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阳”思想在中医心脏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2020-01-13张小琴皮亚兰蔡虎志陈新宇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2期
关键词:扶阳胸痹阳气

张小琴 皮亚兰 蔡虎志 陈新宇△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位居首位[1],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心脏康复有了广阔的前景。近5年来,我国心脏康复终于走出多年的低谷,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心脏康复发展起步晚,但起点高,在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心脏康复经验的基础上,众多中医专家进行心脏康复研究,运用中医中药及中医运动保健等方法促进心脏康复,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的体系[2-4]。现报告如下。

1 中医心脏康复

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学属于“胸痹”“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脏腑阳气亏虚是其发病之本,而痰浊、瘀血、水饮痹阻心脉则是发病之标[5-6],治疗时应坚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病情较轻或者恢复期时,应充分发挥心脏康复的作用。中医心脏康复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灸、推拿、药膳、太极拳、中药等诸多方法,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心脏康复患者,达到“未病先防”“瘥后防复”的目的[7]。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及临床跟诊学习,笔者认为,阳气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为重要,因此在心脏康复过程中要从本质出发——重视扶阳。

2 扶阳理论源流及内涵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其再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明在人体阴阳的关系中,阳气起主导作用。李可老中医更有阳气一处不到一处便是病的重要论断,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谈到,命门为真火,运行循行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得以气化,生命则活泼生气,若命门火衰,诸病峰起[8],以上言论均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气化推动不力,无力推动津液蒸腾气化,导致痰浊、瘀血堆积形成病理产物,这是对疾病病机的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金匮要略》曰“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则其极需也。今阳虚,知在上焦,胸痹而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仲景概括胸痹心痛的总体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即心阳不足,阴弦主痰、瘀、气滞而致的痛症[9]。《诸病源候论》中“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散乎胸间,是为胸痹”的论述再次强调了“胸痹”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可见阳气的盛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机体开始出现阳明脉衰及肾气衰,是由生、长、壮到老、已的转折点,存在静气渐衰,阳气亏虚的特点,所以心血管事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也不难理解。其次今时之人或饮食不节喜嗜生冷肥甘厚味而伤中,损及脾阳;或房劳过度,起居无常损及肾阳;或欲望膨胀、精神压力大、喜怒无常,情志为伤,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居不下。且冬天和夜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这与冬季和夜间人体阳气闭藏、阳气相对虚弱密不可分。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及其弟子卢铸之认为治病当重在温扶阳气,强调“以火消阴”[10],并创制补坎益离丹用于治疗心阳衰败,临床疗效极佳。因此,在中医心脏康复中,应尤其注重扶阳对心脏的养护[11]。

扶阳有两层含义:其一,“扶”有扶助之义,即保护、补养阳气,宜于寒邪、失治、误治损伤阳气所致阳虚证;其二,“扶”有调理之义,即通调、治理阳气,宜于寒邪、痰饮、水湿之邪阻遏阳气所致的阳气郁滞之证[12]。

3 扶阳在心脏康复中的具体应用

3.1 中药辨证施治 人体阳气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即上焦心肺之阳,中焦脾胃之阳,下焦肾命之阳。心为神之舍,《黄帝内经》认为“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阳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胸痹心痛病位在心,治疗应扶心阳之虚,用温通心阳之法,方用人参汤、瓜楼薤白散等。中焦脾胃阳虚,则运化无力,水饮内停,进而出现心悸气短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久泻久痢,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虚寒证候,治疗应以温补中焦脾阳为主,方用小建中汤、附子理中汤等。下焦之阳气为人体之根,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温煦,进而表现出心悸,头目眩晕,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畏冷肢凉,下肢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一系列虚寒证候,因此应以温元阳,即肾阳为主,代表方四逆汤、真武汤等。此外,基于其本虚标实的病机,临床上往往在温阳的前提下,佐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散结导滞、利水渗湿之品,以获扶正祛邪之效[13]。

3.2 形体运动 动以引阳,动则生阳。早期适当运动促使人体阳气生发,有助于心脉的鼓动,而使周身气血流通来达到心脏病患者康复的效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导引,旨在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是中医心脏康复的主要手段,更是扶阳要药[14]。导引具有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特点,注重天人合一,注重调和阴阳、阳主阴从,这对于心脏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太极拳动作轻灵、内外兼修,八段锦动作柔和、自然顺畅,五禽戏动作缓慢、连绵不断,易筋经动作多方位、广角度,均体现着“开与合”“刚与柔”“快与慢”的协调统一,体现着阴阳虚实的消长平衡。临床中应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的不同,结合所处的节气和生活背景,为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的运动方式,既避免了康复形式单一的不足,也贴合患者实际,使得患者更加感兴趣,易于坚持。

3.3 中医特色疗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特色康复手段,如针刺、灸法、推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热奄包、泡浴、熏洗等均具有扶阳的作用。针刺以“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为基础,应用于心脏康复,可达到从阴引阳、补气生血的功效,临床常用的重点穴位有内关、心俞、膻中,也可随不同症状和体质选取相应的配穴;灸法是热、光、烟的综合刺激,对机体具有内源性调节作用,主要包括内源性修复和保护作用[15],多适用于寒证、虚证、阴证,临床上心血管患者在后期康复过程中可用艾条或温灸器于内关、关元、至阳、三阴交、心俞、膻中等穴位,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推拿通过疏通瘀堵经络的阳气,完成阳气循环的圆运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和穴位注射是将中药治疗与经络选穴相结合,加强心血管疾病的康复;热奄包、泡浴、熏洗等均是通过温阳药物进行加热扶阳的,操作简单,易于接受,医从性较高。因此,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均可通过扶阳达到促进疾病痊愈的目的[16]。

3.4 情志调养 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念的基本特点,其强调的是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而不仅仅是人的形体躯壳。《黄帝内经》认为心主喜、肝主怒、肺主忧、脾主思、肾主恐。情志过极,都会耗损脏腑阳气,如若耗损过度,则会成为致病因素,影响相应内脏的功能。然而五志与五脏的联系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心”作为君主之官,具有统领协调的作用,因此情志过极致病均会影响于心阳,再波及其他脏腑阳气。中医注重精神调摄在疾病恢复中的作用,常用的中医情志疗法有五志相胜疗法、言语开导疗法、清心静神疗法、文娱移情疗法等[17]。

4 结 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就是从阴阳着手。在调和阴阳关系中,众多医家往往以重视阳气与固护阳气为主线,温补之药与温补之方为主流,其他治法和方药合参获取肯定的疗效。心作为一身之主的君火,对阳气的产生和运行起重要作用,相当于人体的发动机。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重视顾护阳气,处处不忘扶助阳气,以达“阴平阳秘”或正复邪去,阴阳复归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中医心脏康复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扶阳,充分利用中医资源,在促进心血管疾病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中医心脏康复体系尚欠完善,因此,还需广大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将各种中医康复措施相结合,形成更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方案,系统而科学地促进心血管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扶阳胸痹阳气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