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养老护理员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1-10徐菊玲黄三雄钱秀群袁梦文王旗春

护理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护理员养老人才

徐菊玲,黄三雄,钱秀群,袁梦文,王旗春

(1.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浙江313000;2.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指出:截至2018 年底,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 亿人,占总人口的17.9%;近1.8 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1 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为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 000 万例[1]。按照国际标准每3 名失能老年人即需要1 名护理人员计算,我国护理人员应不少于1 300万人;而按照《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 年我国健康养老护理员需达到600 万人,2022 年底前需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200 万人。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养老护理员还不足100 万人,养老护理员需求巨大。此外,随着生活理念和消费水平不断升高,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越老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追求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养老机构中对高质量养老护理员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能更好地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提供优质、高端的人才储备,提前适应养老护理员社会认同度提升的发展机遇,高等院校应积极加强健康养老专业建设,以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分层解决养老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短缺提供条件。

1 我国养老护理员现状

1.1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能力现状 我国养老护理员存在“一高三低”的特点,其中,“一高”指养老护理员多为下岗工人或农村家庭妇女,年龄较大,多为50 岁左右;“三低”指养老护理员普遍学历低、社会认可度低、福利待遇低[2]。多数人认为照护老人是体力活,又脏又累,工作时间长且不规律,缺少足够社会尊重和社会保障,容易导致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及工作归属感降低,其福利待遇低于其他工作性质相近的职业,也可导致愿意长期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的人数减少。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中仅有少部分接受过职业资格培训,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从业时间较短,流动性大,职业价值观不高,加之受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工作精力等因素影响,不愿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养老护理相关知识,造成养老护理员专业化职业能力不足。

为解决养老护理员短缺困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19 年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降低了养老护理员的受教育要求,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这一政策有利于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但受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培养限制,短期将降低养老护理群体的职业能力,影响养老护理服务质量,也可能导致更多的护理员流动性增加,影响养老护理队伍稳定与发展。

1.2 养老护理员培养现状 养老护理员大致分为非专业社会从业人员和专业院校毕业护理人员两类,而养老护理员教育和培训主要有3 种方式:①依托护理院校、中职学校提供订单培训。这是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的主要培养途径,其缺点是学校多以老年疾病护理为重点,不能适应多层次健康养老要求。②政府设立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有偿培训,学员考核获得证书,其缺点是难以保证全程、全员到校培训以及护理人员入职后职业能力提升。③养老机构内部简单、片段化培训,其是目前最常见的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约5%的受雇护士是受过培训的失业工人,短期进修和长期再培训课程显著提高了工人的技能水平[3];荷兰一项研究指出增加更多高质量的护理人员到养老团队中,可提高低质量团队成员的技能[4]。多样化的员工和技能组合对客户的护理质量、生活质量、工作满意度有促进作用。美国有l 300 多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与老年学相关的课程,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养老护理人才梯队。我国台湾多所大学设有长期照护研究所,培养长期照护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5]。但就整体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体系仍不健全,仍旧存在缺乏统一培养模式,对护理员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规划不足,职业系统培训时间短,一些养老护理员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医疗培训等问题。亟须加快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养老服务领航者。

2 我国高等院校养老护理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健康养老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养老护理员专业招生困难,学员对职业价值认同低,管理者对专业认识存在局限性,如缺少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意识,缺乏对所处地理位置、区域优势、学校定位等因素的综合考虑[6]。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出现一些新元素:①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物联网、依托5G 技术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化管理已经运用到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服务中,实现了养老服务资源共享与整合。②医疗保健需求发生改变,单一的日常照护无法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护理、精神慰藉、健康保健需求。③以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为契机,集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智慧化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逐步形成。④与“医生集团”相似的个性化、创新性高级养老护理工作室等将开拓全新就业模式。医养结合的模式除要求护理员具备基本照护能力外,还应具备适应不同资质、不同级别的专业医疗照护能力[7]。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管理者以全新思维看待养老服务产业,了解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动态和政策导向,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医疗保健、心理咨询、营养护理和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价值人才,以适应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2.2 专业定位不清晰 养老方式的多样性和养老服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养老服务人才必须涉足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高等院校护理教育以培养通科护理人才为主,专业养老护理主要依托老年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无明确、统一模式,专业定位不清晰,过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缺少多学科、院系融合协作,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8]。国外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和老年护理部门对老年护理专业定位和高技能的认可直接影响护理学生的就业偏好[9]。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不宜以就业水平为目标,应有的放矢地培养同质化养老护理高级人才。专业养老护理员在具备生活与疾病护理技能的基础上,应具有以心理学手段疏导老年人情绪的技能,掌握大量康复技能、组织活动技能,并具备一定资本运营、安全管理能力。此类高技能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

2.3 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 ①多数高等院校老年护理学课程依附于普通护理课程,没有细化老年护理人才分级培养模块,课程设置虽具备必要的医学康复和护理知识与技术以及语言沟通和道德品质要求,但课程协同度低,在课程教学中各科知识点缺少有机结合和渗透,彼此分离,部分教学内容甚至重复。②高等院校老年护理学教育中的养老机构管理、老年经济、老年心理、老年社工等多方面课程特色不鲜明,未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学模块化[8]。③老年护理学与高等院校的一些优势专业,如计算机信息工程、经济管理、心理学等缺少融合,未突出教学的前沿性、国际化。④老年护理学实践课程常是高等院校教学的短板,不能与岗位无缝对接,实践学习内容不突出,缺少提升专业认知水平的社区、研究、护理领导的深入接触与融合计划[10]。⑤多数专业教师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缺乏老年护理相关实践经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⑥老年护理科研能力不足,阻碍了养老护理学的可持续发展。

3 高等院校养老护理员培养对策

3.1 确定适合市场发展的养老护理员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应加强养老护理员培养,需对接产业和区域市场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改革。①重新定位养老护理员分层培养目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个性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沟通协调能力、跨文化交流、实践、创新能力。②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民办养老机构配置相对完善,产业集群初见端倪。高等院校可借助企业平台,参与品牌企业实际项目运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健康养老专业管理方向、高技能护理方向、心理康复方向等专业特色人才。③课程体系依据不同岗位实际需求进行综合模块化设计,由不同学科或不同系教师,如社会学、康复医学、社会工作、管理等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进行协同教学[11]。依据养老产业机构务实管理内容,设计合理性主题,多位教师依据不同养老模式担任同一主题的授课者,教学改革中重视跨专业协同教学。④完善课程体系,如加大通识教育比例,压缩专业课程学时,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在课程中增加职业价值观课程比重,提高学生对老年人的关爱[12]。借鉴国外老年专业护士教育经验,加入为期1 年的老年相关知识培训[13]。⑤学校搭建或提供相关创新平台,激发师生动力,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类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双创导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国外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师视野。⑥引导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创业团队,培育创业带动就业典范,培养适应社会养老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14]。

3.2 注重产学合作,形成特色、优质的实训方案 ①高等院校可通过多途径建设一批有特色、优质的实践基地,如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养老院作为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日本政府提出到2025 年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护理体系”,全面保障医疗、护理、预防、住房和生活保障[15],我国也可借鉴国外社区护理模式经验,创建学院式社区护理中心。②高等院校可借助学校品牌效应和人力支持,以市场化模式运营管理,发挥教学和经营的双重功能。③高等院校可采用“双师型”导师制,校内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形成专兼职教师团队,以纠正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误解,增强护理人员自尊心[16],培养和增强学员动手、创新、团队合作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对护理人员自我定位和照顾能力的提升,应优于技术技能的发展[17]。

3.3 打造高端健康养老专业区域品牌 进行健康养老专业区域品牌建设,对高等院校和企业发展会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自信;品牌集聚效应也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逆向推动作用。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条件保障,高等院校作为多层次高端养老社区构建的重要参与者,可在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凭借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与机构合作,参与高端健康养老品牌建设,为高端社区定位和建设提供专业咨询和运营服务,提炼专业品牌内涵,搭建、形成系统化的专业品牌标准体系。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政府多层次推进医养结合,如结合“长三角中心”这一地域特点,打造长三角“健康谷”,投资120 亿元的南太湖“国际复合型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项目,此间高等院校参与培育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为健康养老集群区域品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8]。人才是品牌发展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高等院校还需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师资队伍,引进国际护理职业标准和先进健康养老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前沿技术成果,制订规范的专业标准,打造一流的健康养老专业区域交流合作平台。

3.4 强化养老护理员能力 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科技型领军人才的摇篮,还应依据养老护理员不同层次以及养老机构品质类别(低、中、高端)完善养老持证上岗和养老护理员资格等级鉴定,合理布局人才培训网络。①专业培训有助于护工发展复杂的社区养老工作技能[19],高等院校可通过与职业中介/家政服务合作,针对低学历务工人员开展基本养老护理职业培训,以实践性简易操作培训为主,帮助其实现持证参与基本日常照护护工工作,缓解养老护理员岗位紧缺形势[20]。②高等院校可建立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培训站,面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工/初级护理员开展公益性增能培训项目,以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护理技能训练为主,引入养老护理研究新动态。③高等院校可开展高级综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帮助中高级护理人员设计清晰的职业晋升计划,打通中高职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本科学历教育衔接。④高等院校可设立优秀人才选拔、评价机制,选聘行业内高技能和管理人才为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中任教,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可选派校内外优秀人才进入国外养老机构交流学习[21]。⑤高等院校可将信息化时代大量智能技术应用于智慧养老,定期开展万物互联新技术、智能佩戴工具等指导培训,向新兴中高端养老领域倾斜。⑥高等院校可建立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启动养老实训基地和志愿者联动机制,加强对志愿者的服务引导,探索建立“培育+补贴+奖励+购买”的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 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养老服务需求内容趋于多元化。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变革,以开放的国际化眼光,以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大发展为契机,创新适合市场发展的养老专业培养模式,深化产学合作,打造专业区域品牌,建设特色、优质的实训基地,不断强化养老护理人才能力,在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的长期发展中主动发挥作用,全面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护理员养老人才
人才云
养老生活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