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国民间疗法》映照出新时代的光辉

2020-01-12孙光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传授中医药

孙光荣

孙光荣,国医大师,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编委会顾问。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工作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领;孙春兰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部署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点。10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要文件发布。重要指示、重要批示、重要讲话、重要文件集中标志着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集中昭示着中医药事业开启了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这是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方略。当代中医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奏响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主旋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挖掘宝库精髓,培养中医专才,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守护百姓全生命周期健康,让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前提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如何传承发展? 我认为有4个途径传承中医药精华,即理论求诸典、经验求诸师、专长求诸野、特技求诸新。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专长求诸野”,这就必须重视具有“简验便廉”特色优势的民间疗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必须夯实民间疗法的学术交流平台、大力提升民间疗法服务能力。《中国民间疗法》杂志作为民间疗法学术交流平台,编辑出版发行必然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办好《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是主办者、承办者、协办者以及各位编委、全体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近两年,《中国民间疗法》杂志致力于挖掘中医药特色疗法,传播中医药传承创新成果,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及多媒体传播,在时效性、普及性、互动性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充分发挥了权威性、引领性,做到了主攻方向稳、专职团队稳、稿件来源稳、期刊质量稳。

在本刊稳健发展的情况下,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希望《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齐心合力,做到“一心”“二守”“三传”“四新”。

“一心”:坚守“推广适宜医疗技术,突出实用简便验廉”的办刊初心,不见异思迁,不赶时髦,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期杂志,真诚地为作者、读者传授、学习、交流民间疗法服务。

“二守”:一是“守本”,坚守《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这个“本”,定位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建设民间疗法学术平台、挖掘民间经验方术、发挥简便验廉特色优势、提升民间疗法研用水平这五大重点。二是“守真”,坚守本刊质量这个“真”,坚守民间疗法的真实性、实用性、技术性的“三性”,挖掘、推广中国民间特色疗法,使广大作者、读者切实感受到《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可读、可信、好学、好用,始终抓住中国、民间、疗法这6个字来树立《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的品牌优势。

“三传”:一是“传承”,探寻和梳理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作为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搜寻散落在民间的中医技术和单方验方,致力于抢救、挖掘、保护、整理、研究、推广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二是“传授”,通过内部“传授”保持编辑团队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团队的稳定;通过外部“传授”发挥编委会及行业专家的优势,组织学术活动和培训,保证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传授的质量。三是“传播”,发掘、整理、研究和推广民间疗法,夯实民间疗法的学术交流平台。

“四新”:编辑理念新,栏目设计新,互动方式新,发行策略新。《中国民间疗法》杂志要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多途径实现编者、作者、读者的实时互动。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确实是任重而道远。预祝《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在各位领导、专家、编委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思想指引,同心协力、奋发有为,进一步办好《中国民间疗法》这份杂志,让这颗小小的专业期刊的明珠映照出新时代的伟大光辉!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传授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学术交流活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传授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