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的生命健康教育

2020-01-11张立迁

中国德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内心世界健康成长时代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通电话时,首次提到“后疫情时代”一词。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重要会议及调研考察活动中,多次提及“后疫情时代”。尽管说来,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蔓延,但国内疫情形势已明显趋缓趋稳,我国正与取得抗疫胜利的其他国家一道,身处真正意义上的“后疫情时代”。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群众最紧迫、最大的生命权、健康权,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诠释,也是我国抗疫的制胜法宝,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20字五句箴言中,第一句鲜明昭示了“生命至上”,即尽最大努力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体落实到学校教育中,以关心和保障学生生命健康为主旨的生命健康教育,在后疫情时代愈发凸显其必要和关键。

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生命健康教育具有基础与动力作用。后疫情时代,在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直面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时代形势,创新探寻生命健康的价值意蕴,织牢织密生命健康防护网,以更好体现学校教育的关怀温度、德育深度和育人高度,此乃生命健康教育价值之源、之首要。

一、搭建生命健康实践载体,积极回应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对生命解释的最终根基是实践,脱离实践品质谈生命健康,只能是空洞的。学校及家庭若想成为有吸引力的场所,就应给学生留置更多闲暇时间,使他们依内心涌动的情感、兴趣、爱好和动机,主动选择那些利于生命健康的实践载体,回到诸如阅读、自学、休闲、反思与运动等基本习惯养成的教育内容上来,专注于那些能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愉悦身心、舒展肢体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从音乐之美、画笔之妙、肢体之柔中领悟生命真谛,涵养健全心智和健康生命。

事实上,抗疫斗争便是一堂笃定信仰、塑造价值的生动德育课,也是一堂锤炼品格、磨砺意志的综合实践课。因而,应把疫情作为一个“可教的时机”,学校应将这段疫情经历转化为有价值的经验与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种子。为此,学校应增加涵盖生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健康课程,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生活性,推行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使学生科学认识生命的形成,提升健康理念,增强良好心理品质与能力。

同时,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生命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校以疫情为契机积极开展道德与责任感、科学知识与个人防护、心理健康等教育实践,增强基于生活的劳动教育、责任教育等;还可以以丰富多样的健康体育运动方式调适学生身心,为学生健康的改善带来积极效果。这些鲜活的德育元素激励广大学生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建构丰富的内心世界,主动观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然追求

人的发展与其他生命体发展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能力能动改造、建构内心世界并选择自己的方向。可以说,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应当说,疫情中的每个生命个体,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生命健康考验,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生命健康教育洗礼。中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是危机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疫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的确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困扰。基于此,学校应以人的内心世界为出发点,立足培养内心和谐发展的人,在知识的发生处、在方法的凝练处、在情感的共鸣处引领,开设心理辅助热线、举办线上学习支持心理讲座等,助力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和在线教学的积极体验,多维度、立体式观照人的内心世界。

建构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莫过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阳光、自信地解决当下学习困惑,为日后社会生活作充分准备。鉴于微博、微信等“徽时代”产物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发挥其良性适时的互动性特征以及生动鲜活的先发性优势,开展与“微时代”有效对接的“云主题班会”“在线心理微课”等主题教育,用个性化的方式传递传播,全面、迅捷掌握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情绪,打通教育与人之丰富的内在关系。

三、切入人的社会性,有效激活学生健康成长的上位驱动力

人的本质应从社会性中找寻,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社会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上位驱动力。后疫情时代,学校应重视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情教育以及面对危机的心理健康教育,涵养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养成在灾难和危机面前理智判断、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通过积极开展诸如“我为祖国做什么”“我想成為什么样的人”等观点大讨论,启迪“为何而生”的生命价值反思,强化学生同理心、使命感、责任感等社会素养,启迪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引导学生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在“逆行”,广大民众自觉隔离防护,各行各业人员保障物资供应,这种集体性、自发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令我们无比动容。学校应将学生置于社会大系统中,以“责任”作为人类生存的价值导向,利用社会公共环境提供各种实践与体验机会。从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出发,使学生主动了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和方法,积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最美逆行者”感人事迹,体悟承担社会责任的伟大;认识到战胜疾病最终要靠科学,有效防治须有社会法治和诚信体系为基础。这些便是疫情所产生的社会大课堂之价值作用,也势必对学校课堂形成有益补充。

【张立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敏

猜你喜欢

内心世界健康成长时代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微趣图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