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2020-01-12王思颖王世雷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期
关键词:黄连证型感染率

王思颖,王世雷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组织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微需氧菌,属于I类致癌物。有报道指出我国成人Hp感染率为40%~60%,其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p属于中医“外来邪气”,从中医药中寻求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案治疗本病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笔者通过查阅近年的文献,将中医药防治H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中医对Hp感染病因病机的认识

Hp感染属于中医“邪气”为多数医家所认同[1-5]。简胜男等[1]认为其属于中医“毒邪”范畴,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洁,更易感受毒邪。吕翔[6]认为正气不足、脾胃虚弱是Hp感染相关胃病的发病之本。单兆伟[2]认为脾胃虚弱为病之本;邪毒外侵、气滞、湿热、血瘀为病之标。周晓波[4]认为Hp感染相关胃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人体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容易感染Hp,进一步导致气滞、湿热、瘀血等等病理变化。林意珊等[7]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治疗Hp感染的中药类频次较高的为健脾益气类,也反证了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基本病机。张学智教授[8]认为Hp属于邪毒,人体感染后可损伤机体正气,导致气机升降失调,临床中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李飞教授[9]认为慢性Hp感染相关胃炎的基本病机是虚实夹杂、寒热互结。

总结众多医家的学术观点,Hp 感染是在正气不足、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感染邪毒,为本虚标实之证。

2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Hp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刘长明等[10]对156 例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的研究发现,Hp的感染率为49.37%,感染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唐丹丹[11]通过对510例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观察发现,脾胃湿热型占比41.18%,肝胃气滞型占比18.24%。李培彩等[12]通过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69篇,报告病例14 398例,发现Hp感染相关疾病最常见的证型依次是:脾胃湿热证4 087例(28.4%)、肝胃不和证3 928例(27.3%)、脾胃虚弱证3 248 例(22.6%),且脾胃湿热证多见于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多见于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多见于Hp 感染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陈润花等[13]通过检索文献,共纳入文献36篇,Hp阳性病例7 331例,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型。杨静等[14]对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研究后得出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证型感染率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陈凤丽等[15]通过对128例慢性胃炎患者研究后发现Hp水平依次为湿热阻胃组>脾胃虚寒组>肝气犯胃组。周强等[16]对220例Hp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其主要证候为寒热错杂证、脾虚湿热证、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气滞血瘀证。

从文献来看,中医学者对Hp感染的中医证型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主要证型有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证。脾胃虚弱加之感染Hp,常引起肝胃功能失调,易见于上述证型。

3 中医治法的研究

简胜男等[1]认为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基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清热祛湿解毒、辛开苦降、理气活血、疏肝利胆之法。王立洪等[17]在临床治疗中以寒凉药物为主,佐以适量的热性药物在杀灭Hp方面效果明显,同时辨证加入活血化瘀药,既能增强抗Hp的作用,又能预防复发,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单兆伟[2-3]认为扶正祛邪为本病的基本治则,而张学智[8]在此基础上注重气机的调节。李飞[9]提出治疗当以扶正祛邪、调理寒热为基本治法。

4 复方中药抗Hp感染的研究

江礼兴[18]将120例Hp感染性胃病患者平均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给予中药治疗(黄连片、黄芩片各15 g,丹参10 g,党参片、大枣各12 g,三七粉9 g),西药组给予甲硝唑、阿莫西林等常规西药治疗,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西药组(83.3%)。常宁遒[19]运用自拟中药方(黄芪30 g,丹参、太子参、厚朴各20 g,苍术、瓦楞子、白术、白芍各15 g,黄芩片、延胡索、川贝母各12 g,白及、川楝子、海螵蛸各10 g,黄连片6 g,三七粉2 g)加减治疗Hp感染相关消化性胃溃疡,其Hp 清除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常规西药组(P<0.05)。方林花[20]运用芪芍桂朴方内服联合穴位敷贴可明显改善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Hp的根除率。代静[21]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Hp阳性胃溃疡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92.50%,且随访中未发现复发患者。吴新辉等[22]实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全方及其部分药物均有抑制Hp的作用,且半夏泻心汤全方药液灌胃组小鼠的Hp根除率为75%,明显高于半夏泻心汤清热解毒组分(黄芩、黄连)灌胃组及半夏泻心汤扶正补益组分(人参、大枣)组小鼠的Hp根除率。

5 中西医结合抗Hp感染的研究

西药对Hp的直接抑杀作用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中药改善症状明显,对胃肠刺激小,为多数患者所接受。若中西药联合治疗,既能增强西药对Hp 的根除率,又能减少西药的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且能降低复发率。

许世申等[23]将162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中药复方(党参、茯苓、柴胡、白术、豆蔻、黄连、甘草、白芍、木香、枳壳)联合西药(雷尼替丁胶囊、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抗Hp治疗,治疗组治疗1、2、3个疗程后的有效率分别为87.50%、98.21%、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00%、72.00%、96.00%。孙晓雯等[24]将中医辨证为胃热炽盛证的300例胃溃疡伴有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联用治疗7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连解毒汤(黄芩、黄柏、黄芩、栀子),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根除率为70%,观察组的根除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发现,对照组第1、2 年Hp累积再感染率分别为4.76%、5.93%,观察组第1、2年Hp累积再感染率分别为1.36%、2.21%,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俊华等[25]研究发现养胃颗粒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提高Hp转阴率。束昇阳[26]运用乌芍散联合西医序贯疗法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发现其Hp 根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1%、0.0%,与对照组的54.5%、2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宏贵等[27]研究发现苏神方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治疗小儿Hp感染相关性胃炎可明显提高Hp转阴率。陈秀红等[28]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自拟香苓汤治疗Hp阳性胃溃疡,发现Hp根除率明显升高,复发率明显下降。

6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抗Hp感染的研究

吴明慧等[29]研究发现黄连素、大黄素、五味子、黄芩苷对Hp多重耐药株均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其中黄连素抑菌效果最为明显。荣茜等[30]通过对25味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对猪源Hp的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发现,黄连、青果、金果榄和金银花提取物抑菌效果较好。李江等[31]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大黄及黄连提取物体外可明显抑制Hp耐药菌株。田华等[32]研究发现黄连素能够抑制Hp引起的氧化应激对胃黏膜的损伤,机制为通过ROS/ERK1/2 通路,降低胃黏膜的NOX2、NOX4、iNOS、ERK1/2蛋白含量,增加SOD 含量。吴怡等[33]研究发现,草果提取物对小鼠体内Hp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鼠Hp感染所致溃疡有防治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何峰等[34]用Hp脂多糖诱导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经虎杖苷灌胃处理后发现胃黏膜损伤指数、细胞凋亡率降低,炎症因子合成减少。

综上所述,单味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热解毒类中药,此类药物苦寒,可清热燥湿,有消炎、抑菌作用,抑制Hp作用较为明显。

7 总结与展望

Hp感染是在正气不足、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感染邪毒,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要扶正祛邪。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优势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降低Hp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尽管中医药为H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也应该看到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①中医对Hp感染中医证型、治疗还不完善,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②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药理研究不够深入,仅停留在清热解毒类中药的研究,而忽略了健脾和胃类药物的治疗价值;③应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的临床价值,总结出有效方剂,以提高Hp的根除率,方便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黄连证型感染率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不一样的“双黄连”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某地区体检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亚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