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机理探析❋

2020-01-13袁莉蓉黄冰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气五官合谷

袁莉蓉,黄冰林,谢 强,宋 济

(1.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6; 2. 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杭州 310053)

自古以来,江西的旴江医家非常重视针灸的临床应用,尤其对针灸治疗五官疾病颇有心得[1-5]。如明代旴江南丰名医李梴擅针术倡“异穴补泻”,首创“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历代医家多有私淑,推崇备至,沿用至今且疗效不衰[4,6]。当代旴江医学谢氏五官科流派传承人谢强家传李梴针术,并且师承当代针灸名家魏稼,临床推崇“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5,7]疗效甚佳。在此兹对旴江“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之机理作一探讨。

1 旴江“上补下泻”针法临床特点

1.1 取穴精少,重视四肢下部远端取穴

李梴针对历代医家补泻针法纷繁复杂不易掌握的情况,化繁为简,精减精裁,首创“上补下泻”针法,异穴分施补泻,以取人体上部或近部(患部)腧穴(应穴)为补,取下部或远部(健部)腧穴(主穴)为泻。李梴《医学入门·卷之一·针灸·附:杂病穴法》云:“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6]”临床治疗诸疾提倡“上补下泻”针法,主张“上病取下”使经气“上下通接”,往往仅取1~4个腧穴。正如李梴《医学入门·卷一·针灸·附:杂病穴法》所云:“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6]”李梴此法颇适宜于高居人体上部五官疾病的治疗。

《旴医谢强五官针灸传珍·上篇总论·谢氏五官科常用特色针法》记载,治疗五官急症“如只取远端下部的合谷,再在五官病灶处取一腧穴即可,甚至取合谷一穴亦有良效,全在医者手法运用得当。临床往往可见,先在下端腧穴行针时,上部病灶的症状马上得以缓解,亦可不再针上部腧穴,因为针刺下部腧穴已经起到转移兴奋灶的作用,上部病灶的兴奋度下降,充血、水肿、神经性疼痛正在缓解、消散”[7]。

1.2 取穴部位以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为主

李梴“上补下泻”之主穴多注重选取远端腧穴,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为主。如以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为主,常用穴有合谷、神门、曲池、中渚、列缺、内关、昆仑、太溪、足三里、三阴交、井穴等,其穴位易暴露易定位,操作简便,取效甚捷,充分体现了针灸“易精简”的特点。正如李梴《医学入门·卷一·针灸·附:杂病穴法》云:“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6],体现了《黄帝内经》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针灸取穴思想,契合中医学整体观念。

1.3 针刺分先后,先针主穴后刺应穴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即针刺分先后,取穴分主应,先针刺主穴(远离患处的下部的健部腧穴)以激发经气,后针刺应穴(贴近患部的上部腧穴)以应答主穴。正如李梴《医学入门·卷之一·针灸·附:杂病穴法》所云:“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己行,而针应针。[6]”李梴重视经络之气,主张以未病部位为“主”为泻,已病部位为“应”为补,先针远离患处下部或健部(未病部位)的腧穴以激发经气,后刺位于上部贴近患部(已病部位)的腧穴以应答。

1.4 手法分轻重,下穴重刺、上穴弱刺

谢强的祖母杨满金所授之“上补下泻”针刺手法,简便易行,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操作具体化。《旴医谢强五官针灸传珍·上篇总论·谢氏五官科常用特色针法》记载:“虽然李梴针法玄奥,未能述及临证针刺具体如何操作,但可化繁为简,最精妙处为针刺下部远端腧穴时,要用重手法,须强刺激或较强刺激,此即为泻,重症和久治不愈症在留针期间宜行针3次,每次1 min,以提插为主亦可结合捻转,以激发经气;然后,针刺上部五官病灶周围腧穴时,手法宜轻,进针宜浅,须弱刺激,此即为补,留针期间不行针,以应答主针。取穴以少为佳,考虑五官为对称性分布且居高位经气难于通达,一窍之病2~3穴即可,最多4穴,多则干扰经气,只有急症、重症、久治难愈症取穴可适当多些。[7]” 如 左侧牙痛,先针下部右手的合谷穴(施予强刺激,泻法),针尖朝上,让针感上传,使经络感传向上至病所,然后针上部左侧患处的颊车穴(施予弱刺激,补法或平补平泻)以应答,使经气上下呼应。留针期间对下部远端的合谷穴行针3次,每次1 min,以催气、导气[7]。

五官疾病皆可依此法取穴施治,简便易行。《旴医谢强五官针灸传珍·上篇总论·谢氏五官科常用特色针法》记载:“如目赤肿痛,可取合谷、临泣;耳胀,可取合谷、听会;鼻窒,可取合谷、迎香;咽痹、乳蛾,可取合谷、咽安1号(谢氏经验穴);实证喉喑,可取合谷、开音1号(谢氏经验穴);口腔溃疡,可取合谷、咽安2号(谢氏经验穴)。此法,操作简便,取穴精少,疗效显著。[7]”

2 旴江“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清窍病机理

2.1 经气上下通接清窍畅利为生理基础

五官属清窍,位于人体颈项头面上部,为外在独立的器官,远离体内脏腑,与外界直接相通,只有通过经络的沟通才能与五脏六腑相系。

经络分布于体表与内脏之间,起沟通外在官窍与内在脏腑使其发生密切联系的作用。生理方面,经络运行的气血精津液正是五官清窍赖以发挥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功能的重要物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有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可见,五官与五脏通过经络存在着对应关系,故五官与经络、脏腑关系协调则其生理功能健旺。

2.2 经气不通清窍不利为病机根本

五官清窍以通为用,经络将五脏与五官清窍紧密联系,同时又将五脏之精气向上输注以濡养五官清窍;若经络不畅,经气不通,脏腑之气血精津液无以循经上达清窍,或脏腑虚弱,经络空虚,气血精津液生化不足,无以上奉则清窍空虚,易为六淫所侵;或因脏腑失调,邪由中生,或风邪或火邪或痰瘀循经上犯清窍,清窍不利则疾病由生。

五官疾病病理演变,大抵为脏腑失调,邪害空窍,窍络不通,经气无以畅达终致清窍不利而为病。正虚源于脏腑经络空虚,邪恋由于外感之邪和脏腑经络失调化生的风火痰湿内邪相互搏结为壅滞之势;清窍为病源于脏腑经络不通。因此治疗五官疾患,其标在上,其本在经络脏腑,故可取下部手足脏腑经穴,疏通内外邪毒壅滞之经络,调理经气升降,补虚泻实,上下通接,治疗上部五官疾病。

2.3 上病下取上补下泻为治疗原则

“上补下泻”针法,以《黄帝内经》“上病下取”理论治则指导,五官清窍疾病,标在上,本在下,治病必求其本,故其治亦在下,体现“上病下取”的原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针灸治疗上窍疾病应注重远部、下部取穴。《灵枢·官针》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而具体应用上,“远道”远至何方,“取之下”下及何处?上窍之疾病在头面,相对而言四肢末端穴位在上窍之下且远离上窍,符合“上病下取,近部远治”的治则。尤其以手足部穴位离五官病灶最远,如《灵枢·终始》指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

可见,五官病证,其标在上,其本在脏腑,其治在四肢,所以“上补下泻”针法以“上病下取”为指导,运用四肢部五输穴等特定穴治疗五官疾病。通过针灸对经络的良性刺激作用疏通经络,调节和梳理经气升降,上下通接,由此平衡相应脏腑及五官的生理功能。

2.4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升降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出上窍”,头面为诸阳所聚,是经络清阳之气交会之处,经气的运行起始于手足根部,以“根、溜、注、入”的方向上归头面,清阳之气上达并充养五官七窍,故五官七窍又称“清窍”。所以,五官针灸治疗要理清标本根结及关注经气升降。

“上补下泻”针法,源于《黄帝内经》标本根结理论,为后世推崇沿用。李梴在《医学入门·卷之一·针灸·附:杂病穴法》开首,即以“根结标本理玄微”一语指出其重要性[6]。根据《灵枢·根结》标本根结理论,六经标部、结部在头面胸腹,位置高而在上;本部、根部在四肢肘膝以远,位置低而在下。上与下是指经气活动的两极和内外相应的关系。这种上与下对应人体经络之气流注运行的两极,故可通过促进经气运行的两极穴位上下呼应,通经接气提高疗效,所谓“上下通接,立时见功”。据此,可知四肢远道穴是调控经气的主要刺激部位。

“标本”系经络分布的上下部位,在上部是人体头面、躯干,为“标”之所在,经气在此广泛弥散分布;在下是人体手足下端,为“本”之所在,经气在此紧密深聚分布,系经气之本源。“根结”反映的是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是指经气的起始与归结的两极。“根”指根本、开始,“结”指结聚、归结。五官位居头面,五官与手足末端两极经气上下相通,维持五官的功能正常。这种经气运行规律,是“上病下取”运用手足末端穴位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认为,标本根结理论对针灸治疗选穴意义非凡。如《灵枢·卫气》指出:“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也认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8],皆证明标本根结理论历来为众医家所重视。旴江“上补下泻”针法,通过刺激本部手足四肢远端穴位,调动经气向上运行,治疗标部头面五官之疾病,符合中医临证“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鉴于上述可知,旴江“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秉承《黄帝内经》“上病下取”之旨,顺应标本根结的经气流注规律,调控经气感传使气至病所,具有确切的中医理论作支撑,其“理”昭彰,其“法”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显明迅捷,为五官科特色适宜技术,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经气五官合谷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人体经脉养生律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画五官
五官的检讨会
五官的检讨会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五官争美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