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济总录·伤寒门》药名考述*

2020-01-15王飞旋金鲁微杨金萍王振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零陵白芷木香

王飞旋,金鲁微,杨金萍,王振国

(1. 山东齐鲁医药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2.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温州 325000;3.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济南 250355)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共200卷,按病证分门,其卷21至卷33为“伤寒门”内容。《圣济总录·伤寒门》载方1015首,其医方除自身医学成就之外还引源于15部经典医籍,但其医方虽引源于前人医籍,但药物名称较前人医籍又有所变化,故在此对《伤寒门》征引医方中药名较前人医籍变化的药物进行药名源流考述。因条件所限,本文仅在45类药物中选取6类典型药物进行药名源流考证,考镜药名自汉魏至北宋年间的变化情况,辨章药名的变化原因,进而揭示《圣济总录》中药名特点。

1 “术”“白术”“苍术”讨论

《圣济总录·伤寒门》中引源于《肘后方》的医方,方中“术”类药物《肘后方》作“术”,《圣济总录》中作“白术”。

“术”最早载于《尔雅》“释草”篇,而作为药物最早载于战国《五十二病方》“胻久伤”[1]篇,用以治疗胻久伤所引起痈溃之证。其后《本草经》《名医别录》均以“术”载于书中,前者载其“味苦温”,后者载其“味甘”,两书虽药名一致,但性味有别似意描述2种术药,魏《吴氏本草经》亦以“术”名载于书中而未提其性味。另据野上真里[2]等考证,春秋战国《素问》、汉代医简《居延医简》《武威医简》、西晋《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古医籍中均载“术”。可以推测,彼时“术”类药物未见分类。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白术”根甜,“赤术”根苦,两者性味之别似与当今“白术”“苍术”性味“甘”“苦”相符,今之学者多认为“术”类药物自此开始分类。唐本草《药性论》仅载“白术”,唐《新修本草》延续《本草经集注》之载,五代《日华子本草》“苍者去皮”似指苍术,与《本草经集注》“白术可作丸散,赤术多膏可作煎用。昔刘涓子挼其精而丸之,名守中今丸,可以长生。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另白,非自然,用时宜刮去之”[3]相应,或指当时市人以苍术充当白术。据杨金萍[4]等考证,日本藏东晋《小品方》残卷、唐《千金方》(非林亿等校改)、日本《医心方》等书中均“术、白术”同时出现;《外台秘要方》中则是“术、白术、苍术”三者同时出现。笔者查唐末《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白术”“苍术”同时出现而未有“术”记载。自以上本草著作及方书记载可知,“术”类药物自南朝至唐开始出现分化,但尚不明确,以至于方书中“术”“白术”“苍术”混见的情况。

张建逵[5]等考证,宋早期《开宝本草》延续《新修本草》之载,中期《嘉祐本草》延续《日华子本草》之载。宋本草著作《本草图经》“术”条,先列“术”之特征且与今苍术相似,又列“白术”之特征,其后又列“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6],从此句可推测,此处今之“术”当指“苍术”。林亿在校对《千金要方》“序例”中“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一白字”[7]。从《本草图经》及林亿所说可知,当时“术”类药物已然分化且“苍术”处于鼎盛时期。林亿偏向于“白术”,故其在校对《千金要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医籍时均将“术”类药物统改为“白术”,致使宋代一段时期内以“白术”为佳,而将“苍术”置之不理。据杨金萍[4]等考证,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引《伤寒论》方皆作“白术”。另宋代医家诸如庞安时、朱肱、许叔微等皆重“白术”而轻“苍术”,医家的用药倾向致使“白术”价格暴涨。

直至北宋末期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异议:“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最为要药,功尤速。殊不详本草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8]”明确“白术”“苍术”性味、功效之别,且提出用时亦两审,既不偏于“白术”又不偏于“苍术”,可以说“白术”“苍术”自此开始明确分类。

《肘后方》最早成书于东晋,早于《本草经集注》,按上述所推,《肘后方》“术”类药物应当未见分类,但笔者查当今《肘后方》发现,书中“术”“白术”“苍术”兼见,应当为《肘后方》后期被陶弘景、杨用道增补所致。笔者查《圣济总录》(聚珍本)发现,书中“白术”“苍术”并见而无“术”,“白”“赤”似无偏重现象,亦可知当时医家已明确两者之别。

2 “木香”与“青木香”讨论

《圣济总录·伤寒门》中引源于《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方》“深师方”的医方,其方中“木香”类药物,《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均作“木香”,《圣济总录》作“青木香”。

金颖慧[9]等考证,木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青木香作为木香的别名,首载于《本草经集注》。唐代时因木香产量不足,故用独行根(马兜铃根)充当木香,故又称其为土青木香,直到明代《本草蒙筌》才将“土”去掉,从此青木香指独行根而非木香的别名。唐代方书《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中出现方名云“木香”而方中用“青木香”的现象,且《外台秘要方》中崔氏疗五蛊毒方中采用“马兜铃根”,说明当时“木香”“青木香”为一物且有药名混用的现象,而“马兜铃根”是另一种药物,与当时的青木香并无关系。蒋淼[10]等考证,《千金要方》中采用“青木香”的医方约30多首,《外台秘要方》中约100多首,揭示此药在唐宋时期被普遍使用的情况。张尊如[11]等考证,“苏合香丸”最早载于《外台秘要方》,原名“吃力伽丸”,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改名为“苏合香丸”且沿袭至今,方中“青木香”应为今之广木香(古之木香)而非今日之青木香(马兜铃根),与《妇人大全良方》之载相符。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载:“木香……《本草》谓之土青木香,《证类本草》谓之独行根,又云土青木香,不堪入药。凡医书云青木香者,皆当南木香。[12]”木香原产于云南地区,即古时“永昌山谷”,故木香又称南木香。由此可知,宋代“青木香”亦指“木香”的别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青木香”。

笔者考证《圣济总录·伤寒门》医方征引情况,其中有10首医方引自《千金要方》,其中“伤寒毒攻手足”篇的“五香汤”是引自《千金要方》卷九的“五香麻黄汤”,方中“木香”,《圣济总录》作“木香”,《千金要方》作“青木香”;《圣济总录·伤寒门》中有7首医方引自《外台秘要方》“深师方”(详见下文),其中“伤寒狐惑”篇的“黄连犀角汤”和“伤寒后疮”篇的“黄连犀角汤”均引源于《外台秘要方》“深师方”的“黄连犀角汤”,方中“木香”《圣济总录》作“木香”,《外台秘要方》作“青木香”。由此说明,唐代青木香即“木香”的别名,而非真正的青木香。笔者又考证《圣济总录》(聚珍本)全书“木香”类药物使用情况发现,《圣济总录·脾脏门》“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篇之“青木香丸”,方名云“青木香”,方中云“木香”;《圣济总录·肾脏门》“肾脏风毒流注腰脚”篇之“木香散”、《圣济总录·泄痢门》“水泻”篇之“木香散”、《圣济总录·脚气门》“脚气冲心”篇之“木香汤”,方名均云“木香”,而方中均云“青木香”,说明宋代沿袭陶弘景的说法,与唐代说法一致,即木香与青木香为同一种药物,方书中木香、青木香互相通用。

3 “地黄”类药物讨论

不同的炮制方法而使药物之药名、药性、功效发生变化,这是中药炮制法的一大特色。历代医籍中“地黄”就因不同的炮制方法,如鲜用、干用、熟用从而有“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等名称。

《本草经》首载“干地黄”条,且强调“生者尤良”,可以推断彼时已有生、干之分,但未对两者制法作详细说明。同时期的《金匮要略》,其 “地黄”类药物分“生地黄”“干地黄”,有2首医方采用生地黄,分别为“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前者取汁再煎,后者先蒸再取汁,或可推测彼时两方“生地黄”为鲜品入药。《名医别录》明确载“干地黄”“生地黄”两条,与《本草经》《金匮要略》“生”“干”之别相呼应。《名医别录》“干地黄”强调“阴干”,但又提到“得清酒者良”,或为阴干之外的另一种制备之法;“生地黄”条下又强调“捣饮之”,推断“生地黄”乃鲜用之品。晋代《肘后方》中“地黄”类药物有“生地黄”“地黄汁”“干地黄”之别,且“生地黄”多强调“捣,取汁”,更加明确“生地黄”乃鲜用之品。南朝《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沿袭《名医别录》。唐代《千金要方》中“地黄”“生地黄”“地黄汁”“干地黄”兼可见之,“干地黄”为多,“生地黄”仍多取汁,“地黄”甚少,如“卷四月经不调”之桃仁汤。宋代《图经本草》中载,阴干者为生地黄,先蒸后暴干者为熟地黄,熟地黄首见于此,此处的生地黄当为干地黄,因其是阴干所得。《本草衍义》进一步明确“生”“生干”“熟”的区别。《圣济总录》“叙例·药品”载:“古方用干地黄,不分蒸暴生干,二者治疗性用不同,今以生熟为别,此物同名异者也。[13]”干品有生熟之别,“生干地黄”即“干地黄”,“熟干地黄”即“熟地黄”,生品“生地黄”即“鲜地黄”。

《圣济总录·伤寒门》医方引源于《外台秘要方》引《广济方》及《外台秘要方》引《深师方》者,《外台秘要方》作“生地黄”,《圣济总录》作“生干地黄”;引源于《外台秘要方》引《小品方》者,《外台秘要方》作“地黄”,《圣济总录》作“生地黄”或“生干地黄”;引源于《太平圣惠方》者,《太平圣惠方》作“熟干地黄”,《圣济总录》作“生干地黄”。而《圣济总录》(聚珍本)全书中,虽“生地黄”“生干地黄”“熟干地黄”三者贯穿全书,但书中亦有“干地黄”之称。笔者认为,“干地黄”(生)是阴干之品,“生地黄”是鲜用之品,无论是“阴干”或“鲜用”均是生用之品而未经炮制,再加上季节因素,鲜品地黄只可在应季才会有,过季自然会阴干,所以“干地黄”(生)又有“生地黄”之称,以上本草著作之记载或可明确三者之别,但方书中亦有药名混称之况,所以临床或科研工作者在应用古方时不能单看药名,而要从功效角度辨别其品类。今之“生地黄”指鲜品地黄,“生干地黄”指未经炮制阴干之品,“熟干地黄”指炮制后之品。

4 “知母”“蝭母”“蚳母”讨论

《圣济总录·伤寒门》引源于《外台秘要方》“深师方”的医方,方中“知母”类药物《外台秘要方》作“蝭母”,《圣济总录》作“知母”。

“知母”出自《本草经》中品且别名较多,书中载“知母”又名“蝭母”及“蚳母”。关于三者的释名,有从声近角度解释者,如许慎《说文解字》[14]载:“芪,芪母也。从艸,氏聲。常之切(qi)。”段玉裁《说文解字注》[15]载:“芪母,一名蝭母,一名知母,一名蚳母,皆同部同音。”按段注,“知、蝭、蚳”三字是同部同音;《广雅疏证》[16]载:“知、蚔、蝭,古声并相近也。”亦言三者古声相近;森立之[17]认为:“蚔、蝭(音匙,又音提)一音之转……然则蚔母为正名,一转作蝭母,再转作知母也。”亦从声训角度解释。另有从形态角度解释者,如《本草纲目》载:“时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蚳虻之状,故谓之蚳母,讹为知母、蝭母也。[18]”从形态解释三者的转变。从以上医籍所载可知,“知母”“蝭母”“蚳母”属于音转形成的异名。

5 “零陵香”“薰草”讨论

《圣济总录·伤寒门》引源于《外台秘要方》“小品方”的医方,方中“薰草”类药物《外台秘要方》作“零陵香”,《圣济总录》作“薰草”。

“零陵”古地方名,秦始皇时设零陵县,汉武帝时设零陵郡,那么“零陵”与“零陵香”有何关系?“零陵”地区是否产“零陵香”呢?潘雁飞[19]考证,《新唐书》《宋史》《文献通考》(马端临)《零陵县志》(清)等史料记载可知,“零陵香”的主要产区是以全州为核心的永州零陵郡及道州江华郡。全州境内的咸水镇又为秦始皇设县、汉武帝设郡之地,即“零陵香”当产于零陵之地,且从今天永州辖地来看,“零陵香”也产于零陵,当然也产于广西历史上属于零陵郡的广大地区。董佳贝[20]考证,《唐六典》载“零陵香”为道州香贡,《新唐书》载其为永州、道州香贡,唐代永州、道州地区即为现之广西、湖南地区。

“薰草”之名最早载于《山海经》“有草焉,名曰薰草”[21],《名医别录》首列薰草条且载别名为“蕙草”。《本草拾遗》首载“零陵香”条:“薰草即零陵香也”[22]。《本草图经》中载:“零陵香,生零陵山谷,古所谓薰草是也。或云蕙草,亦此也。[6]”从以上本草著作记载可知,“零陵香”即古之“薰草”“蕙草”之别名。

笔者查历代方书发现,虽“零陵香”作为药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但早在《肘后备急方》就有零陵香的记载,或许是因其产于零陵,所以古时某些地方早有零陵香之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医心方》《圣济总录》等方书中,“零陵香”“薰草”两者兼见于书中,而《圣济总录·伤寒门》“伤寒狐惑”篇之“薰草汤”,方名为“薰草”,但方中药名为“零陵香”,更加证明“零陵香”“薰草”实为一物之说。另《圣济总录》(聚珍本)医方中有“零陵香叶”入药者,与《本草图经》中“其茎、叶为蕙,其根为薰”[6]之说相呼应,也揭示《圣济总录》在药物功效上更为严谨,在应用时注意区分药物的不同部位。现代本草《中华本草》指出,古代零陵香的植物基元为“唇形科罗勒属植物或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灵香草”[23]。

6 “吴白芷”“白芷”讨论

《圣济总录·伤寒门》引源于《博济方》的医方,方中“芷”类药物,《博济方》作“吴白芷”,《圣济总录》作“白芷”。《博济方》中“芷”类药物有“白芷”“吴白芷”“香白芷”;《圣济总录》(聚珍本)中皆作“白芷”;查《太平圣惠方》,书中多“白芷”而罕见“吴白芷”,如卷第三十四“升麻散”方作“吴白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白芷”“香白芷”而无“吴白芷”。

当今多认为“白芷”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据王梦月[24]等考证,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其药用的记载,而白芷一词则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笔者查历代经典本草著作有关白芷的产地,《神农本草经》载:“川谷下泽”;《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均载“河东川谷下泽,今出近道,处处有,近下湿地,东间甚多”;《本草图经》除载河东外又载“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本草衍义》载:“吴地者良”,“吴地”源自汉朝“三吴”,多指江浙一带。从以上本草著作记载可知,“白芷”最早产于河东下泽,《本草图经》并附有泽州白芷一图亦说明当时产于河东者为道地药材,《本草图经》《本草衍义》之载“吴地”可以揭示宋时吴地白芷始为道地,而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载:“道地泽州,吴地尤胜”[25]与前述相符。所以推测,宋时因吴地亦产白芷且质良,彼时又称“白芷”为“吴白芷”,另因“白芷”又名“芳香”,所以又称“香白芷”,推测彼时“白芷”“吴白芷”“香白芷”都是芷类药物的名称。

7 结语

总之,通过对以上6类药物进行药名变迁考述,考证其药名自汉魏至北宋末年的变迁情况,考察《圣济总录》中药物名称特点,进而揭示《圣济总录》在药物功效上更为严谨,在应用时注意区分药物的种类及部位。中国地域广阔,中药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迁移,同种药物多种名称,不同药物相同名称,同种药物分化为不同药物等现象很是普遍,所以文献研究工作者与临床实践工作者在运用或研究古方时皆当审辨药物之名称变化。

猜你喜欢

零陵白芷木香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木香的本草考证*
零陵的雪
五类栽培白芷与兴安白芷的挥发油成分及其化学亲缘关系
经典名方中白芷的本草考证△
小区里的木香树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湖南零陵潇水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