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五神”论语言与记忆

2020-01-10鄢鹤铭樊瑞文黄幸段怿炜李昌明孔乔常静玲

环球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精气五脏谓之

鄢鹤铭 樊瑞文 黄幸 段怿炜 李昌明 孔乔 常静玲

中医“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五神”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其包括神、魂、魄、意、志,是对人类感知、认知、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的认识[1]。《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了五脏藏“五神”,并对神、魂、魄、意、志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生理功能,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记忆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将它储存在大脑中的过程[2],二者均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医“神”的一部分。现代研究多从信息加工、神经机制角度出发,认为语言与记忆之间关系密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理论逐渐运用于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五神”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研究人体心理现象,如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倾向等现象的主要理论基础[3]。本文基于中医“五神”理论,对语言、记忆进行阐述。

1 “五神”理论的内涵

“五神”分别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记载道:“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所藏精气为“五神”提供物质基础。《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五神”主管着人类感知、认知、思维等精神活动。

“心者,神之舍也”“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神居藏于心,其具有“任物”和“处物”作用,心所藏之神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客观事物;眼、耳、鼻等感官器官是外界信息的“接收器”,其获得的信息传导之心,由心所藏之神产生相应感知觉[3],进而产生意识、思维等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神总统魂魄,并赅意志。”心所藏之神统率魂、魄、意、志,主宰着人体的感知、记忆以及意念[4]。魂魄合言,谓人之精神灵气[5]。《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魂、魄在人体出生时已形成。《类经·脏象论》记载道:“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的感觉、运动、反射等活动,如四肢运动,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知觉以及新生儿啼哭、吮吸等非条件反射[5-6]。《朱子语类·卷三》:“人之能思虑计画者,魂之为也。”魂随神往来,是在神支配下、低层次的、本能的精神心理活动[7]。“意,志也”“志,意也”,意志二者之间相似相通。《灵枢·本藏》中记载道:“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意志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对内可调节心理活动,对外可适应环境。《三因及一病症方论·健忘证治》:“意者,记所往事。”《类经》对意志亦有相关的记载,“谓一念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意是指在人类思维初期,通过心神“任物”初步形成的记忆、意识。志是在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记忆、志向等[8]。

2 “五神”理论下的语言、记忆

“五神”理论将认知过程概括为“任物”、意、志、思、虑、智,其中意、志有记忆之义,思、虑、智三者共同反映了人的思维过程,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正常认知过程的形成是“五神”各要素之间和谐有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五神”的功能活动与五脏联系起来,“五神”藏于五脏,五脏藏精气而为“五神”提供物质基础。语言和记忆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功能,二者与“五神”关系密切,任何影响“五神”功能和认知过程的因素亦会对语言、记忆功能造成影响。从“五神”理论中,归纳出语言、记忆形成的条件、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1 基于“五神”功能下的语言、记忆的形成

2.1.1 “五神”平秘是语言、记忆形成的前提条件 神、魂、魄、意、志之间各自发挥其功能,为人体精神心理行为活动形成明确的路径。心所藏之神主“任物”和统帅,王冰对“意”解释为“记而不忘者也”,《三因及一病症方论·健忘证治》:“意者,记所往事。”杨上善认为“志者,记也”。“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志在心所藏之神的主持下,对事物表象不断认识和积累,对信息进行记忆和存储[7];是产生反复思考、反复分析的“思”,对未来进行谋划的“虑”,准确地处理事物、对事物作出正确反应的“智”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9-10]。在此过程中,魂、魄亦发挥重要作用。魂魄辅助神感知外界信息,并将信息上传于神,形成初步的的感知和判断,再通过意志的调节与分析、思维的决策形成指令后,由魂传于魄,形成综合的情绪、动作反应[11]。神的任物及统帅、意志的记忆及分析、魂魄的辅助,完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心理行为活动,其中任一过程的病变都会导致相应的病理改变。

语言、记忆作为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正常运转必然需要依靠“五神”功能的正常发挥。《灵枢·本神》记载道“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前言”“老人目昏耳瞆记事不得者,魄衰也”。《类经》记载道:“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故“五神”病变,包括五神过亢、五神惑乱、五神衰弱,会引起语言、记忆功能障碍,故“五神”平秘是语言、记忆形成的前提条件。

2.1.2 五脏所藏精气是语言、记忆形成的物质基础 精是由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和后天饮食之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气是由元气、水谷之气、清气所化生的、客观存在的、具有生命机能活力的、不断运动、无形有征的精微物质。二者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其与神共同构成人体的三大要素。《素问·五脏别论篇》记载道:“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所藏精气是人体一身之精气分藏于五脏的部分,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动力,具有推动和调控五脏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12]。《灵枢·本神》中记载“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脏与“五神”二者之间是物质与功能、形体与精神、体与用、阴与阳的辩证关系[13],五脏精气充足,五脏藏“五神”,“五神”静安于其所舍之脏而功能正常发挥。《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记载道:“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类证治裁》亦记载道:“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精是气的化生本源,气是精的功能表现,二者之间阴阳互根。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14]。

五脏所藏精气是“五神”的物质基础,语言、记忆的形成与“五神”密切相关,二者的形成依赖于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记载:“人之精与智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圣济总录·心脏门》 指出:“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帅少,精神昏聩,故志动乱而多忘也。”《灵枢·天年》 曾记载:“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故五脏所藏之精气亦是语言、记忆形成的物质基础。

2.2 基于“五神”反映的认知过程下的语言与记忆的关系

《类经·藏象类》记载道:“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即心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等生理活动以及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心藏神”“任物者谓之心”,心所藏之神主感知外界信息,统帅协调人体进行信息归纳分析和做出决断,是语言、记忆形成的基础。同时,魂、魄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魂、魄二者均为神之别灵,《左传注疏》曰:“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魄是人体精神活动之一,依附于形体而显现,故外能辨识物体、觉肌肤痛痒温度、听音辨色等,内可助呼吸心动、清浊出入等。魂其随神往来,可助神思维决断,表现为继感知觉后,脑部对各种信息整合、加工等[15],即魂、魄与外界信息采集、加工和存储相关,对语言、记忆的产生起辅助作用。故语言和记忆有着共同的认知加工过程。

“任物之心,有所追忆,谓之意也”“所忆之意,有所专存,谓之志也”,意即记忆能力,志即经验和知识的记存,二者与记忆密切相关。“意”“志”是认知的重要环节,是“思”“虑”“智”产生的基础。意、志均表示记忆。《类经》言:“意者,追忆也。”意主要指回忆,相当于识记信息的提取。而志主要指存记,相当于识记信息的保持。神、魂、魄、意、志反映了人类从感知信息到记忆产生的过程,随后人类对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谋划、处理事物,即思、虑、智,最终产生了相应的思维、智能,语言由此形成。故记忆参与了语言的形成,是语言形成的重要部分。

3 “五神”理论在治疗语言、记忆功能障碍中的理论指导

语言障碍与记忆障碍往往伴随出现。有研究指出,语言功能的好坏与认知功能的发展和退化密切相关,部分以进行性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亦会出现语言障碍,并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16]。另一方面,语言障碍的患者往往存在着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障碍,而记忆障碍对语言功能的恢复有着不良的影响[17]。“五神”理论体现了形神一体观,认为语言和记忆形成有着共同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语言、记忆障碍在治疗上可异病同治,共调形神。

3.1 调神为第一要务

“五神”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主宰着人体的语言、记忆活动。《黄帝内经》中记载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粗守形,上守神”,可见神在人体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类经·针刺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为形之主、神能御形,神功能正常发挥是机体机能正常的前提条件。“五神”平秘是语言和记忆功能正常的前提,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调神第一,需贯穿始终。

3.2 调节五脏以养神

五脏及藏于五脏的精气属于“形”的范畴。《荀子·天论》记载道:“形具则神生。”先有形,而后有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道:“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抱朴子·内篇》指出:“形者,神之宅也。”神本于形而生,依附形而存。五脏所藏精气滋养“五神”,是语言和记忆功能正常的物质基础,故在治疗语言、记忆障碍时,不忘调节五脏,以养“五神”,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4 “五神”理论在语言、记忆现代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语言是中介人体理论活动的最丰富的符号系统,是人体重要的交际工具。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积累和保存人体经验的心理过程[3],根据记忆时程的长短,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语言、记忆的现代研究多从信息加工、神经机制角度入手。

认知心理学是以人类认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认知的内部过程和结构,以及知识在调节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也对各个认知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18]。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中包括有语言和记忆,其在信息加工的角度对语言和记忆进行研究。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语言形成的核心。语言获得所牵涉到的知识并非是在交际过程中临时产生的,而是记忆系统提前把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编码、保存,省去无关的信息,以备使用[19]。语言理解、产生源于外界刺激的接收、语言知识储存库的识别、语义系统的激活等过程[20]。可见,在人体使用语言过程中,语言处理的长时记忆储存库被临时激活[21]。同时,短时记忆因具有暂时维持语言信息的作用[22],亦参与语言的理解与产生。

随着脑成像技术的进步,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事件相关电位等成像技术相结合,对认知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有研究表明,海马体在陈述性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信息进行储存、检索、汇集和传递,可对情景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可支持语言处理,加工语义信息,其作为记忆网络、语言网络的组成部分,是记忆和语言共享神经机制的神经生理学证据[23]。

随着医学的发展,其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有研究表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城乡差异等均会对认知功能造成相应的影响[24-25]。对语言、记忆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神经机制、认知信息加工过程方面。“五神”理论中体现的认知过程与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相似,二者虽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这为“五神”理论指导语言、记忆的研究提供基础。“五神”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其反映了中医的形神一体观、天人合一观及五行学说[26],体现了中医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强调了个体的整体性、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的整体性,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很大的一致性,可为语言、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整合的研究思维指导。

5 结语

“五神”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心理活动的研究与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存在一致性,故“五神”理论是中医研究认知过程的重要理论基础。语言、记忆作为人体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本文将“五神”理论运用到语言、记忆中,认为“五神”平秘是语言、记忆形成的前提条件,五脏所藏精气是语言、记忆形成的物质基础,对语言与记忆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对语言、记忆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五神”理论中体现了中医的形神一体观、天人合一观及五行学说,强调了整体性思维方法,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一致,为语言、记忆的现代研究提供指导;同时对现代心理学进行补充,顺应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精气五脏谓之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钱本草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