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阿玥治疗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经验❋

2020-01-13王春晖冯大勇冯月宁白志勇安阿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五脏肝气脏腑

王春晖,王 茜,冯大勇,冯月宁,白志勇,安阿玥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北京 100102)

安阿玥教授为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建设有安阿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他从医近50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各种疑难、复杂肛门直肠疾病的手术和保守治疗,所创立的肛肠病“安氏疗法”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独树一帜。对于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临证时以整体观念为原则,从气血论治,并注重与五脏的联系,取得了较好疗效。

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unspecified functional anorectal pain)是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的3种形式之一,临床以肛门直肠功能性疼痛为主要特征,还可伴局部坠胀、异物、灼热感等自觉症状。该病发作时间短则数日长则数月数年,常久治难愈,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女性多于男性。国外也有资料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患病率上没有明显差异[2]。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完全明了,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该病属“郁证”“痛证”“脏躁”“虚劳”等范畴,现将其治疗本病的主要经验介绍如下。

1 重整体,明病因析病机

“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以肛门直肠功能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其发病部位在肛门直肠,属于中医学“魄门”疾患。“魄门”相关论述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篇》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明确指出魄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王冰认为“魄门”之称谓,是因其位于大肠的下端,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魄,故称“魄门”[3]。魄门与五脏的联系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体现。在生理上,魄门依赖五脏的支配,如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胃的升降、肺气的宣肃、肾气的固摄[4],方能不失常度,而为脏腑行使排泄糟粕、浊气的职能。而在病理上,魄门功能、感觉等异常,主要由五脏功能异常引起,是五脏病理变化的直观反映。如《血证论》曰:“魄门之病,有由中气下陷,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肾经阴虚,不能润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魄门者,乃大肠之滞与各脏腑相连之义也。”因此安阿玥强调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虽为魄门之病变,但主要与五脏相关,尤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脾、肾功能异常均可进一步导致本病的发生。

如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致脾胃虚弱,可使气血生化乏源,久致气血两虚,气虚不能行血,血行无力则成瘀,气血不荣于魄门,瘀血闭阻于魄门则可致其疼痛。再如情志不调,肝失条达,肝气郁滞,疏泄失司,致气机不畅、气不行血而成瘀,木郁乘土,脾土不能化气生血而致虚。又如久病耗伤,可致精血不足、肝肾阴虚,血虚则气少,气少则无力行血而致血瘀。气和血广泛分布、运行于各个脏腑形窍乃至全身,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依靠气和血的温煦、濡润、滋养而得以维系。如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肛门、直肠,则可发为疼痛,即“不荣则痛”;凡气虚、气滞、气不助血运行、血行迟滞或血溢脉外而停蓄体内则形成“瘀血”,瘀血阻碍气机,又可使肛门、直肠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发为疼痛,即“不通则痛”。故认为本病病机总属气血亏虚不能荣养,瘀血内停闭阻脉络,此亦为发病之本,发病时以二者其一为主或两者并重。肝、脾、肾功能不调则为致病关键,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肝气郁滞、肝肾阴虚等。

2 析病机,立治法精遣方

基于以上对于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时安阿玥主要从气血着手,强调气血同调,同时注重健脾胃、舒肝气、补肝肾,以资生气血、通畅经脉、调和脏腑,从而达到整体治疗、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气血亏虚、瘀血阻络是致病之本,故强调补益气血、活血祛瘀、通络之法应贯穿于治疗始终。具体临证之时,以一方为主随症加减变化,但同时还应辨清证候,紧守病机,注重整体调节、探究病源、顾护五脏,临证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注意脏腑之间通过阴阳五行等方面构成的内在联系。

2.1 基本治法与方药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针对主要病机,安阿玥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化裁,自拟“益气养血、祛瘀通络”经验方。药物组成:生黄芪60 g,白术10 g,山药10 g,全当归12 g,川芎9 g,山甲3 g,地龙3 g,桃仁6 g,红花6 g,炙甘草6 g。方中生黄芪为补气之要药,大补脾胃元气,可助脾胃运化之功能得复,且具补气生血、补气行滞之效[5],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褚药之力,重用为君药;白术、山药亦具有益气之功效,两者相须为用,共助君药补气而不伤正,为臣药;当归为补血圣药,与黄芪1比5比例共用,乃取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之意,加强益气养血之效;当归分为当归身、当归尾和全当归,当归身善补血,当归尾善活血,全当归兼具二者之功效。本方中当取全当归为佳,养血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亦为臣药;川芎乃“血中之气药”,既能活血祛瘀以通脉,又能行气化滞以止痛[6];山甲、地龙可通经活络;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共为佐助之药;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兼具补虚之效。诸药配伍,动静结合,补而不滞,活血不伤正,可使气血旺、瘀血祛、经络通。

2.2 脾胃虚者论治

《严世济生方·呕吐论治》云:“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具有把饮食水谷运化为气血精微的作用,并将其吸收、转输以滋养脏腑及全身的生理功能[7]。以脾胃虚弱、气血乏源为主要致病因素的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多表现为隐痛、空痛、绵绵作痛等虚证疼痛,动则加重或伴有刺痛、肛门下坠感等。临证所见一般症状还包括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头晕、面色萎黄、精神不振、伴舌质淡白或暗边有齿痕,脉细弱或涩等。

此证立法,应以健脾胃、补气血为纲兼活血祛瘀,方药以上述经验方为基础化裁:黄芪60 g,白术10 g,山药10 g,党参12 g,砂仁9 g,白芍10 g,赤芍10 g,全当归12 g,川芎9 g,山甲3 g,地龙3 g,炙甘草6 g。方中重用黄芪以益气健脾、补气生血,为君药;党参、白术、山药、砂仁共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湿,既补脾气又使脾气得以运转,为臣药;白芍养阴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还可制君臣之温燥;全当归、川芎联用,活血同时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山甲、地龙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共奏健脾胃、养气血、活血祛瘀之功效,可使魄门痛缓。如伴腹胀纳呆症状明显者加焦三仙各9 g,汗出畏风者加防风6 g,肛门隐痛伴灼热感明显者加知母9 g、鳖甲6 g。

2.3 肝气郁滞者论治

肝气郁滞者常以情志不调为因。宋·陈无择首次提出情志致病理论,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并认为情志致病首先影响脏腑气机[8]。五脏之中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情志不遂、脏腑气机失调首先可致肝气郁结,使肝之疏泄失司,而肝失疏泄又加重脏腑气机运行不畅和情志异常,因此两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此往复常使病情逐渐加重。情志不调,肝木失于条达,疏泄不利,致五脏所“使”魄门发为本病者,可见肛门直肠胀痛、坠痛,且疼痛程度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临证所见其他表现还包括情志抑郁或焦虑、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善太息,纳差,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

本证治法当在益气养血、祛瘀通络基础上强调疏肝行气,肝气疏则气机畅、五脏调。方药:柴胡9 g,香橼6 g,佛手6 g,当归12 g,白芍15 g,白术9 g,川芎9 g,山甲3 g,地龙3 g,桃仁6 g,红花6 g,炙甘草6 g。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既为君药又为肝经引经药;香橼、佛手助柴胡疏肝解郁,还可理气和中,使肝脾同调,为臣药;当归补血和血,味甘可缓急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亦为臣药;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使气血生化有源;川芎、山甲、地龙、桃仁、红花行气祛瘀通络,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肝郁得解则脾之运化得复、气血充,肝气得疏则畅气机、化瘀血,魄门之症可祛。遇伴烦躁易怒或头痛目涩、颊赤口干者加栀子6 g、丹皮6 g、生地9 g;面色萎黄、唇甲色淡者加熟地9-12 g;伴纳差、脘腹胀满者加砂仁9 g。

2.4 肝肾阴虚者论治

肝肾阴虚之证常由久病耗伤所致。肾阴又称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之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景岳全书》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肝阴根于肾阴,肝肾同源,故肝肾之阴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久病及肾,耗伤肾阴则肝阴亦亏,而成肝肾阴虚之证。五脏不得肝肾之阴滋养,在魄门可发为本病,表现为魄门隐痛、灼痛或伴刺痛,临证所见其他一般表现还包括头晕、烦躁、盗汗、失眠、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梦遗滑精等,舌体瘦,舌质红少苔,脉细弦。

此证当在上述基本治法基础上加强滋补肝肾之力,方药组成为上述经验方加熟地15 g,白芍20 g,女贞子6 g,墨旱莲6 g。其中熟地补肝血、滋肾阴、益精髓。《药品化义》云:“熟地……专入肝脏补血…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白芍养肝血、敛肝阴,女贞子、墨旱莲合为二至,补肝肾养阴血而不滋腻,为平补肝肾之剂,以上4味共用以滋肝肾之阴,使脏腑复得真阴之濡润和滋养,合经验方益气养血、祛瘀通络之功,可祛魄门之症。伴胸脘胁痛者加川楝子6 g以疏泻肝气,兼口舌干燥、肠燥便秘者加桑椹9 g、玉竹9 g以生津润燥。

3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71岁,2018年6月20日初诊:主诉肛门下坠、疼痛6个月。6个月前因琐事与家人发生矛盾后出现肛门下坠、便意感,久蹲用力亦无大便排出,活动、家务劳动后更显,夜晚尤甚,次日晨起后好转。6个月来上述症状渐重,且近2个月时有肛门直肠疼痛,痛如针刺,休息后亦可缓解。发病以来纳眠可,餐后胃脘胀满,大便每日一至三行,为成形黄软便,小便可。无腹胀、腹痛,常感劳累乏力。曾行骶尾部、盆腔CT、MRI及电子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肛肠专科检查示肛周皮肤颜色正常,未见明显增生;指诊齿线以上直肠末端触痛明显,按压后觉疼痛加重,直肠黏膜光滑,齿线处无凹陷及硬结,指套无染血和分泌物;肛门镜下见直肠黏膜呈暗红色,无糜烂及出血点,未见明显肿物。症见舌胖暗有齿痕,少苔,脉弦细。西医诊断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中医诊断肠郁(肝郁脾虚、瘀血阻络),治宜疏肝健脾、祛瘀通络。处方:黄芪60 g,柴胡9 g,当归12 g,白芍15 g,白术9 g,川芎9 g,山甲3 g,地龙3 g,桃仁6 g,红花6 g,女贞子6 g,墨旱莲6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饭后30 min服用。

2018年6月27日二诊:患者诉肛门疼痛稍减,便意感明显减轻,体倦乏力明显缓解。症见舌质稍暗有齿痕,苔薄白,脉细,肛门直肠局部检查较前无明显变化。前方山甲、地龙均改为6 g,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2018年7月11日三诊:患者诉肛门直肠疼痛、便意感消失,乏力倦怠感减轻,家务劳动后偶有肛门不适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症见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前方减山甲、地龙继服14剂,每2 d 1剂,以缓调收功。

按语:本案病患为老年女性,本气血不旺加之情志不畅而肝气郁滞,乘克脾土致脾气更虚,气血化生不足,久之脏腑经络失于濡养,血行不畅、瘀阻脉络而发病,辨证属肝郁脾虚、瘀血阻络,治宜肝脾同调,疏肝郁、健脾胃、养气血、通经络。方用补阳还五、逍遥、二至三方化裁而成,二至方中女贞子、墨旱莲养肝肾之阴,不仅可制肝郁所化之火,还可充肾水使脏腑得以滋养。二诊时乏力症状明显缓解,但肛门直肠部疼痛及局部体征仍存,参舌脉可知,患者脾气渐盛,瘀血仍存,故山甲、地龙倍量。三诊时血瘀证已除,故减去该2味。治疗全程以“益气养血、祛瘀通络”一方为基础,注重顾护五脏,且尤重肝脾肾,故临床效效满意。

猜你喜欢

五脏肝气脏腑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