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师院校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探究

2020-01-11李沼鑫

艺术评鉴 2020年23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高师院校培养模式

李沼鑫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多样化、系统化方向转变,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音乐舞蹈教育在各层次学校的教学中得到快速的普及发展。当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音乐舞蹈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并避免其出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高师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本文就高师院校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分析,确立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基本特征。针对高师院校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和探究,并指出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培养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  音乐舞蹈  综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081-04

一、高师院校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与培养目标

(一)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专业的音乐与舞蹈表演、教学、编创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音樂与舞蹈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意识、编创意识、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多种职业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并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可以深化和优化教育教学的专门普适性艺术人才。“音乐舞蹈综合”不是单纯的音乐与舞蹈的学科交叉,应是在尊重音乐与舞蹈学科特性的基础上,树立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高素质的综合专门普适性艺术人才,它以构建专业的音乐舞蹈课程平台和高品质的音乐舞蹈修养课程平台为保障,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创新性。

(二)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笔者对“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义是:具备“金字塔”式专业水平与能力结构,应用型、高素质、全面性、具有时代性创作能力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复合型音乐舞蹈教育教学的专门普适性人才。其中,高师院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之一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音乐舞蹈教师。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的艺术素质有赖于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高质量的中小学音乐舞蹈艺术普及教育与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师是分不开的。对于现如今中小学新课改中音乐舞蹈学科愈发紧密交叉的局势和发展趋势下,高师院校应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从而“对症下药”。培养“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既符合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相关需求,又符合艺术院校培养复合人才以及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趋向,是实现不同学科的共融、交互学习方法的有效创新,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可参照模式。因此,高师院校对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高师院校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探究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如今,逐渐满足了物质生活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国民对于提高艺术修养也越来越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艺术展览、群众文化艺术、电视艺术类等等相干艺术类职业以及活动纷纷涌现。高师院校艺术专业作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提出适应本时代的人才培养概念,并根据其概念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课程。

此外,现如今,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日趋加快,参加各类艺术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幅增加。音乐舞蹈专业招生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然而,在人才输出方面,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相对狭隘,一是,社会迫切需要专业与教育教学能力并强的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二是,大量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往往只是音乐或舞蹈方面强,音乐与舞蹈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并不多。这种差异的出现证明了一个现象,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现实脱节所引起的。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在培养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同时,其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遵循时代发展需要,更新适应时代的人才培养概念,才能够真正做到为社会不断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三、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其改良对策

(一)在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音乐舞蹈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出于各种各样的缘由,依然存在着一些时弊和瑕疵,以下就是在舞蹈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对应问题提出的改良对策:

1.在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两极分化严重

我国师范院校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入学前有部分未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其中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只是为了考取相对好的大学而走上艺考之路,学习专业舞蹈的训练时间并不长,舞蹈基础相对较差,这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较大影响。该专业学生通常在入学前会进行分班考试,由于学生专业素质的两极分化性,会导致分出部分班级专业能力较好,部分班级专业能力较弱这一现象。班级上如若没有专业能力较好的同学带动,会导致班级整体的学习凝聚力不强。老师在教学上对待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但难免,老师会对优秀好学的同学给予较多的关注,好似一条锁链,中间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锁链容易断裂。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培养该人才的学习方式、专业能力的提高与老师各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是紧密相连的。目前会出现有部分老师使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及知识框架去进行教学,虽然其专业能力水平高,但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构建,会出现学生只单纯“会跳、会唱、会弹”的现象,而缺乏自主创新力。再者,其优秀教师数量较少,会导致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出现。

(3)地方部分师范院校舞蹈教材不统一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存在所使用的舞蹈教材与目前教学的现状不相符合、舞蹈教材教育体系不规范的问题,也有教师不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习以为常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教课,教材利用率不高,使用随意的现象,这会造成一些师范院校舞蹈教学方面存在不严谨的问题。

2.在舞蹈教学中对应问题提出的改良对策

(1)提高生源素质

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音乐和舞蹈的所占比例是各占百分之50。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水平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可以从入学前和入学后两个方面通过适当奖励机制来提高生源素质。入学前,针对在全国艺术联考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政策。例如,在全国艺术类高考招生网站的章程中规定,全国或全省专业成绩排名前三的同学,高考文化成绩加适当的分数;入学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大型比赛、教育实践、艺术采风等活动,提高舞台实践能力以及综合专业水平。在大学期间专业成绩排在全系前两名,参与并获得国家重要比赛及科研科创的学生,在评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学院给予适当奖励政策,使得优秀学生能到国内外优秀大学继续深造与学习。

(2)加强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可以采用“引入”与“输送”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教学水平。“引入”与“输送”指的是引进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舞蹈老师,输送具有培养价值,好学上进的舞蹈老师去其他院校或舞团进行学习和交流,并且定期组织教师下乡进行艺术采风,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平。

(3)建立自己正规的舞蹈教育教材体系

首先,明确教学大纲,学院针对当前舞蹈发展进程及学生水平制定专属本学院的系统教材体系,或统一使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或者其他专业教材教育体系,避免出现舞蹈教材教育体系不规范的情况;其次,组织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对本学期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集中专业培训学习;最后,可以定期进行艺术采风或者组织专业拓展学习,使得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建立系统有效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专门正规的舞蹈教材体系。

(二)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1.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設备的需求量较大

与舞蹈这门学科不同,音乐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在舞蹈教学课堂中可以15个、25个人一间教室一名教师足矣,但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不单要具有充足的教师资源,要有专业能力、教育能力的教师,还要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设备,如设备齐全的钢琴、多间音乐教室及琴房等等,以确保音乐教学过程的高质量。随着教学模式不断改良,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鉴于钢琴和声乐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可是一般一个琴房只能一名同学练习,所以就出现了钢琴、琴房和音乐教室等设施不够用的情况,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2)缺少舞台实践经验

针对钢琴教学和声乐教学来说,学生大多时间在教室上、课堂中进行演奏或演唱,很少有机会上舞台进行实践表演。这就会导致一个现象出现:由于平时较少上台演出,缺乏舞台实践经验,在期末、学院比赛等较大型的考试或演出中,学生会出现紧张、忘词、破音等等情况,心理素质较差,考试的状态还没有日常课上课下练习时状态好。尤其音乐给观众展示的是一门视觉、听觉、感觉艺术,这就需要学生多多上舞台实践锻炼心理素质以及专业能力。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高素质人才,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构建高师音乐舞蹈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促进各类精品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的融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目前,课程体系虽经过多次改革,但基本上是音乐表演专业与师范教育理论课程的简单融合。在课时的安排上难以平衡,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上也基本上处于走马观花的层面,虽然看似包罗万象,但对其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形成更大的协同效应。

2.在音乐教学中对应问题提出的改良对策

(1)完善音乐教学资源设施

从长远角度出发,完备的音乐教学资源设施和教具是改善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要区别中小学学校,寻找改善音乐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的途径。钢琴教室、舞蹈室、多媒体音乐教室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学校需要配置各项齐全的教学设备,加强管理,请专业人员定期维护,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加大艺术和舞台实践的力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①音乐理论知识能力。其中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力、节奏感、乐感等等。音乐理论知识就像是建一座房子的地基,地基建的不牢固、不扎实就会导致后续房子质量差或无法建成,这是环环相扣的,尤其,在最后呈现的成果中,其基础的重要性尤为显著;②歌唱能力。师范院校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会唱歌,而且也要能教唱歌,这是最基本也是必须要具有的能力;③伴奏能力。许多音乐教学需要乐器的伴奏,尤其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④音乐感知能力。要有对音乐细致入微、知觉精细的敏锐度,具有良好的乐感,对音乐历史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⑤实践表演能力。音乐舞蹈专业需要参加学校文艺晚会,如唱歌、跳舞、大合唱、编导及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这就要提升学生舞台实践表演能力,不因缺少上台实践表演经历而出现心态差、紧张等相关问题。需要通过实践表演锻炼从而使学生舞台表现力、舞台经验有大幅度的上涨。音乐舞蹈专业要至少具备以上四项音乐素质方面的能力,向培养目标方向靠拢,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

(3)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从目前音乐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以国内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音乐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八大模块:①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②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③学科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④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⑤学科专业课程-特色创新课程。⑥专业方向课程-必修课。⑦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内容多且杂,出现了一些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不高的课程,但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学校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音乐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把课时合理安排在专业课和专业理论课上。其中,音乐舞蹈专业方向的同学实践环节偏少,学生专门上舞台实践表演和教学实践的机会较少,在实践教学环节里有11门课程,音乐教学实践仅仅只有四个学分,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真正在舞台上实践的机会就只有毕业汇演,这会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兴趣降低,缺少学习兴趣和动机。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的课时及学分量化安排,避免出现学生舞台经验较少,没有把所学专业内容更好地吸收这一情况。

四、结语

当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对于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获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时弊和矛盾。对于这些矛盾,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方向,同时避免出现在教学课堂中,望能积极有效地推动未来高师院校该种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建立。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目前国内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现状,发掘出未来该种综合型人才的解决策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逐渐上升的过程。我国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育教师的摇篮,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以培养音乐舞蹈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发展全面性,同时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善于优化课程设置,并实时关注教育设施及师资情况,以确保为培养音乐舞蹈专业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为社会提供具有真才实学、有较高艺术素养、符合多元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的探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83-84.

[2]姜盛,王海英,肖靈.高师音乐舞蹈复合型艺术师资培养模式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43-47.

[3]王圣春.地方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存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当代音乐,2015(03):40-42.

[4]崔琰.关于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J].北方音乐,2016(07):191-192.

[5]刘炼,郑艺.艺术院校“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37-142.

[6]邓晓彬.关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的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高师院校培养模式
民乐改编在音乐舞蹈基训课中的应用
音乐舞蹈即兴教学分析
从艺术欣赏角度初探成都永陵
仪式 音乐 舞蹈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