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畜牧兽医推广机构是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中坚力量

2020-01-11吉进卿左瑞雨

河南畜牧兽医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

王 红,吉进卿,左瑞雨,韩 露

(1.郑州种畜场,河南 郑州450002;2.河南省畜牧总站)

县乡基层畜牧兽医站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许多公益性社会职能,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支撑,在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畜牧兽医站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从事最基层的农技推广工作,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对其地位、作用等认识上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能否更好地贯彻落实,关系到地方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2017 年底,全国共有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36 708个,其中省级机构99个,地(市)级机构537个,县级机构5 14个,乡镇级机构31 058个。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在编职工总数204 610 人。其中,省级机构3 294 人,地(市)级7 450人,县级62 439人,乡镇131 427人。具有高级职称18 630人,占在编职工总数的9.1%;初中级职称60 922人,占在编职工总数的65.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60 078 人,占在编职工总数的29.3%。

截至目前,河南省乡级以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891个(不包括乡农技服务中心站),其中省级(畜牧站)1 个,高级职称11人,占实有人数的36.67%,市级(畜牧)17个,高级职称73 人,占实有人数的32.15%,县级(畜牧)112 个,高级职称173 人,占编制人数的10.71%,乡级(畜牧)761个,高级职称127人,占编制人数的4.82%。全省畜牧(站)技术推广人员达到4 516人。

但近年来基层站在机构改革中屡次首当其冲,既做事业的排头兵,又做改革的试验田,可以说历经波折,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何科学面对、妥善解决基层农机推广面临的迫切问题,事关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大计。

通过调研,基层畜牧推广系统单位性质分为四类:全供事业、差供事业、自收自支和其他类型。管理上一部分合并到乡级农机推广中心,一部分归县主管部门。工作上基本能正常运转,在编人员工资待遇基本能保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 基层畜牧推广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构不受重视

“三定”(定性、定编、定员)落实不到位,部分三权(人事、经费、资产)不归县,部分站的财产、产权被征占,不少已丧失阵地,被并入了乡政府,工作受乡里统一指派,专业人员干着许多不专业的事情。

1.2 经费严重不足

维持运行费缺乏,事业费不足,有的还逐年减少,造成人员流失、断档,工作无法开展。收入低,包括县级在内,几年不进个本科生,进了也留不住,待遇不如外出打工,非本地人则生计难以维持。

1.3 人员素质不高

学历低,年龄大,进修少,知识落后于时代,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多样化、全方位需要。

1.4 基础设施陈旧

办公设备不足,技术设备缺乏,诊疗、配种手段落后,不少仍停留在液氮罐、输精枪、听诊器、体温计和眼观手摸的水平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1.5 公益性事业难以持续推进

目前,公益性工作多是凭党性、自觉性和责任心来干。养殖规模大的企业,疫情复杂,隐患大。检疫不允许收费,原来无正式编制靠这部分收费养活的人员只好挤占有编制人员的经费,国家又无补贴,工作量却很大,干得越多负担越重;因散养减少,防疫资源减少,防疫费收入大幅降低,又反过来影响防疫员积极性,使得畜牧业面临重大疫病的风险加大,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6 管理方式落后

激励监督机制无法兑现,待遇无法与工作量挂钩,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

1.7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良种推广主要以企业和市场为主,无序现象严重;技术部门以引导和服务为主,但手段落后,对企业指导能力弱;地方品种保护不力,保种和开发利用手段少,引种无规划,种质无保证,管理和规范的手段不完备,无序引种造成外来疫情传入,使部分地方品种灭绝或受到严重冲击,已有品种质量无法有效监管。

2 国际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启示

2.1 国际农业推广体系的组成及做法

世界农业推广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情况: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总数的81%,大学占1%,非政府性占7%,附属性(协会和其他组织)的占4%,私入占5%和其他形式2%。全球农业推广经费60亿美元以上,且逐年上升,发展中国家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179%,世界平均约0.5%。

在美国,州农业推广站隶属于州立大学,院长兼任站长;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联系;政府主要通过农学院进行管理;专职推广人员少,兼职和志愿人员多、素质高;经费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

日本实行政府与农协双重体制,两个体系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农协对农户的约束力较强,农户离不开农协。经费由中央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推广经费,还有一些无息贷款。

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保护农业,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增强竞争力的手段;解决贫困和饥饿,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关心农民利益的需要等。

2.2 国际农业推广体系带给我们的启示

2.2.1 推广组织多元化 单一政府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多元化农技推广需要,必须引导大学、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

2.2.2 用户是推广的主体 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导其以多种方式参与推广是世界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发展的方向。

2.2.3 政府行为与市场配置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公益性工作由政府支持,有直接效益的技术主要由企业去推动,并保证企业的合理收益。

2.2.4 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职能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行业协会等社会化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由行业协会制定和落实行业发展规划,约束无序发展倾向,消除无序发展带来的弊端。

3 今后发展的建议

政府要为基层站的运行提高基础条件,基层站的建立和运行单靠政府,势必造成机制不活等问题发生,很难摆脱目前的尴尬境地;单靠市场,可部分解决效益和激励机制问题,但不能满足国家和农民对公益性技术推广的需要。因此,必须确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互分离和相互促进的原则,持续解决基层站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3.1 明确基层站工作职能,促进工作全面开展

基层站是代表政府对畜牧业进行服务和管理,其职能概括为疫病防治、新品种推广等11个方面,有些职能是公益性,有些职能是服务性,只有认清不同职能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开展基层站工作。

对公益性服务职能,如地方品种保护、种畜禽质量鉴定、测定与发布、重大疫病扑杀、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应由政府承担或由政府购买服务。将经营性服务职能整体剥离,交由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全面实行市场化经营,并按水平和标准进行资质认证,严格实行资格准入制,确保服务质量。

3.2 整合县、乡机构,构建一体化农技体系

根据实际需要,乡镇设立中心站作为县级农技部门的派出机构,人员、资产、经费和业务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建立失业、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解除后顾之忧。

3.3 构建新机制,履行新职能

种畜禽性能评定从机构到监督尚未列入议事日程,没有检测设备和标准,导致种畜禽市场混乱。良种登记、种质鉴定和对外公布,要有一个权威公正、可信的组织担任,企业和私人显然不合适,只有行业主管部门能承担此项职能。地方品种保护是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将地方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列入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由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分级投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粪污资源化利用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建立可持续治理机制。

3.4 探索新模式,履行新职能

3.4.1 对重大疫病实行行政负责制 市场服务实行资格准入制,列入政府目标考评动态管理。

3.4.2 创新经费管理机制 将专项资金拨业务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按照服务和实效下拨推广经费。

3.4.3 创新人员管理机制 全面推行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由受益人对农技人员进行考评打分,上级主管部门派人参与,不合格者解除合同。

3.4.4 创新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工资包底、奖金绩效制,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3.4.5 选拔优秀人才 人员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办法。

3.4.6 严格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认证制度 所需人员必须通过考试考核获得资格证后,方可开展技术服务。

3.4.7 是认真解决推需分离问题 变推广由上而下、以技术为中心为以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为中心,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专业协会和实用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由农户选择服务对象。

3.4.8 拓展推广内容 由以产中的技术服务为主延伸到产前、产后整个产业链,由以提高产量为中心的技术服务拓展到质量、安全、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的推广。

3.5 引人才,稳机构

没有三权,就无从谈三定,也不可能做好工作,应根据畜禽存栏、防疫工作需要来核定人数;调整人才配置的倒金字塔结构;改“重上层、轻下层”为“精减上层、充实下层”。

猜你喜欢

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十四五”规划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