。这既是陶渊明的文化精神的勃发,也是一代代园林主人们所建立的文化功绩。”苏州园林中不少景点以陶诗题名,营造出平淡悠远的意境,使园林更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确实是值得肯定的。

王征《明中叶吴中派隐逸风尚与陶诗接受——以沈周、祝允明、文徵明为中心》一文,以沈周、祝允明、文徵明为中心,从吴中文士的隐逸传统立论,论明中叶的文士隐逸风尚与陶诗的关系。文章先论吴中文士的隐逸传统对明中叶隐逸风气的影响,然后依次分析三位代表人物的作品与陶诗的关系。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一般都偏重于被接受者与陶公的关系,从前者的作品中找出材料,加以分析。这种研究方式未尝不可。但我以为,深入的研究应指出不同时代的不同接受者的特点,说明之所以有这些特点的个性原因。比如,宋代的陶渊明接受者与明代的接受者有何不同?为何有这样的不同?每个接受者产生了什么作品、有何新贡献?以本文而言,沈周的陶诗接受与祝允明的接受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而现在则较为平铺直叙,点到为止。这是本文需改进的地方。

贺伟在《谁是“田父”?——论陶渊明〈饮酒〉诗中的“田父”》中,考证陶渊明《饮酒》第九首的“田父”是殷晋安。《饮酒》其九写道:“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此诗写一位“田父”劝陶渊明出仕的故事。“田父”是谁?是实有其人,还是文学的虚构?古今研究者一般认为“田父”实有其人,但不知姓名。宋人赵泉山说,“时辈多勉靖节以出仕,故作是篇”,以为“田父”是时辈之一。本篇以为“田父”当是渊明的亲友。证据之一是朝廷征陶渊明为著作佐郎的时间,应当在义熙十一年(415)末至义熙十二年(416)初。而《饮酒》诗作于义熙十二年。证据之二是“田父”是有文化修养的人物,并非一般的农夫。证据之三是渊明作有《与殷晋安别》诗,此诗与《饮酒》其九对读,可发现两诗有内在联系。殷晋安热衷仕途,与渊明不同道。本文的论证有可信部分,“田父”有可能是渊明移居南村的朋友。殷晋安与渊明一仕一隐,确实也有可能劝对方出仕。但坐实殷晋安一定是“田父”,恐亦不必。渊明诗称来人为“田父”,又称“父老”,以此称殷晋安,也不太合适。所以,还是赵泉山的说法比较稳妥,“田父”乃是劝渊明出仕的“时辈”之一。

猜你喜欢

陶诗接受者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