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医精诚》看儒家思想对于孙思邈中医学伦理观的影响

2020-01-10岳铭坤叶利军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伦理观孙思邈儒家

岳铭坤 叶利军

中医药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留下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儒家核心“仁”“慎独”“诚”等思想,对中医伦理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孙思邈作为中医伦理观的集大成者[1],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以开篇《大医精诚》为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伦理观与行为规范,得到了历代医家的肯定和传承,直到现代也是中医临床医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医生从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医学伦理观的历史沿革

中医伦理观发源于中国原始社会[2],例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中医伦理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发展,例如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专门记载了扁鹊“六不治”观点,“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3]。“六不治”观点是中国最早记载医患关系的经验总结[4]。到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时影响到了中医伦理思想;东汉张仲景《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伦理基础,例如《素问·五脏别论》中“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唐代“药王”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医家的中医伦理思想,最终凝练出“大医精诚”的思想,创建了以儒家“仁爱”为核心的仁医仁术、以“学医慎独内省”和“行医唯诚”两个维度,深刻阐释中医伦理思想,帮助后世医家了解中医伦理观。

2 儒家思想对中医伦理观的影响

2.1 儒家“仁”思想构成中医伦理学的核心

儒家思想中,道德标准最高是“仁”,基本含义是“爱人”,孔子曰“仁者,人也”(《中庸·第二十章》),孟子对“仁”做出了进一步解释,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在中医伦理中,更是把“仁爱”作为核心原则。晋代名医杨泉在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5]强调了作为医生的底线,就是“仁”,想要行医,就必须拥有仁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孙思邈极其重视“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6]的仁医仁术。《备急千金要方》开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6],体现了孙思邈对病人一视同仁,生命至上的态度。不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用药配伍都要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生命。孙思邈告诫医生对待病人要时刻怀有仁爱之心,不论尊贵卑贱,不论亲疏远近,一切以生命至上为原则,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6],一视同仁,秉持仁爱之心,对待病人如亲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能因为考虑自我祸福吉凶,而不尽心诊治。即便病人是“其有患疮痍、下病,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6]都不能对病患产生厌恶或者嫌弃的态度,把每一位病人当作“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6],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过“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7],在临床上邓铁涛多次以无偿函诊形式,治疗各地重症肌无力患者[8]。邓铁涛对全国病人一视同仁,诚心实意地体会病人的苦楚,推已及人医治病患。

孙思邈的“仁”还体现在对待其他动物的生命,也要一视同仁,在《大医精诚》中:“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6]古代名医治病,常以动物生命为代价来挽救人的性命,从而形成了人的生命比动物生命更为宝贵的观点。孙思邈认为世界上一切动物生命与人的生命都非常宝贵,同样需要珍惜。在中医伦理中,无论临床或者科研,都应该抱着对生命尊敬的态度,尊重生命是中医人践行人道主义最直接的体现。

2.2 儒家“慎独”思想是中医伦理学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慎独作为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9],慎独同样作为五行中的重中之重。《大学》中首次出现“慎独”两字,《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0]儒家修身的具体方法是“慎独”,即用自我反省的形式进行道德修炼,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我修养和道德信念。孙思邈同样重视作为医生的“慎独”,要想成为德艺双馨的医生,内省慎独是保持思想纯洁性的方法。行医时的外在行为,就是内省慎独的表现形式。孙思邈在行医规范时强调必须“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目不斜视”[6]。医生应该专注的问诊,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6]。病人请你到家中看病,要“澄心静息”“目不旁视”,保持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病人共情,体会病人和家人的痛苦。

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还交代,与同行相处时也要保持“慎独”,要谨言慎行,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6]不随意开同行的玩笑,以提升自己的名气。偶尔治疗好一个病人,就踩贬、诽谤同行医生,在同行病人面前趾高气昂,自以为医技高超,孙思邈认为这些都是作为医生不“慎独”的行为。张伯礼院士对2020届毕业生说:“坚守最基本的做人底线,待人以诚、与人宽容、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让自己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获得真正的快乐。”[11]张伯礼院士同样注重医德问题,要培养一名德艺双馨的中医师,不仅要在技艺上过关,同时认为医生应该保持谨慎谦逊的态度,保持君子之风是医生应该追求的内涵修养,戒于骄躁,态度端正地对待医务工作;严谨认真地不断研习医学知识,杜绝傲慢张狂。如果没有职业操守的医生,会严重影响民众心目中医生的伟岸形象,最终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学习孙思邈谦逊严谨的态度,有利于端正医疗作风、帮助医护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

2.3 儒家“诚”思想是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

荀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12]真正君子,要时刻陶冶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和事[13]。儒家坚持“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0]的修养方法,荀子并提出了实现“诚”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思邈认为医学作为“至精至微”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诚”,不自欺,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境界[14]。部分医学生在学医过程中“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6]。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读过几年医科就狂妄自大,以为天下所有的病自己都能医治,孙思邈批评这种做学问不诚恳、自欺欺人的表现。孙思邈要求所有学医的人一定要潜心钻研医学知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领悟医学原理。孙思邈在《论大医习业》中讲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6]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曾说“学医后感到自己文化基础薄弱,遂饥不择食地看书,文、史、哲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等都看”[15]。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求医者必须广泛研读各种书籍,坦诚认识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在今后从医道路上虚心学习。

3 小结

孙思邈作为中国中医伦理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著作《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凝聚了儒家“仁”“慎独”“诚”的思想,对生命至上的维护,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同理心,对医生做人谦逊谨慎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医伦理观最具特色的体现,并且一直贯穿中国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6],对医技追求精益求诚的态度,对现代医学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伦理观孙思邈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从红色和白色看中日两国的伦理观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药王孙思邈