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世增教授运用“治胃五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2020-01-11谢璇

环球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五法气机病机

谢璇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胃病中居首位[1],研究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2-3]。李世增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50余年,是第五批及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李世增教授认为本病病因多责之饱餐或气病,饱餐即长期饮食不节,进食大量肥甘厚味或辛辣油腻等。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基于学术与时俱进、传承创新的原则,提出温、清、和、补、化“治胃五法”治疗慢性胃炎。

1 谨守病机,五法论治

清·程国彭著《医学心悟》总结医门八法[4],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沿用至今。李世增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根本,而胃热、气滞、血瘀、湿阻为发病之标[5],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胃五法”,即温、清、和、补、化。

1.1 温法

“温者,温其中也。”温法针对脾胃虚寒、脾肾虚寒证,贾宏育[6]对168例慢性胃炎证型分析,脾胃虚寒型占30.9%。李世增教授认为此型患者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单纯虚寒者少见,故临床温法常与其他四法合用,且本病胃热病机贯穿始终,故应注意药物选择及药物剂量,不能过于温热,常用乌药、高良姜等药。

1.2 清法

“清者,清其热也。”李世增教授强调胃热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始终。胃为阳明之腑,多气多血,易于化热生火,若腐熟通降功能不畅,则易积热,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化火,肝火犯胃,均表现为胃热,可见胃胀、胃痛、嗳气、反酸、口苦等症。慢性胃炎初期,胃黏膜红肿、充血等炎症活动较为明显,临床上多出现胃痛胃痞、嘈杂泛酸等症状。即使病程较长,出现纳呆、乏力、舌胖大等虚象,仍不能忽视胃热病机的存在,强调清法应贯穿慢性胃炎治疗始终,这与葛琳仪教授重视“清”法的观点不谋而合[7],清法可调节胃液分泌,减轻、消除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8]。李世增教授常用蒲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

1.3 和法

与程国彭所指不尽相同,程国彭论和法即“和解”,其谓“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着,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而李世增教授“治胃五法”所指和法,是基于慢性胃炎“气病”的病因病机提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情志不畅,则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胃腑气机阻滞而发病;临床上也发现,慢性胃炎的发作或加重,常与情志变化有关,故李世增教授提出和法旨在恢复脾升胃降之气机枢纽功能,又分和脾胃、和肝胃、和胆胃,和法有调节胃肠蠕动及幽门括约肌功能,减轻胆汁返流,缓解黏膜下血管痉挛等作用。吴晋兰[9]对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肝胃不和型占46.85%,居首位;多以四逆散、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治疗[10-13]。李世增教授常以黄芪、白术、防风、半夏等健脾和胃;柴胡、木香、香橼、佛手等疏肝和胃;枳壳、郁金、香附等利胆和胃。

1.4 补法

因慢性胃炎病机以虚为本,脏腑责之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和运化,饱餐、气病、久病失治误治、过食寒凉药物等,易致脾胃虚弱,日久脾失健运,气不行血,水湿不运,湿热内蕴,又伤津耗气,胃阴亏耗,胃失所养而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故补法即治本之法,包括益气健脾、滋阴(以润养脾胃之阴为主)、养血。补法有提高免疫力、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等作用,即扶正以祛邪,“防萎成癌”,即防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进展至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进展至胃癌。李世增教授最常用是太子参,其性味功效与党参相似,但药性平和,不似党参性温,本病有胃热病机,故用药不宜过于温热,且其补气又兼养阴,补气作用较党参稍弱,所以较少壅滞气机。运用补法需注意养阴不滋腻碍胃、补气不过于壅滞,故组方尤其重视健脾运脾药的应用,以助补药发挥功效,使补而不滞,健脾运脾。

1.5 化法

以往认为此法即活血化瘀,近年来,李世增教授明确指出,化法包括化瘀、化湿、化浊之意。《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浊、瘀又可与胃热互结于中焦而并见,根据本病临床特点,亦多从痰、从瘀、从浊毒、从湿论治[14]。而基于本病以脾胃虚弱、气阴亏虚为本,李世增教授应用化法常兼顾养血,且少用破血耗血之品,常用丹参、延胡索、夏枯草、生牡蛎、川贝母、浙贝母、白及、生黄芪等,其中浙贝母、白及、生黄芪对本病溃疡后期、溃疡不收敛愈合时使用效佳。因化法也有散结、生肌、敛疮之意,可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能抑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再生,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屏障作用[15]。

2 灵活组合,得心应手

2.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治以清、和、化法,常用自拟方清化和胃汤(蒲公英15 g、连翘12 g、藿香10 g、白花蛇舌草15 g、姜半夏6 g、化橘红10 g、白蔻仁6 g、延胡索10 g、生甘草6 g)或柔肝汤(蒲公英15 g、连翘12 g、白花蛇舌草15 g、白芍12 g、白菊10 g、郁金10 g、枳壳10 g、延胡索10 g、丹参12 g、炙甘草6 g)加减治疗。胃炎活动期以清法为主;胃炎伴胃黏膜水肿者需合用化法,加茯苓、薏苡仁、 苍术、白术清化湿浊等;伴HP感染者,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慢性胃炎的发生与HP关系非常密切[16],李世增教授认为HP属中医湿热毒邪,对HP检测阳性者,常以清法为主,重用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

本病虚是内因,又以气虚、阴虚多见,脾胃虚弱引起气滞、血瘀、湿阻、痰浊等[17-18],故补虚贯穿始终,清热不可过于苦寒,否则易损伤脾胃阳气,无力祛邪外出。李世增教授主张温、清、和、补、化五法联合,攻补兼施,以自拟保胃汤(党参10 g、生黄芪20 g、女贞子10 g、枸杞子20 g、黄精10 g、丹参12 g、延胡索10 g、白蔻仁6 g、陈皮10 g、炙甘草6 g)或复膜汤(生薏苡仁30 g、苍术6 g、白术10 g、生黄芪20 g、丹参15 g、延胡索10 g、炙甘草6 g、三七粉冲1.5~3 g)加减治疗。

2.3 胆汁反流性胃炎

明·张景岳《杂证谟·吐酸》所言“吞酸等证,总由停积不化而然,而停积不化,又总由脾胃不健而然”。李世增教授认为此型脾胃功能失常是胃气上逆的重要机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对全身气机均具有调节作用,故病位涉及肝、脾、胃。李世增教授根据本病病机特点,顺应脏腑特性及脏腑关系,治疗以和法为主,和肝胃、和胆胃,以升促降,以降促升,升降相宜,恢复中焦升降转输之机能,同时常配合清法、补法,以自拟和降汤(生黄芪20 g、太子参20 g、白术10 g、紫苏梗10 g、姜半夏9 g、醋柴胡10 g、白芍10 g、郁金10 g、积壳10 g、厚朴6 g、焦三仙各10 g、炙甘草6 g)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若胃酸反流到食管,多选用紫苏梗、半夏,或加用瓜蒌、炒莱菔子。

3 结语

李世增教授对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采用温、清、和、补、化“治胃五法”治疗,五法灵活组合,相辅相成,临床用药轻灵、补泻兼施、升降相因、燥湿相继,快速缓解症状,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五法气机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因式分解五法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核心病机及用药规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五法解一道高考选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