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0-01-13康佳茹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6期
关键词:误诊率螺旋恶性

康佳茹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35)

肝脏肿瘤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多诱发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等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1]。鉴别诊断肝脏肿瘤的良恶性,使患者接受早期规范治疗,对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肝脏部位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造成早期肝脏肿瘤难以被发现,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对肝脏肿瘤良恶性进行鉴别,是治疗的关键,根据诊断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方案,能够改善其预后,利于患者疾病转归[2]。目前,临床通常采用影像学技术对肝脏肿瘤进行诊断,其能清晰分辨人体肝脏形态学结构,但对于肝脏组织细微变化、组织特征的分辨能力不足,因此,选取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十分重要[3]。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扫描作为诊断中常见的方法,其中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0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超声诊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00例肝脏肿瘤患者,采取抽签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方法,对照组采用超声诊断方法。观察组:男64例、女36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4.15±1.05)岁。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4.01±1.17)岁。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肝脏肿瘤诊断标准[5];②年龄36~72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碘对比剂过敏史;②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超声诊断,探头频率4.5 MHz,采用超声探头对患者肝脏病灶进行扫描,记录病灶的回声特征、数目、位置,由影像学医师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记录结果[6]。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采用本院提供的螺旋CT机(厂家:上海博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Brilliance16),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 kV、电流250 mA、层厚、层距5 mm、扫描速度0.37 s/r,患者采用CT平扫完毕后,实施检查前30 min嘱患者饮用450~550 mL温开水,待膀胱充盈后开始呼吸训练,患者保持平卧,于膈顶至肝下缘范围内进行CT扫描,平扫结束后,对患者门静脉期、肝动脉期、延迟期实施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第1期为肝动脉期、第2期为门静脉期、第3期为肝实质延迟期(国产高射器、双排螺旋CT机,采用本院提供的100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 mL∶35 g,国药准字H20053800),应用高压注射器实施单向注射,速率为每秒3 mL或者每秒2.5 mL,通过患者肘静脉实施注射,在注射25~30 s后对患者肝动脉其进行扫描,在60~70 s时对门静脉期实施扫描,3 min后扫描延迟期,扫描条件为100 mA、120 kV[7]。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检出率、误诊率和漏诊率,观察肝血管瘤及原发性肝癌的CT增强扫描表现。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并采用χ2检验对无序计数资料组间数据进行比较,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1 两组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检出率93.00%(良性50例,占比50.00%;恶性43例,占比43.00%)高于对照组检出率71.00%(良性40例,占比40.00%;恶性31例,占比31.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误诊率、漏诊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误诊4例、误诊率占比为4.00%;漏诊患者3例、漏诊率所比为3.00%。对照组患者中误诊15例、误诊率占比为15.00%;漏诊患者14例、漏诊率占比为14.00%。观察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CT增强扫描表现 肝血管瘤CT增强扫描:第1期以及第2期病灶一般呈现点状强化、云絮状、结节状等,易出现向患者自身病灶中央实施扩展现象,多数患者第3期时信号密度变化不明显或增大;采取CT增强扫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第1期则呈现高密度强化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密度呈现降低情况,而在患者第2期,与病灶内产生分割,呈现持续强化特征,患者第3期一般以低密度强化情况作为主要表现,给予肝转移瘤患者CT增强扫描,第1期时病灶边缘有连续环状强化现象,其中血供十分少,主要以牛眼征作为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CT增强扫描:第1期存在一过性强化情况,多数患者肿瘤血管增粗,第2期肿瘤密度明显下降,而第3期主要以低密度作为临床表现。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8],肝脏肿瘤较为常见,为我国恶性肿瘤第2位,对于肝脏肿瘤进行良恶性鉴别,能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诊断方法有超声、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等。超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费用少的特点,实时成像但敏感度不高,无法诊断不典型小肝癌,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9]。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辨率也较高,能观察肝脏微循环,对肿瘤血供特征、微小病灶进行诊断,有助于肝脏肿瘤良恶性的鉴别[10]。

采用水溶性碘对比剂后,再进行CT对患者实施扫描,能增加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密度差,可有效反映病变情况[11]。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常规CT相比,具有多种优势,能显示等密度病变,对病变实施细致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形式、增强的时间,可判断病变的性质,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12]。疑似肿瘤病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早期发现小肿瘤,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确定肿瘤浸润程度,并对肿瘤复发情况做出判断。患者病灶和实质强化程度不一致,二者之间具有密度差异,通过实施增强扫描后,能及时发现CT平扫过程中的漏诊病灶,弥补CT平扫的不足[13]。通过实践表明,肾、脾、胰、肝、脑等实质脏器内的实质性占位,在平扫图像中均呈现等密度,单纯实施CT平扫容易出现漏诊情况,而在此基础上采取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显著提高病灶定性能力,对典型病例做出诊断。若患者已经确诊为恶性肿瘤,再实施增强扫描,可提高患者肿瘤分期准确性,还能显示血管性病变,对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也十分重要[14]。

CT增强扫描常用的对比剂有非离子型对比剂和水溶性离子对比剂两种,前者不良反应多,价格便宜;后者不良反应较少,但价格昂贵。本研究采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属于非离子型对比剂,在对比剂增强时,CT图像上显示患者血管增强明显[15]。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一般适用于肝血管瘤、肝癌、胆总管病变,通过增强扫描,能发现等密度病变,能对占位病变的范围、性质进行确诊,明确病变血供,能在术前为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16]。本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无绝对禁忌证,对于药物过敏、脑卒中、急性脑外伤者应慎用[17]。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能提高检出率,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猜你喜欢

误诊率螺旋恶性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